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READ HER | 10000小時有多久?

由 介面新聞 發表于 人文2022-07-10
簡介作為對照,第2組學生到20歲練琴時長累計為8000小時,“未來的音樂教師們”的練琴時間累計只有4000小時多一點

管絃樂讀音是什麼

READ HER | 10000小時有多久?

READ HER | 10000小時有多久?

▎10000小時有多久?

將近一代人的時間裡,心理學界都在不斷爭論一個大概很多普通人以為早已解決的問題:到底是否存在與生俱來的天賦。很顯然,答案是肯定的。並不是每一個生於1月的球員最後都進入職業球隊,只有少數人能做到—少數的生來就有天賦的人。可以說,成功是天賦加上後天努力。但問題是,心理學家對天賦研究越深入,就越發現,天賦的作用其實很小,而後天努力的作用其實很大。

天才論中最著名的案例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心理學家K·安德斯·埃裡克森(K。 Anders Ericsson)和他的兩名同事在頂尖水平的柏林音樂學院展開了研究。在該學院一些教授的配合下,他們將小提琴專業的學生分為3組。第1組由最優秀的明星學生組成,他們個個都有發展成世界級獨奏家的潛質;第2組則由那些僅被認為不錯的學生組成;第3組由那些將來不太可能做職業演奏家,只可能在公立學校當音樂教師的學生組成。所有這3組學生都被問及同一個問題:從首次接觸小提琴至今,你練琴一共練了多少小時?

READ HER | 10000小時有多久?

3組學生大約都在5歲那年第一次接觸小提琴。在最初幾年,所有學生的練琴時間都大致相當—每週2小時至3小時。但當他們到了8歲,不同組別的學生練琴時間開始產生差別。第1組學生練習時間開始明顯多於其他兩組:9歲時每週練琴時間為6小時,12歲時每週8小時,14歲時每週16小時,這樣隨著年齡增長,他們練琴時間不斷增長,到了20歲上下(這個年紀的學生已經很自覺,能夠為了變得更加優秀而主動練習),他們每週練琴時間是30小時。實際上,到了20歲,這些卓越的演奏者在練琴上已經投入了10000個小時了。作為對照,第2組學生到20歲練琴時長累計為8000小時,“未來的音樂教師們”的練琴時間累計只有4000小時多一點。

埃裡克森帶領團隊又著手研究業餘組與職業組的區別,相同的情況出現了。業餘組中的人在兒童時期每週練琴時間從未超過3小時,到了20歲,練琴時間累計只有2000小時;而職業組的練習時間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到了20歲,那些未來的演奏大師們的練琴時間已經超過10000小時。

埃裡克森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結論是:

第一,根本沒有“與生俱來的天才”—花比別人少的時間就能達到比別人高的成就;

第二,也不存在“勞苦命”—一個人的努力程度比別人高卻無法比別人更優秀。研究結果表明,一旦一個演奏者進入頂級音樂學校,唯一能使他出人頭地的方法就是:刻苦練習;成功的要素在這個階段變得簡單明瞭。還有一點是,那些頂級演奏家們,他們練琴不只是比其他人更加努力,而是比其他人努力十倍,甚至百倍。

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完美掌握某項複雜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艱苦練習,而練習的時長必須達到一個最小臨界量。事實上,研究者們就練習時長給出了一個神奇的臨界量:10000小時。

“研究發現,任何一個領域的世界級水平都需要起碼10000小時的訓練。”神經學專家丹尼爾·利瓦廷寫道,“隨著研究不斷深入,作曲家、籃球運動員、作家、滑冰運動員、鋼琴家、棋手,甚至江洋大盜……無論你是什麼,10000小時這個神奇數字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當然,這並不能解釋為什麼有些人能從等量的訓練中獲得更好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還未發現任何一位世界級的專家在其專業領域中的訓練時長少於這個數字。人的大腦好像必須花費那麼長的時間消化理解,才能達到極其精通的水平。”

READ HER | 10000小時有多久?

這一準則甚至適用於人們通常所說的“奇才”,比如莫扎特這位6歲就開始作曲的音樂神童。心理學家邁克爾·豪在他的著作《解讀天才》(Genius Explained)中寫道:

莫扎特在真正成為職業作曲家之前,他早期的作品並不出色。他的那些作品很可能大多出自他父親之手,只是後來得到不斷修改罷了。沃爾夫岡童年時期的多數作品,如七首鋼琴與管絃樂協奏曲,大部分是在其他作曲家幫助下完成的。完全出自莫扎特之手,並被奉為他的第一部經典作品的,是第九號鋼琴協奏曲(No。9,K。271),然而這部作品是他在21歲時創作的。那時候莫扎特作曲已有10個年頭了。

而音樂批評家哈羅德·勳伯格談到莫扎特時有更為深刻的觀點,認為莫扎特實際上是“大器晚成”,因為他經歷了整整20年作曲生涯,才創作出了最偉大的作品。

成為國際象棋大師也需要大約10年時間。(國際象棋大師鮑比·菲舍爾問鼎冠軍寶座用的時間稍微少一些:他花了9年時間。)10年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一個人大約可以投入10000小時對某一特定專案進行長期刻苦訓練。10000小時是取得偉大成就的神奇數字。

所以,即便是莫扎特—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如果沒有10000小時的訓練也無法實現事業上的騰飛。練習並不是為了讓你一次就能把事情做好,而是為了幫助你越做越好。

本文節選自 【加】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的 《異類》。

READ HER | 10000小時有多久?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Gladwell)被《快公司》譽為“21世紀的彼得·德魯克”,曾是《華盛頓郵報》商務科學專欄作家,目前是《紐約客》雜誌專職作家。2005年被《時代》週刊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100位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品《引爆點》、《異類》、《眨眼之間》均創造了書市神話。《紐約時報》更是把格拉德威爾對社會思潮的影響稱為“格拉德威爾效應”(Gladwell Effect)。馬爾科姆出生於英格蘭,是牙買加人的後裔。他在加拿大長大,現居紐約市。

READ HER | 10000小時有多久?

▎文學背景

1。離開主體或者相關本體的東西;

2。一個在價值上能與其他樣本顯著區別開的統計觀察值。

《異類》帶我們走進了成功人士的世界,意外揭開一連串令人驚異的統計結果:英超聯賽大多數球員都在9月至11月出生;比爾?蓋茨和史蒂夫?喬布斯都生於1955年;紐約很多著名律所的開創者竟都是猶太人後裔,並且其祖輩大多在紐約服裝行業謀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在於:英超球員的註冊時間是每年9月,在同齡球員中,9月出生的人實際上比8月出生的人幾乎大了一歲,一歲之差對他們的職業生涯影響巨大;1955年前後正是計算機革命時期,出生太早,無法擁有個人電腦,而出生太晚,計算機革命的時機又被別人佔去······因此,那些奇才異類得感謝機遇的眷顧。另外他們的成功還需要上輩子人的文化薰陶,與文化傳承息息相關;中國人的數學優勢得益於中國人種植水稻的勤勞精神和漢字讀音的簡潔明瞭;20世紀90年代初韓國較高的飛機失事率,也是由於韓國上下級之間過於嚴格的等級制度造成的。

怪才格拉德威爾告訴我們,如果沒有機遇和文化、環境因素,即便是智商超過愛因斯坦,也只能做一份平庸的工作。《異類》帶領我們找到了成功的根源,發現了更深刻的成功契機,也為社會變革帶來新的啟示。

異類 ,名詞:

▎編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