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留人,這一方法都會讓金錢黯然失色

由 孟廣橋說人力資源 發表于 人文2022-05-23
簡介知遇之恩是什麼知遇之恩是人由骨子裡發出的一種由衷的感激之情,人一旦感受到了知遇之情,便可以產生出極強的報答意願(當然不是指那些忘恩負義之徒),用行為展示自己的態度,甚至以死相報,以命來抵

知遇之恩的下一句是什麼

留人,這一方法都會讓金錢黯然失色

有一種情感,一旦讓人感受到,他就會為此而獻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三國時期,諸葛亮從劉備三顧茅廬起,就立志忠於蜀國,一生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韓信為感激劉邦的尊重與信任,面對誘惑發出了至死不叛漢誓言;在日本素有“推銷之神”美稱的原一平,在公司遇到困難時,面對多家公司做出高薪許諾,不離不棄,不忘串田董事長的信任和栽培,為公司培育了大量的銷售精英。這種情感就是知遇。他們的行為就是在報知遇之恩。

對於栓心留人,很多公司可謂用盡了渾身解數,花費了大量的資源,但效果卻不盡人意,反省其中的原因,歸結為一點,既是單純膜拜了“金錢至上”的理念,而忘記了人的情感要素。對於留人,激發人的知遇感是個非常有效果的辦法,當一個人要報答知遇之恩時,其和企業的感情,遠遠超過了‘忠誠’。

那麼,如何才能使人才感知到知遇,進而以報知遇之恩的心態對待公司呢?概括起來有三點:明白知遇之恩是什麼,知道人才最想要的是什麼,管理者清楚為此應該做什麼。

留人,這一方法都會讓金錢黯然失色

知遇之恩是什麼

知遇之恩是人由骨子裡發出的一種由衷的感激之情,人一旦感受到了知遇之情,便可以產生出極強的報答意願(當然不是指那些忘恩負義之徒),用行為展示自己的態度,甚至以死相報,以命來抵。其產生,主要基於五個因素:

其一,感受到了真誠的尊重。

自尊心是人的高階心理需求,它可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自尊,即人具備某種能力,有信心和實力完成某項工作或任務;另一部分是外部尊重,即希望自己的能力、態度、行為得到他人的認可、肯定、讚許。當二者得到統一的結果時,人便產生了受尊重感,尊重的需求便得到了滿足,此時,其會表現出充分的信心,滿腔的熱情,激昂的態度。

其二,感受到了充分的信任。

現實生活中,當人發誓時常說“我以我的人格擔保”,依此可以看出,人格對一個人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信任就是對人人格的認可,也是對人最高的情感待遇。信任關係一旦形成,預示著施予者與承受者即達成了某種依賴關係。信任是對人的一種全方位認可,試想一下,當你與組織或某人建立了這種關係時,是不是有責任倍增的感覺。因此,信任能讓人產生強大的行動意願或力量。

其三,感受到了成功的希望。

人的最高心理需求是自我實現,然而很多人卻會有生不逢時,或千里馬未遇到伯樂的感覺。當其才能得到認可,並給予了施展的舞臺時,會有什麼樣的感覺,我們可以想象得出。再進一步,當人經過幫助超過了其預期的成就時,還會產生什麼樣的感覺呢?

留人,這一方法都會讓金錢黯然失色

其四,感受到了“物”有所值。

很多人不怕得到的少,就怕被不識“貨”的人人為地貶值。所謂的人才即是自己有價值,且價值能得到認可,而認可的基本形式要麼是物質上的報酬,要麼是精神上的肯定。人才最害怕的是不被認識。獲得認可是對其最大的鼓勵。

其五,感受到了自己的份量。

社會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詞“存在感”,人才更需要存在感。如果一個人才在企業半年也沒有管理者與其說說心裡話,他會怎麼想呢?當然存在感絕對不是如此的簡單。

知遇是由衷地欣賞,是信任有加,是理解並幫助其實現願望,是一種深厚的情感,相對於有抱負的人來說知遇就如同再生。

留人,這一方法都會讓金錢黯然失色

人才最想要什麼?

相對而言,人才大都是有個性的人,單純的金錢並不是其唯一的追求。他們更熱衷於“成功”二字。

人才之所以不離開企業,主要有四種情景:一是因企業或領導對其有知遇之恩,不能昧著良心做損害企業的事,他知道對企業最大的傷害就是離開;二是自我感覺此處是最佳實現夢想的平臺,離開這個平臺會損害自我實現的程序;三是企業給予了物有所值的報酬;四是一時感覺還可以,但並不滿意,暫時的委曲求全。

細細品味這四種留下的原因,前三種情景是人才較為期望的,最後一種是企業經過努力可以轉變的。他們都與知遇這一因素有關。因此,留住人才的關鍵是知道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當有了準確的認知後,就可以對症下藥了。

留人,這一方法都會讓金錢黯然失色

感受知遇做什麼

這裡需要宣告一點,讓人才感受到知遇之恩並不是要求管理者在表面上演戲,也不是為了回報而為,它是想讓管理者養成一種尊重人才、成就人才的習慣。同時,這也是當今實現高效能管理的發展趨勢,是管理變革的必然要求。

讓人才有知遇感,重點應做好五點:

第一,知遇一定要知道他(人才)能幹成什麼,他可能幹成什麼,他不可能幹成什麼

。能幹成什麼是知道其技能優勢,讓其幹能發揮優勢的工作;可能幹成什麼是發現、挖掘其潛在能力,給其創造更大價值的機會;不可能幹成什麼是指克服人才萬能的錯誤意識,避開其短處。

對於人才,沒有伯樂,千里馬永遠都會是普通一馬,也許耕田,也許駕車,也許只是庸人的坐騎。人才渴望伯樂,不僅是要發現他,還要發現其價值或潛在價值的釋放點。

留人,這一方法都會讓金錢黯然失色

第二,將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信念落實在行動上。

即當你認為其是人才時,就要給予充分的信任。信任不是盲目施予,它分為三個層次:戰略上的信任,是與其謀劃公司的長遠發展問題;戰術上的信任,是與其探討某一專案實現路徑的問題;戰技上的信任,是給予其任務資源權解決具體事務性的問題。

注意,這不是將人才分成三六九等,它是根據人才的能力,給予相應的信任,避免因小能力壓上大信任,給個人或企業帶來不必要的損害。同時,還根據信任的層級,將企業的困難、問題、優勢等情況與其分享,以展現管理者的真誠。

第三,及時遞給其“生命的稻草”。

人才雖然能創造價值,但很多時候也給自己創造困境。當出現這種情況時,管理者應及時發現,施以援手。只有企業將自己當成人才的孃家,人才才會將企業當成自己屬地。

第四,給人才創造一個實現人生夢想的平臺。

海爾之所以能保持持續的增長勢頭,關鍵一點是張瑞敏提出了“人人都是CEO”的理念,即人單合一。它類似於稻盛和夫創立的阿米巴經營模式。其核心既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施展其才能的經營者,而不是被管理的物件。

除此,還要明白人才的人生期待是什麼?他當前的需求有什麼?他的困境、難處在哪裡,並有針對性地給予解決。

第五,表現出真誠的尊重。

不要虛偽地將笑掛在臉上,將‘好話’掛在嘴上,用小恩小惠來籠絡人心,而要表現出由衷的欣賞與愛戴。人話的真假、行為的真假,只要人的智力沒有問題,就會識別出來,所不同的只有時間上的差別。

留人,這一方法都會讓金錢黯然失色

知遇之恩的造就者是企業管理者,它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核心領導者,它可以是老闆,也可以是組織的實際控制人,產權所有人;第二是高層管理者,即組織決策層中的任何人;第三是直接上級,也許是部門,也許是班長,還可能是事業部的經理。核心領導者應讓企業的核心人才、企業所有的人才感知到知遇,創造企業的知遇環境;高階管理者除了知遇環境維護的職能外,還要重點對自己所屬的人才創造知遇感;基層管理者也是一樣,給直接的部屬創造出知遇的感覺。

春秋末期晉國刺客豫讓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一個成功的組織,一定有一批像豫讓式的人物。這應該是管理者群體成功造就知遇的結果。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