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說說“核能”的“核”:寫在8月6日和9日

由 孟德宏聊漢字 發表于 運動2022-10-16
簡介-ar 是形容詞字尾)同源,引申義為“原子核,細胞核” ,一般認為該詞來源於原始印歐語knut-,在拉丁語中主要包括nux(果仁,核)和nucleus(果仁,核)

原子核的核可以組什麼詞

說說“核能”的“核”

寫在8月6日和9日

一、核

“核”從木亥聲,是個形聲字。《說文解字》釋曰“蠻夷木皮為匧,狀如籢尊之形也”。這個意義從何而來目前無人說的清楚,所以段玉裁說“未詳所本”,並進一步指出“今字果實中曰核,而本義廢矣”。他沒有輕易否認許慎的說法,只是指出“核”的基本義已經指的是“果實中者”。許慎時代,“果實中者”用作“核”。《詩經小雅》中“餚核維旅”句,班固、蔡邕都寫作“餚核”,左思則寫作“餚槅”,“槅”也就是“核”。段玉裁認為,今本毛詩寫作“核,非古也”,並引用《周禮》“其植物宜核物,核猶骨也”作為例證。首先,“核”hé與“核”(hé&hú)確實語音很像,其次,《說文解字》釋“核”為“實也”,朱駿聲進一步解釋說“凡物包覆其外堅實其中曰核”。可見,“核”超市的意思其實就是後來的“核”。事物的外部為“皮”為“表”,事物的內部為“心”為“核”,所以“表皮”、“核心”也都各自成詞了。

說說“核能”的“核”:寫在8月6日和9日

二、atomic

Atomic(原子的,-ic是形容詞字尾表示“……的”)一詞來自於atom。atom來自於希臘語atomos,該詞由a(not)+tomos(cut)構成,字面義為“不可分割”。這是因為古希臘人認為,物質是不可能無限分割下去的,切分到最後小到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就是atom(原子)。七十年代日本動畫片把atom作為一個卡通片主人公的名字,中文譯作“阿童木”(也有人稱之為“鐵臂阿童木”),曾經風靡一時,四五十歲的中國人應該都有印象。atom(原子)說,最先最先是由古希臘的留基伯提出的,他的學生德謨克利特繼承並發展了該學說,並用原子學說來解釋宇宙。德謨克利特認為宇宙就是由原子和虛空組成的,原子一直存在於虛空之中,既不生也不滅,只是在無限的虛空中運動重組。這個看法跟佛教的“輪迴”觀念很像。《心經》中說“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即組成生命的物質在生命消亡以後會散失掉然後重新組構出新的生命體。作為構成“色界”最小的物質粒子,“原子”只不過是重新組構,但是並不會消失或增減。當然,我們今天已經知道,atom(原子)並不是最小粒子,比“原子”更小的粒子還有“質子”“中子”“電子”,乃至“夸克”。

說說“核能”的“核”:寫在8月6日和9日

三、nucleus

nucleus “ 原子核,細胞核” ,由詞根nucle(核) +與詞綴-us(名詞詞尾)構成,源於拉丁語nux(果仁,核),與nut(堅果、螺母、難對付的人/難解決的事、瘋子;睪丸)、nuclear(核子的、原子核的、核武器的;-ar 是形容詞字尾)同源,引申義為“原子核,細胞核” ,一般認為該詞來源於原始印歐語knut-,在拉丁語中主要包括nux(果仁,核)和nucleus(果仁,核)。

說說“核能”的“核”:寫在8月6日和9日

四、Atomic nucleus 原子核

19世紀末,德國和法國科學家發現了X射線和“放射性”現象,居里夫人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隨後愛因斯坦提出了質能轉換公式E=mc2 。隨後,1914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透過實驗,確定氫原子核是一個正電荷單元,稱為質子。1935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得威克發現了中子。1938年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用中子轟擊鈾原子核,發現了核裂變現象。1942年12月2日美國芝加哥大學成功啟動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自此,從“原子”“核”中獲取能量成為人類重大的科學技術步伐,核能(nuclear energy)開始成為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現,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結束戰爭的重要手段。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分別投下兩枚原子彈“小男孩”和“胖子”,直接促使日本投降。

說說“核能”的“核”:寫在8月6日和9日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