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雙語彙」“後真相”實為“輕真相”

由 新華社客戶端 發表于 人文2022-06-25
簡介原標題:【雙語彙】“後真相”實為“輕真相”參考訊息網7月5日報道Post-truth(後真相)是形容詞,指人們更有可能基於自身情感和信念而非事實來認同某種觀點的情形

後實先聲什麼意思

原標題:【雙語彙】“後真相”實為“輕真相”

參考訊息網7月5日報道

Post-truth(後真相)是形容詞,指人們更有可能基於自身情感和信念而非事實來認同某種觀點的情形。後真相有別於事實遭到質疑(challenged)和歪曲(falsified),它是“真相的公認客觀標準消失”。

Post-通常指“在……之後”(behind/after/later/subsequent to/posterior to),如post-war(戰後)、post-match(賽後)等。到了20世紀中葉,這一字首的含義逐漸豐富起來,出現了post-national、post-racial等詞彙,其中的post-表示某個概念變得越來越無關緊要。一般認為,最早以“真相已經可有可無”之義使用post-truth一詞的是美國劇作家史蒂夫·特西奇(Steve Tesich)。1992年,他在美國《民族》週刊上發表文章時使用這個詞來反思“伊朗門”事件和波斯灣戰爭。從這個意義上講,post-truth譯為“輕真相”更為準確,只是人們已經約定俗成地接受了“後真相”。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和英國脫歐公投期間,關於“後真相政治”(post-truth politics)的議論四起,“後真相”一詞隨即風靡。在“後真相政治”中,觀點的交鋒基本依靠與具體政策脫節的煽情,依靠反覆灌輸無視事實反證的論據。也就是說,事實和權威觀點退居其次,真相對輿論的影響遠不如煽情的力量,堪稱“雄辯勝於事實”。

“後真相”狀態與“網路謠言”“虛假資訊”和“宣傳操控”等有所不同,它的關鍵不在於資訊準確與否,而在於人們傾向於選擇自己比較樂於接受的資訊並將其當作“真相”。(何金娥)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