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全新發現實證 “南海Ⅰ號”來過廣州!

由 光明網 發表于 運動2022-10-08
簡介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卜松竹配圖為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相關文物(除說明外),受訪者提供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文物提供關鍵線索這一全新發現的緣起,是南越王博物院的專家們在整理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宋代地層和遺蹟出土的陶瓷器時,發現大批肩部刻印字款或紋飾的

舶可以組什麼二字詞語

全新發現實證 “南海Ⅰ號”來過廣州!

全新發現實證 “南海Ⅰ號”來過廣州!

全新發現實證 “南海Ⅰ號”來過廣州!

全新發現實證 “南海Ⅰ號”來過廣州!

“南海Ⅰ號”出水器物標本

“南海I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艘宋代古沉船。它最後沉沒於上川島海域,目前依託它在海陵島上建立起了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成為廣東最富特點、最熱門的博物館之一。而有關“南海I號”在沉沒前所走過的路線,也一直是專家們研究的重點。而廣東最新公佈的考古發現則證明:“南海I號”來過廣州,並且最後從廣州港離岸。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卜松竹

配圖為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相關文物(除說明外),受訪者提供

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文物提供關鍵線索

這一全新發現的緣起,是南越王博物院的專家們在整理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宋代地層和遺蹟出土的陶瓷器時,發現大批肩部刻印字款或紋飾的醬釉大罐,與“南海I號”沉船和佛山南海奇石窯出土同類陶罐高度一致,與已有的相關考古報告的認識出現分歧。這一認識引起考古工作者的關注。因為“南海I號”陶瓷器產地確認,關係到這艘沉船船貨的來源構成與同時期廣州乃至廣東的關係,學術價值不言而喻。

為此,2021年8月開始,有關專家們對南海區獅山鎮奇石窯和裡水鎮文頭嶺窯開展區域性考古調查,至2021年12月調查發掘基本結束,明確了“南海I號”沉船部分醬釉罐等器類的佛山南海產地,並證實佛山南海地區窯業生產至少到南宋中期還有很大的規模,而且區域性分工較為明確,內銷外貿市場方向和貿易線路較為清楚。

據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肖達順執筆、刊發於日前出版的《中國文物報》考古專刊上的專文《佛山市南海區窯址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明確“南海I號”沉船部分陶瓷器的廣東產地》指出:“回溯近年出版的‘南海I號’考古相關報告,該沉船所載此類醬釉器都被認為來自福建。雖然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早就發現該沉船出土部分醬釉器與奇石窯醬釉罐非常相似,但此前奇石窯已報道最晚的紀年材料是北宋‘政和’款殘片,類似陶片還有在香港發現的‘紹興九年’款等,因而該窯址被認為止步北宋末年到南宋早期。國內相關學者也由此認為,海外沉船和海上絲綢之路上貿易古港出土的同類大罐中,南宋早期前多來自奇石窯,後都來自福建磁灶窯。如南宋初期的印尼鱷魚島沉船上的類似大罐被認為是奇石窯產品,而時代稍晚的爪哇沉船以及‘南海I號’等沉船上的就都被認為是磁灶窯產品。”

文章介紹,南海官窯可統稱裡水鎮逢湧村文頭嶺南端和瑤頭村,西南涌南北兩岸一帶窯場,文博考古中多稱作“文頭嶺窯”和“瑤頭窯”。透過此次調查及搶救性發掘可知,奇石窯也有大片明確的分佈範圍,東平河東岸延綿三四公里不止,甚至延及佛山石灣地區王借崗、大帽崗一帶,與後期興起的石灣窯範圍稍有重疊,兩宋時期已暢銷海外,國內外學術界也早有名氣,“因而奇石窯與南海官窯共同代表南海區內宋代兩大窯場,並以此有別於盛名明清的石灣窯。”

除進行考古型別學方面的比對,南越王博物院和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分別挑選出一批標本,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進行化學成分科技分析,來檢驗這些醬釉大罐的產地,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廣東本地窯口產品的貿易流通路徑。

南海區出產陶瓷器裝的“公使酒”裝載入“南海I號”

記者採訪了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長李灶新。他給記者發來了他寫的《南海窯、南海Ⅰ號與南越國宮署遺址的關係》一文。文中指出:在南越國宮署遺址西北部,發掘出一組宋代的大型建築院落,經考證,這組建築應是宋代廣州公使酒庫遺蹟。

李灶新指出,唐開元二年(714)在廣州始設市舶使,宋開寶四年(971)在廣州首設市舶司來專門管理海外貿易。據《宋史》記載,市舶司的主要職責是“掌蕃貨海舶徵榷貿易之事,以來遠人,通遠物。”朝廷不但派使者到海外招誘蕃國進貢,還要求市舶司及港口所在地方官員對到來的商人熱情迎送,海舶初到之時有“閱貨宴”,停靠港口住舶期間提供酒食,離開時還要設宴張樂歡送。為招徠海商設宴所需用酒便來自公使酒庫所釀造的公使酒,“(經過研究)不僅確定了宋代廣州公使庫和公使酒庫的具體位置,而且表明公使酒庫所需的釀酒器具和裝酒所用的酒墱(壇)是由南海窯專門燒製的。更為重要的是為確認‘南海Ⅰ號’到過廣州,並受到廣州市舶司和廣州地方官員設宴熱情招待並饋贈廣州公使酒,最後從廣州港離岸提供了關鍵性的實物證據。”

吳寒筠、李灶新、肖達順、崔劍鋒在新發表的《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和“南海Ⅰ號”沉船出土醬釉器的產地分析》一文中指出,“南海Ⅰ號”個別船艙出土大量類似醬釉大罐,其中一批大罐無論是器型、釉質釉色、胎質胎色,還是印刻字元的製作技法等,與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宋代標本非常相近。尤其是“南海Ⅰ號”出土相關大罐有自銘“酒墱”“玉液春”或各姓氏宅號的戳印等,與南越國宮署遺址發現的宋代廣州州衙附屬建築基址出土同銘“酒墱”等的大罐高度一致,“也就是說,這些大罐很有可能是廣州地方官府或私營作坊在奇石窯和文頭嶺窯等窯口訂製的裝酒容器,並用來灌裝廣州‘公使酒’或家族作坊等生產的酒,最終透過官府饋贈或貿易形式裝載在‘南海Ⅰ號’的橫隔艙中隨船出洋,最後同船沉沒。”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