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奎光嶺下有個村子很不起眼,其實不簡單

由 輿情通報 發表于 運動2022-10-03
簡介這位農民名叫王英槐,對營房村的來歷十分清楚,他十分熱情地為我們介紹這個村子的情況

中仙鄉嶺下有什麼自然村

奎光嶺下有個村子很不起眼,其實不簡單

營房村點將臺

自從原平境內的

338

國道修整拓寬、隧道開通後,

去往同川的車程立刻縮短了。

因而,原先的奎光嶺山道再無用處,與舊時殘存的那段古道一樣,開始了日復一日的清冷、寂寥。

那座建設年代並不長的高大牌樓,就此成為一個孤零零的閒置地標。

它的門樓下再見不到有車輛疾馳而過,

“奎光大道”已經跑到了它的腳下。

曾幾何時,這裡的小停車場上每天都會有小轎車短暫停留,也會有不少遊客在這裡拍照。

奎光嶺下有個村子很不起眼,其實不簡單

安靜的街道

新的通衢大道從奎光嶺上盤旋而過,舊的道路被廢棄,不再引人矚目,這很正常。

同樣被人們忽略的,還有奎光嶺旁邊的這個村莊

——營房村。

其實,營房村一直就沒有引起過人們的注意和重視。

前幾年,遊人每每聚在奎光嶺的大牌樓下參觀、拍照,但極少有人問津奎光嶺旁的這個小山村。

營房村太小、太偏僻、太不起眼了。

但是,它絕對是一個有故事的村子,光一個村名就不同凡響。

那一天,我在腦子裡構思探秘奎光嶺古道計劃時,突然想到了營房村。

營房,只有軍營才配叫營房!

奎光嶺下有個村子很不起眼,其實不簡單

營房村山神廟

難道,它曾是戍守奎光嶺古關隘的營地?

仔細想想,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它周邊的自然環境,確實具有戰略功能。

於是,我決定,探訪奎光嶺古道時,一定要進營房村裡做一個訪問。

12

2

日,我們《原平故事》的古道探秘小組,如期登上了奎光嶺隘口。

當我們尋覓到北、南兩段古道時,禁不住驚歎石道上那深深的千年轍痕,和參差、嶙峋的盤曲古道,順著那條道徑的殘存尾巴,便走到了營房村。

營房村地處奎光嶺主峰南端,坐落在大山架的一個窪地裡,四面環山,海拔高於奎光嶺東西的其它村莊,距奎光嶺牌樓僅有一百多米。

奎光嶺下有個村子很不起眼,其實不簡單

村民王英槐為我們講村史

在村口,我們看到了一位拉土的農民,便與他攀談起來。

這位農民名叫王英槐,對營房村的來歷十分清楚,他十分熱情地為我們介紹這個村子的情況。

營房村的居民有三個姓氏,一王、二張、三郭。

張姓,是同川灣裡的土著居民;

郭姓,是同川上莊的土著居民。

王姓,是村裡大姓,人口最多,卻不是當地土著,祖籍是代州城裡的。

進一步說,營房村王姓居民的先祖,正是當年駐守奎光嶺隘口的戍卒。

奎光嶺隘口,在明代時,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不知抵擋了多少兵匪禍亂。

到了清代,尤其是清晚期,它的作用便不斷弱化了。

奎光嶺下有個村子很不起眼,其實不簡單

滿樹的幹棗

想當年,王姓兄弟二人被派駐到奎光嶺守關,忍受寂寞,忍受艱苦,忍受日復一日的單調。

不知過了多少時日,它們被官府遺忘了,只是一如既往地守著關口,盡著自己的職守。

終於,有一年,他們知道了這個隘口再無守著的必要,便將倉房裡儲存著的幾百石糧食賑濟了飢餓的百姓。

再後來,他們娶妻生子,就把營地當作了自己的家園,開始屯墾、種地,成為地道的農民。

現如今,王姓人家有了第九代。

張、郭二姓是後遷來的居民。

至今,營房村還存有兩處點將臺,只是官廳和瞭望塔已經消失了。

奎光嶺下有個村子很不起眼,其實不簡單

營房村兩委的牌子還掛著

辭別了王英槐,我們走進村去,想零距離地感受一下這個百年軍營的氣息。

村子確實不大,小巷縈迴曲折,靜悄悄的,就像是一個空蕩蕩的村落。

老王說,營房村是個移民村,在武彥那裡有了新住所,冬天裡大家都到城裡去住,畢竟那邊是繳了採暖費的,所以村裡現在也就只有

20

來個人。

穿過一條小巷,最南面的一所院落大門上,赫然掛著黃底紅字、白底黑字兩塊牌子,原來是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牌子。

返過身來,一堵牆上貼著的紅紙十分醒目,上面寫著:

“公示:

經營房組全體村民提議,上莊二村兩委透過,張金田、王耀庭、王書金、王存元、王奮明、王躍華六人為營房組新一屆村民代表,如有異議,務於兩日內向上莊二村支部村委反映。

電話……”

看那公示的時間,是

2021

11

20

日,最近的事。

奎光嶺下有個村子很不起眼,其實不簡單

從這個公示上能看到營房成了村民組

由此看來,營房村已經不再是一個村了,只是一個村民組了,屬於上莊二村管轄。

2009

年時,營房村共有

61

戶人家,

175

口人,耕種著

440

畝坡梁地,還是一個行政村。

眼下卻變成了一個組,組的小誰都知道。

有資料介紹說營房村建於道光十二年(

1832

),可是在清光緒版《續修崞縣誌》的

440

多個村名裡,並無營房村,可見它是有多麼的不起眼。

建村歷史不長的營房村,於不經意間翻完了它短短几百年的日曆,我們心裡悵惘的情緒在不斷湧動。

返回時,王英槐還在拉土墊道。

村口路上,有一段被大車壓下了不淺的轍痕,他先拉了幾車石子、沙子墊在下面,又到遠處的地裡拉土墊在上面。

看得出來,這是一個做事很有情由的人,這也是一個十分熱愛故土的人。

住處移到了城市邊上,那顆心卻依然在故土家園。

我們走到大牌樓處,回身再遠眺營房村,點將臺穩重地矗立在那裡,與奎光嶺古道一起默默地收藏起老舊的故事,讓不朽在歲月深處沉澱。(

作者:

江湖遊俠

奎光嶺下有個村子很不起眼,其實不簡單

一個很上講究的梨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