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中醫所說的“勞逸”究竟是什麼意思?

由 青年中醫李鐸 發表于 人文2022-05-07
簡介動養而不至大疲,靜養而不至過逸,心體互用,動靜結合,並保持協調平衡,才能維護身心的健康,符合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方能達到養生保健之目的

好逸而惡勞的惡是什麼意思

勞和逸在人們日常生活當中,是每個人獨有的生活方式,

勞逸有度則有助於工作和身體健康,勞逸大過或不及時,則可成為致病因素。中醫所說的“動靜結合,協調平衡”也即是此意。

動與靜,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兩種形式,兩者互為其根,不可分割。有動才有靜,無靜不能動,動中包含著靜,靜中蘊伏著動,只有動靜相互為用,才能保持人體陰陽、氣血、臟腑等生理活動的協調平衡。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至真要大論》亦提到“

逸者行之

”。

中醫所說的“勞逸”究竟是什麼意思?

如果把“勞”作為致病因素來講,有三個方面的含義:

1.勞力過度

指體力勞動負擔過重(包括劇烈運),時間過長,得不到應有的休息,積勞成疾。勞累太過則損傷脾氣,脾氣虛弱,可見少氣懶言、四肢倦怠無力、動則氣喘等症。《素問·舉痛論》說:“勞則氣耗”,“勞則喘息、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

2.勞心(神)過度

主要指長期思考用腦過度,勞傷心脾,損傷肝血。勞心太過則耗傷心血,心血虛則神不守合,可見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等症。《景嶽全書》說:“思本乎心,經曰心怵惕思慮則傷神……凡此為病,氣結則噎膈,為嘔吐,而飲食不能運,食不運則血氣日消,肌肉日削,精神日減……”

3.房勞過度

房勞等太過則耗傷腎精,可見腰膝痠軟、頭暈耳鳴、尺脈無力等症;若腎精不足而腎氣虛者,還可見倦怠、嗜臥,男子可見有遺精、陽痿、早洩,女子則見有月經不調及帶下等病。

中醫所說的“勞逸”究竟是什麼意思?

“逸”指過分安逸,既不適當體力勞動,又不參加體育鍛煉,或好逸惡勞。過分安逸則導致氣血壅滯,可見有肢體軟弱無力、食慾不振等表現,同時也容易導致其它多種疾病的發生。

如《金匱要略》說:“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這是說痺證的病因,是由於養尊處優,不從事勞動之人,外表肥盛而陽氣不固,汗出遇微風,就可致血凝於肌膚的血痺證,主要表現為“身體不仁”。

靜逸並不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而是應主動摒除雜念,使紛煩的思想安靜下來。因為正常的用心,能夠“思索生知”,對強神健腦是大有裨益的。

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要保持適度,不可太過。要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休息時間,保持充足的睡眠,透過靜養來消除疲勞,恢復旺盛的精力。再如氣功中的靜功,也是透過一定的體態姿式、特定的呼吸方法及意念活動,在“人靜”的狀態下,提高情緒的穩定性,控制自己的心境、感情,進行內部的自我鍛鍊和調節,從而起到對機體“調整”、“修復”和“建設”的作用。

道家養生認為“氣血極欲動,精神極欲靜”,既提倡“養身莫善於動”,又提出“養靜為攝生之首務”。

孫思邈在《幹金要方》中也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這些都是告誡人們,適當的運動將有助於身體的健康,而過分勉強的運動,反而對身體有害無益,尤其是中老年人更應注意

中醫所說的“勞逸”究竟是什麼意思?

總之,中醫認為,心神宜靜,形體宜動,動靜要適度,剛柔須相濟,否則太過或不及都會影響人體,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

勤運動,要勞而不極;勤用腦,要思而不息。動養而不至大疲,靜養而不至過逸,心體互用,動靜結合,並保持協調平衡,才能維護身心的健康,符合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方能達到養生保健之目的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