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郭黛姮:給六和塔當主治大夫,讓千年古塔“老當益壯”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運動2022-08-27
簡介”六和塔舊照古塔“大手術”細節論成敗“整舊如舊”為郭黛姮先生團隊的修復工作劃下了“不改變現狀,最低干預”的準線,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持建築的原本風貌,又增強其適應杭州氣候地理條件的能力

屮閣怎麼念

原創 李慧韜 人文清華講壇

郭黛姮:給六和塔當主治大夫,讓千年古塔“老當益壯”

郭黛姮:給六和塔當主治大夫,讓千年古塔“老當益壯”

AIM

ARTICLE 3。 The intention in conserving and restoring monuments is to safeguard them no less as works of art than as historical evidence。

——INTERNATIONAL CHARTER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MONUMENTS AND SITES

目標

第三項 保護和修復文物建築, 既要當作歷史見證物, 也要當作藝術作品來保護。

——《威尼斯憲章》

“我們年輕那會兒,每次坐火車從車窗望出去,看到屹立在山上的六和塔時,就知道杭州到了。”始建於北宋開寶三年(970年)的六和塔是中國古代樓閣式塔的代表,有“西湖古塔之首”的美譽。在建築史學家郭黛姮先生的記憶裡,這座錢塘江畔月輪山上的古塔總是靜靜矗立在自己青年時代的故事中。

1989年,當這位梁思成先生的弟子、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教授在文物檢查中再次與六和塔相遇時,它正承受著木結構損壞、柱子側彎、木基層腐爛、樓栿橫紋受壓變形、地坪磚破損等大量“內傷外創”。

搶救難度之大、工藝之複雜可想而知,但勢在必行且刻不容緩,1991年,以郭黛姮先生為總舵手的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專家組與相關各界展開行動,對六和塔進行了一場不僅具有關鍵作用,還具有“開創”意義的關門大修。

郭黛姮:給六和塔當主治大夫,讓千年古塔“老當益壯”

乾隆也“打卡”的

塔中將軍

西湖民間故事“六和填江”把六和塔描繪成古代民眾為紀念填江救母、制服洪水的小男孩六和而修建的寶塔。實際上,“六和”得名自佛教概念“六和敬”,北宋年間,吳越國國王為鎮住錢塘江潮水,請智覺禪師主持修塔。“六和”又作“六合”,象徵東南西北天地六方之合。

郭黛姮:給六和塔當主治大夫,讓千年古塔“老當益壯”

如今的六和塔全貌

六和塔“塔如其名”,扼守杭州城南潮頭,宛如遠眺天地四方的將軍。相傳乾隆六下江南曾七次登塔,併為每層各題四字匾額。《南巡盛典》中就有記載:“乾隆十六年,聖駕南巡,厪念海塘,特幸寺中,親登塔頂,悉江流之曲折……”如今六和塔西側庭院還矗立著一塊“乾隆詩碑”,正面為乾隆第一次登塔所作《開化寺》,背面為乾隆第五次南巡寫下的《瞻禮六和塔作》。

郭黛姮:給六和塔當主治大夫,讓千年古塔“老當益壯”

乾隆在六和塔第一層所題牌匾“初地堅固”,

上六層分別有“二諦俱融”“三明淨域”“四天寶綱”

“五雲扶蓋”“六鰲負戴”“七寶莊嚴”

但這位風光無限的“將軍”其實一生坎坷,北宋宣和年間毀於兵火,明代嘉靖年間木結構外簷全毀,宋元明清四代都曾大修。現存塔身為南宋重建的七層磚砌體,外包清代修葺的十三層木結構外簷。全塔偶數層(“暗層”)封閉,僅奇數層(“明層”)與塔身相通。在全國古塔中,這種“七明六暗”的構造也屬“孤品”。

郭黛姮:給六和塔當主治大夫,讓千年古塔“老當益壯”

外表有13層,但實際“七明六暗”的六和塔

建國後,六和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今又經歷了四輪主要修繕。郭黛姮先生主持的是第三輪,也是目前規模最大、效果最好的一次。

“修舊如新”與

“整舊如舊”之爭

修繕六和塔,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怎麼修、修成什麼樣。為此郭黛姮先生的團隊大膽提出了“整舊如舊”的設想——“我們決定做一套方案出來,看看是不是有什麼辦法,能夠保持它的原貌,不要改變”。

郭黛姮:給六和塔當主治大夫,讓千年古塔“老當益壯”

郭黛姮先生(前排右3)與修塔團隊在六和塔施工現場

當時,全國文物修繕的主流是凡破損老舊的都換成新的,即“修舊如新”,“整舊如舊”是逆風氣的。主管部門有的幹部給出的建議也是層層拆掉重建,把部件換成更結實的現代配件。但在世界古建領域,“整舊如舊”卻是順潮流的。1964年,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第二屆歷史古蹟建築師及技師國際會議在威尼斯透過《保護文物建築及歷史地段的國際憲章》,史稱《威尼斯憲章》。這一決議不僅肯定了歷史文物建築的價值和修復技術的專門性,更進一步強調“古蹟的保護……決不允許任何導致改變主體和顏色關係的新建、拆除或改動”“任何不可避免的新增都必須與該建築的構成有所區別,並且必須要有現代標記”……被公認為文物建築及歷史地段保護的國際標準。

郭黛姮:給六和塔當主治大夫,讓千年古塔“老當益壯”

1964年,《威尼斯憲章》編寫核心團隊合照

1982年,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文物建築保護專業請來國外頂尖的教授講授最前沿的古建築保護理念,《威尼斯憲章》的修復理念傳入。據郭黛姮先生回憶,當時英國費爾敦教授還列舉了古希臘古羅馬文物修復失敗的反面例子來闡釋這種國際新理念——“修補建築要保留它的原裝,儘量不要破壞它的狀況”。

“整舊如舊”亦可從中國本身溯源。早在1915年,中國營造學社的創始人朱啟鈐先生在主持北京舊城改造時就特意組織測繪數百幅精密圖紙,以儲存古建築原貌資料;1935年,郭黛姮先生的恩師梁思成先生在《曲阜孔廟之建築及其修葺計劃》一文中明確反對拆舊建新,創造性地提出“復原部分,非有絕對把握,不宜輕易施行”;1964年,梁思成先生又在《閒話文物建築的重修與保護》中明確廓清時人的思想誤區,運用趙州橋和九塔寺塔的案例正反結合、系統論述了“整舊如舊”的古建保護思想。

郭黛姮擔起了中國營造學社前輩們這份對歷史遺蹟的敬重,毅然對六和塔的拆舊建新投出了反對票。她引用恩師梁思成先生的觀點據理力爭:“梁思成先生講過,對古建築要整舊如舊。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使它面目一新,並不是修古建築的目的。”有人把“整舊如舊”錯誤地當作建築修完了還破破爛爛的;實際上,“整舊如舊”是為了“最大限度儲存文物建築上的歷史資訊”。把一座文物建築修得煥然一新,看似顯示其重修效果好,但實際常常“讓做工粗糙但色彩奪目的仿製品替代了優秀藝術品”,直接損害文物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她舉例說:“古時候造一座塔是很大的工程,所有磚塊都要提前一年做準備,足足風乾一年才開始燒製,所以質量會比現代接到訂貨單後匆忙燒製的要好。”

郭黛姮:給六和塔當主治大夫,讓千年古塔“老當益壯”

六和塔舊照

古塔“大手術”

細節論成敗

“整舊如舊”為郭黛姮先生團隊的修復工作劃下了“不改變現狀,最低干預”的準線,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持建築的原本風貌,又增強其適應杭州氣候地理條件的能力。

郭黛姮:給六和塔當主治大夫,讓千年古塔“老當益壯”

團隊在勘測施工

為了找到最佳整修辦法,郭先生與團隊成員對可保留和要替換的部分逐一推敲。“留的東西,我們都歸好類,比如磚塔芯是萬萬要保留的;每一層的木頭地板……只有實在不行了才做替換。”

最終,從梁到窗到牆,“每一層的細微末節都做了記錄”。塔心室地面部分僅碎裂最嚴重的一批磚塊用相同材料替換了混凝土磚塊,樓梯上的地磚——包括一些裂縫細小的——得到了較高程度的保留。

六和塔原來的木結構已經殘損,梁向外脫散風險大。團隊在精細測量的基礎上,為每層梁“量身定製”了鋼箍以增加牢固度,室外的隱藏在屋簷下,室內的鋼箍打在暗層,並與進深方向的梁相連線,解決了梁從磚塔心拔出問題的同時避免了全部替換,又保證了視覺美觀,可謂“一舉三得”。而考慮到溫度影響,團隊還在鋼箍上特別增加了可滑動的接頭,為金屬熱脹冷縮留出適當空間。

郭黛姮:給六和塔當主治大夫,讓千年古塔“老當益壯”

用於加固梁的鋼構件

鋼與木的完美結合也被運用到塔柱加固上。修繕前,外廊的簷柱側彎明顯。團隊秉持“不大動干戈”的修復理念,最終決定在暗層里加鋼管柱支撐,讓穩定的鋼柱與木柱共同受力。木柱長短不齊,每一根都需要精確測量。1991年新春,一個存疑的柱子資料讓依然在連日審查圖紙、為節後開工做準備的郭黛姮先生坐不住了。為了確認資料,正月初三,她隻身飛赴杭州進行實地勘測。柱子都在暗層裡,要量準資料,除了一步步爬明層、一層層“掀樓板”別無他法。“我那會兒50多歲,體力還行。”郭教授說得輕描淡寫,但其實敲定資料離開時已經天黑,南方溼冷侵骨的冬夜凍得她回賓館就捂上了兩床被子,好半天才緩過神來。

阻止“偷樑換柱”遠遠不夠,團隊還要應對潮溼多雨的江南天氣——北方修塔的許多絕佳經驗在這兒“水土不服”。比如屋面漏雨導致瓦下木頭朽爛,需要更換全部望板。但木頭已經潰爛成了粉末狀,北方在望板上先抹泥再放瓦的方法行不通了。為此郭黛姮先生專門請教杭州考古所的專家,首次嘗試層層疊壓、階梯往下的鋪設法,更換一萬多片屋瓦,讓雨水可以順階梯流下而不會因為滲進縫裡導致木頭再腐蝕,陷入“治標不治本”的迴圈。

郭黛姮:給六和塔當主治大夫,讓千年古塔“老當益壯”

修繕前朽爛漏水的屋面

郭黛姮:給六和塔當主治大夫,讓千年古塔“老當益壯”

用因地制宜的防水防潮方法重新鋪設屋面

郭黛姮先生還向建築隊老師傅“取經”,得來了另一個“法寶”——油膏。油膏比常用的油漆透氣性更好,在挖補更換糟朽牆體後用油膏嵌填縫隙,更適合江南古建築的牆面防水防潮。

開創中國古建築

保護新風

2013年5月2日-2014年4月10日,六和塔迎來第四次共343天的封塔大修。在先進工業水平和科學技術的支援下,這座千年古塔得以穿上二十多年前聞所未聞的“新衣”。當時,為了應對常常來襲的杭州雷電,團隊徹底更換了六和塔屋頂單薄的引線避雷裝置,創造性地沿屋簷安裝了一圈避雷銅線,再把線引入塔內,透過柱子引到地下,形成一張“引雷放電”的全方位避雷網,保六和塔平安。如今,鍍鋅鋼做的“屮”字形避雷針升級成了高強度、抗腐蝕的鋼鍍銅材質,還能抗13級颱風。而新安裝的133只傳感器和65個稜鏡則實時監測著六和塔的受力、裂縫、溫溼度等資料,即使只是微小位移,也難逃這張“動態心電圖”的法眼。

郭黛姮:給六和塔當主治大夫,讓千年古塔“老當益壯”

1991年施工團隊在安裝避雷裝置

新技術的監測結果也表明,1991年來,六和塔其實一直非常健康,衰變微小。但比起長壽的物質部件,1991年大修更珍貴恆久的遺產是它的修復理念——作為我國最早一座按照國際標準《威尼斯憲章》修的古塔,六和塔的實踐開中國古建築保護新風。如今,“整舊如舊”已經從古建領域的一個“小眾”專業術語,變成了以“修舊如舊”的形態每每見諸報道的大眾詞彙。2002年,由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制定、國家文物局推薦的《中國文物古蹟保護準則》第一版發行,《準則》參照《威尼斯憲章》原則明確指出:文物建築保護的目的是真實、全面地儲存並延續其歷史資訊及全部價值。

2018年,82歲的郭黛姮受邀參加“口述杭州”活動,再次來到六和塔。紫藤樹纏繞的牌坊下,她和其他遊客一樣在標誌性打卡地與這處風景名勝合影留念。但路人們也許並不知道,這位穿著白底暗花襯衫的清瘦老人和六和塔有著30載特殊緣分。

郭黛姮:給六和塔當主治大夫,讓千年古塔“老當益壯”

郭先生與六和塔再次相遇

故地重遊,先生說得很樸素:“六和塔不僅僅是文物建築這麼簡單,它是一個年代的流傳、歷史資訊的載體,載體包含了它所歷經的千萬事兒,這些都是值得保留和珍藏的。”

衷心感謝郭黛姮先生提供照片

本文部分圖片和素材來自網路

她是成長在紫禁城腳下的北京女孩,

也是建築大師梁思成的弟子。

她聆聽巍峨古城樓的吟唱,

或是一角傾頹殿基的靈魂的訴說。

因為她,六和塔神采依舊,

因為她,雷峰夕照重現西湖。

她從圓明園的廢墟出發,十餘年傾盡心血,

實現“萬園之園”的數字復原。

她是古建築的守護女神,

投身文化遺產保護五十餘載,

為千年傳統的保護深耕一片沃土。

她就是傑出的中國建築史學家——

郭黛姮。

郭黛姮先生,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當今中國建築史領域最為傑出的學者之一,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國家文物保護工程責任設計師。現任北京圓明園研究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常務理事等職。她師從建築史大師梁思成先生,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從事古代建築史的學術研究工作,在《營造法式》研究、文化遺產保護修復等多個不同領域,均做出了突出貢獻。曾先後主持維修杭州六和塔、雷峰塔重建工程、珠海圓明新園設計、登封少林寺擴建、北京恭王府修繕、嵩山歷史建築群保護規劃、圓明園數字復原等專案。今天“萬園之園”圓明園得以在虛擬世界重生,正是來源於奠基人郭黛姮先生的執著追求和首創精神。

原標題:《郭黛姮:給六和塔當主治大夫,讓千年古塔“老當益壯”(內附講座預告、領票攻略及福利)》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