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名城話廉|成都勤廉天府清流長

由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表于 運動2022-09-04
簡介成都,這個素有天府之國美譽的古城,雖吹渡春風千載,歷經變化萬千,但錦城先賢們勤政愛民的本質、清白堅韌的追求和廉潔奉公的精神,卻在歲月的洗禮中沉澱、愈久彌新,始終浸潤著這座城,感染著這座城裡的人

繩木的成語是什麼

《名城話廉》欄目,透過梳理中國繁星璀璨的城市,挖掘文化名城的人物事蹟、文物遺存、文獻書籍等,講述中國城市廉潔故事,展現我們民族所蘊含的清正廉潔、明德至善的文化精神。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營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態,建設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國。

名城話廉|成都勤廉天府清流長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悠悠錦江,講述著千年往事。成都,這個素有天府之國美譽的古城,雖吹渡春風千載,歷經變化萬千,但錦城先賢們勤政愛民的本質、清白堅韌的追求和廉潔奉公的精神,卻在歲月的洗禮中沉澱、愈久彌新,始終浸潤著這座城,感染著這座城裡的人。

有人說,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榮,但更準確地說,成都是因治水而生、因治水而榮。

成都西北,岷江出山口處,綠樹掩映中,一座古堰,雄踞於河道之中,將氣勢磅礴的江水分為東西兩股。

這是兩千多年前,李冰帶領人們修建的都江堰。這位秦昭襄王親自挑選的蜀郡太守,眼見成都平原土地平坦肥沃卻因水患而人煙稀少,便與人們一起,一鎬一鎬地開鑿玉壘山,修建了這座集灌溉與洩洪一體的水利工程。

自此,岷江改變了其桀驁不馴的模樣,不僅水患解除,李冰還帶領人們據此修起了縱橫交錯的水網,灌溉出了一座璀璨的名城——成都。勤政的李冰,在修完都江堰後並未停下興修水利、為民謀福的步伐,最終積勞成疾,病逝於治理石亭江的工地上。

千百年後的今天,玉壘山麓的二王廟裡,鐘鼓鈸磬,朝朝暮暮,表達著後人對李冰父子的祭拜與懷念。因為人們明白,李冰留給成都的,不僅是這座潤澤千年的都江堰,更是作為蜀地郡守而身先示範的勤政精神。

都江堰離堆公園堰功道旁,十二位治水功臣的青銅雕像巍然肅立,清代四川總督丁寶楨位列其中。仔細審視風采嚴明、氣宇軒昂的雕像,筆力遒勁、字跡灑脫的座下石刻,似乎具有穿越時空的力量,向世人展現著這位“晚清四川第一好總督”的風範。

光緒二年,丁寶楨到任四川。此時,都江堰失修已久,水災頻繁。他奏準朝廷動用庫銀9萬兩,大修都江堰。施工期間,丁寶楨駐紮灌縣,冒著嚴寒,與民工一道同吃同住,現場督查,極盡辛勞,終使川西州縣無旱澇之憂,百姓安居樂業。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美好生活從來都不是等來的、盼來的,而是奮鬥出來的。成都的富庶與秀麗、巴適與安逸,正是得益於成都先賢們代代相傳的勤政精神的潤澤。而歷數成都先賢,諸葛亮堪稱勤政的典範。

諸葛亮治蜀期間,不僅定下了大力發展軍屯、水利、織錦、冶鐵等政策,還身體力行,大到軍國大事,小至校對文書、檢查賬目、處罰士兵等瑣碎之事,他都事必躬親,並在《後出師表》中發出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勤政誓言。

如今,武侯祠已成為四川省廉潔文化基地。漫步青石小道,沐浴三國清風,雖相隔千年,但三國蜀漢君臣勤政廉明、恪盡職守的精神正跨越歷史的長河,感召著當代黨員幹部恪守初心、勤政務實、忠誠擔當,以日常尺寸之功助力民族復興的百年大計。

暮春時節,細雨紛紛,靜謐的清白江畔,低飛的白鷺擾動薄霧,沿江的報春花和梨花簌簌翻飛,寫滿了詩意。水清花白,不禁讓人想起江名的來歷。

這條江,得名於成都歷史上四大治蜀名臣之一,有“鐵面御史”之稱的趙。

趙是北宋時期與包拯齊名的廉吏,一生四次入蜀。在任成都府知府等職時,他始終清廉自守,嚴懲欺壓百姓的衙役、重視教育,整治官場饋贈和酒禮之風,深受愛戴,被稱為“趙青天”。

據史料記載,趙入蜀,路過今天的青白江區境內,目睹江水澄碧、清流瀲灩,曾喟然浩嘆:“吾志如此江清白,雖萬類混淆其中,不少濁也。”後人因此以“清白”二字命名此江(後寫作青白),後人的後人更以此命名了一個行政區,是為青白江區。

政聲人去後。趙留下的“清白”,傳承千年。這是成都老百姓對官員廉潔品質的肯定和讚譽,也包含著一種深深的期許。

翻開成都的史籍,與趙一樣堅守“清白”的先賢燦若群星。他們以自己的高尚品行,豐富著成都獨特的廉潔文化傳統。

皇甫無逸,字仁儉,唐朝初年有名的廉臣,曾兩度到成都任職,留下了“斷帶為炷”的故事。據載,有一次,他到老百姓家裡借宿,恰逢燭炬的燈炷將燒盡,主人準備添續。他認為自己借宿已經打擾了百姓,再讓百姓破費於心不忍,於是抽出佩刀砍斷自己的衣帶作為燈炷。

時光荏苒,繾綣流年,成都崇尚“清白”的清流,如錦江之水,綿遠流長。而錦江邊上不遠處,有一條毫不起眼的交子街,靜靜湮沒於東風大橋旁的均隆街地界。到了這裡,就不得不想起一個人:被譽為“交子之父”的北宋益州知州張詠。

張詠,是北宋初年與趙普、寇準齊名的三大名臣,成語“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就出自他的懲貪經歷。

據記載,張詠經過錢庫,恰好見守吏拿一枚銅錢藏在頭巾中。張詠罰打偷錢人五十板,打得他皮開肉綻叫苦連聲:“難道因這一文錢,老爺就要我的命?”張詠聞聽怒不可遏,提筆批明:一日偷一錢,千日就是一千!繩軟可鋸木,滴水可穿石。庫房錢幣雖多,偷久了也會空。今日就是要狠打,警戒那些貪得無厭的吸血鬼!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交子街已不復舊日盛景,但張詠的激濁揚清精神卻已深深地融進了成都的血脈,其“廉不言貧,勤不言苦”的名句,更成為千百年來傳頌的廉政箴言。

浣花溪畔,庭院深深,綠竹成蔭。當年,詩聖杜甫與家人避亂成都的寓所,經過歷代賢人的修葺擴建,已成為一處集紀念祠堂和詩人舊居風貌為一體的文化聖地。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在這裡,他不僅寫下眾多讚美成都的名句,還將“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深沉情懷留了下來。

在天長日久的紀念中,這種心憂天下、愛民親民的情懷,也已如祠堂前被踩出凹槽的石板路一樣,深深鐫刻進了成都的廉政文化傳統。

南宋名臣、文學家范成大曾在成都居官兩年,他深感居民出入不便,修築石街有十四條,十多公里長。至此,成都府人民出行免於泥淖之苦。人們記住了他做的善事,常相稱頌,“蜀民思卿如慈親”。

成都老城西門內的石筍街,便是范成大所修的十四條街道之一。如今,人們雖難窺其“西門之勝”的風貌,但沿用至今的街名,卻傳承著范成大關心百姓疾苦的那段歷史。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縱觀兩千多年的建城史,愛民親民的廉政思想始終充盈其間,浸潤心靈、啟迪人心,滋養出了一大批廉潔愛民之士。

梅摯,字公儀,北宋成都府新繁縣人,官至龍圖閣大學士。他直言敢諫,勤政愛民,連皇帝都對他誇獎不已,甚至親自為他賦詩送行,古今僅此一例。其所作《五瘴說》一文,以自然之惡疾瘴氣形容官場五種邪氣,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反腐檄文。

張商英,字天覺,北宋蜀州新津人,官至宰相。他直言敢諫、崇尚節儉,勸宋徽宗“節華侈,息土木,抑僥倖”。時宋徽宗正在修葺昇平樓,擔心被張商英發現,就對主管官員說,如果張宰相的車騎經過這裡,“必匿匠樓下”。

初心如何守?為民底色如何繪?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絡,把智慧奉獻於人民、力量根植於人民、情感融匯於人民,盡心盡力地為群眾出主意、想辦法、謀利益……先賢不語,留下的故事卻道盡了此中真諦。

蜀江水碧蜀山青,為有源頭活水來。今天,如果要找尋先賢們的精神印跡,那定如飄蕩在大街小巷裡的麻辣鮮香一樣,早已融入了成都人的日常生活。在天府文化滋養下,那些存留在歷史深處的清正廉明、勤政愛民的高尚情懷正逐漸在成都大地上得以賦形,為成都注入新時代的廉政動力。

“萬國煙花隨玉輦,西來添作錦江春。”清風四合,振翮而起,帶著厚重歷史文化騰飛,成都正化繭成蝶,變為一座美麗的公園城市、一座極具活力的創新之城。(蔣藍 田旭中 李影 成都市地誌辦黃小華對此文亦有貢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