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魯迅:化筆為刃,陵勁淬礪,終其一生只為民族氣節吶喊

由 小瑤看歷史 發表于 人文2022-05-14
簡介魯迅與幼子周海嬰魯迅接到訊息怒不可遏,義憤填膺,創作出了《無花的薔薇之二》、《死地》、《可慘和可笑》《空談》等,他稱3月18日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4月1日《紀念劉和珍君》問世,在這篇文章裡他極力稱讚北京師範大學學生劉和珍的英勇無畏,

陵勁淬礪可以形容劍嗎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魯迅真實的一生,從日本醫校到中國文壇,從任教高校到革命領袖,他在近代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把救圖存亡當做畢生事業,他的筆如同一隻號角,吶喊著喚醒沉睡中的中華民族。

魯迅:化筆為刃,陵勁淬礪,終其一生只為民族氣節吶喊

魯迅舊照

1881年,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小時候的他在私塾“三味書屋”上學,學習十分刻苦努力,孜孜不倦。之後留學日本,專攻醫學,日本的留學經歷讓他徹底明白,在高明的醫術也治癒不了國人思想上的麻木不仁,他決議回國,並棄醫從文。

魯迅:化筆為刃,陵勁淬礪,終其一生只為民族氣節吶喊

魯迅

1918年,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好似一場風暴,席捲全國,很多新民主主義者聚整合一股力量,用文字默默對抗著封建軍閥的統治,用激情剝離著封建社會下的舊思想。他們渴望著民主與和平,期待著創新與科學,雲集響應,轟轟烈烈,《狂人日記》應運而生。

魯迅:化筆為刃,陵勁淬礪,終其一生只為民族氣節吶喊

魯迅妻子朱安

全文采用白話文著成,魯迅也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使用白話文的第一人,文中,作者以第一視角深刻的揭露了當時社會“人吃人”的封建陋習和腐朽本質,無疑,這部小說一經問世,眾說紛紜,街談巷議,讚美者有之,貶抑者有之,不可置否的是,《狂人日記》的問世給封建思想,傳統禮教帶來了強烈的衝擊。

魯迅:化筆為刃,陵勁淬礪,終其一生只為民族氣節吶喊

魯迅

他的文字艱澀而激烈,如同一隻鋒利的筆準確無誤的插入敵人的胸膛,但他自己也曾陷入困頓,“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他的絕望和悲痛,他的頹廢和激憤,不過都是因為他對進步的追求,對民主的渴望。

魯迅:化筆為刃,陵勁淬礪,終其一生只為民族氣節吶喊

魯迅與其他愛國人士

1926年的春天,段瑞琪政府與日本帝國主義狼狽為奸,侵犯中國主權,這讓許多愛國主義者拍案而起,於3月18日在北京天安門前遊行請願,“3。18”慘案爆發,許多愛國青年遭遇嚴重的毆打和槍擊,一片血流成河,屍橫遍野,對於帝國主義慘絕人寰的行為,全國上下憤恨不已。

魯迅:化筆為刃,陵勁淬礪,終其一生只為民族氣節吶喊

魯迅與幼子周海嬰

魯迅接到訊息怒不可遏,義憤填膺,創作出了《無花的薔薇之二》、《死地》、《可慘和可笑》《空談》等,他稱3月18日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4月1日《紀念劉和珍君》問世,在這篇文章裡他極力稱讚北京師範大學學生劉和珍的英勇無畏,大義凜然,他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勾結一片侵害中華民族的行為感到無比痛恨,他絕望,正如文章中的“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

魯迅:化筆為刃,陵勁淬礪,終其一生只為民族氣節吶喊

魯迅雕塑

他的一生都致力於新文化運動,他的筆剛勁有力,陵勁淬礪,他的一生都在吶喊著,試圖救圖存亡,他強烈希望中華民族走向民主,走向科學,走向新的希望,他是在中國文壇上垂範百世,他是革命前驅,始終站在時代的最前沿,他站在惡勢力的槍口上,不曾後退,不曾猶豫,義無反顧為正義吶喊,為民主科學吶喊,為中華民族的氣節吶喊,他是真正的中國脊樑。

魯迅:化筆為刃,陵勁淬礪,終其一生只為民族氣節吶喊

魯迅故居

各位小可愛們,對於魯迅,你們還知道什麼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別忘了點關注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