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深度」資本約束與發展模式的雙重倒逼之下:銀行扎堆擠上“中收”賽道

由 第一財經 發表于 人文2022-04-19
簡介其一,天風證券做了一個測算:1,假設未來三年上市銀行如要保持2020年末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不變,那麼2021~2023年的資本缺口達1283億元、2739億元和5431億元

10.50分別什麼意思

作者 |

夏心愉

愉見財經

如果一條賽道成為行業共識,就會瞬間因為扎堆競爭而變得擁擠。

在銀行業,因為資本約束和舊發展模式式微的雙重倒逼,中間業務就成了這樣一條賽道。筆者和多家上市銀行同仁私聊,發現他們無論表面的話術是談AUM、談輕資本轉型、談在息差之外建設更多的利潤引擎(多利潤中心),究其收入結構的根本,就是想——做大中收。

資本倒逼

Y

中泰證券研究所所長戴志鋒預言過一句,說:核心資本未來會是中小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深以為然。說兩個事實吧。

其一,天風證券做了一個測算:1,假設未來三年上市銀行如要保持2020年末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不變,那麼2021~2023年的資本缺口達1283億元、2739億元和5431億元;2,假設未來三年上市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均要求不低於9%,測算不達標銀行需提升至9%面臨的資本缺口,可得2021~2023年的資本缺口達1021億元、1856億元和3005億元。3,目前上市銀行的外源性資本補充規模,雖然可以填補部分資本缺口,但仍需加大資本補充工具發行力度。

上頭這一大段可以一言蔽之:

未來三年資本會越!來!越!缺!

其二,中報期打頭炮的招商銀行、寧波銀行,是股份制和城商行兩大梯隊的“課代表”,利潤增速雙雙超過20%、不良率都比去年末再行下降,這兩張半年報基本上已經代表了中小銀行裡的最高水平。

但是,資本充足真的是連“課代表”都很難考好的卷子。除非放棄增長,否則,就算是對這樣進退有彈性、資本內生能力已經較強的銀行來說,兩家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都跌了,分別降至11。89%和9。38%,較上年末下降了0。4和0。14個百分點。

這是趨勢。從我瞭解到的行業動態來看,後續即將公佈財報的上市銀行,除非剛好補血到位,否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也幾乎都是下降的。

銀保監會發布2021年二季度銀行業保險業主要監管指標資料,還顯示出了這一指標“逐季下降”的態勢: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含外國銀行分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50%,較上季末下降0。14個百分點。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訊號。近期多位銀行業管理層人士也都不約而同在交談時提到了資本約束對銀行進一步發展的掣肘。

筆者暗暗地觀察了某家中型銀行,他們家這資本消耗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了,除了正常原因外,還有資管新規2021年底 deadline壓下來的一大堆“回表任務”,眼看著都是吃資本的血盆大口。所以事實上他們投放的新增貸款規模是已經受到了影響的。

我也旁敲側擊問起了那家行的管理層下半年的發展,對方還挺有意思的,說,下半年雖然有很多不確定性,但在要在資本約束下“破題”,是不確定性中最確定要做的。

我們換上一顆管理層的腦袋來愁一愁哦,假設你家行,比對標行少了200億核心一級資本,所謂“對標行”麼就是要跟上人家甚至趕超人家的咯,那請問,如何在維持原有發力節奏和戰略佈局不變的前提下實現“向上趕超”呢?

繼續粗放型發展?對不起,還差著幾百億規模呢,核心資本再乏力,那差距只會越拉越大。答案几乎是——不可能。

我們的既定思路里,資本就像麵粉,只有源源不斷搞麵粉過來,加加水,風險資產收收息,才能和出利潤的面。但往後大概是要改改老思路了,特別是幾家大中型商業銀行被納入“系統性重要銀行”後,還將面臨要求更高的資本考核。

發展倒逼改革。

模式倒逼

Y

除了資本約束以外,對公業務原來依仗的房地產山頭失火了,零售業務最無腦地傍房貸消費貸也香了——又是另一種倒逼,所謂發展模式倒逼。

比如從前有不少銀行業務喜歡傍著大里做,依靠規模效應就能賺錢,好比依賴吃房地產業務的救命丸子,再不然就是搞搞政府平臺,反正多少是有隱性背書的。

但現在,這些方法都不好使了。這不,連股份行課代表都攤上事兒了。

另一頭呢,從國家到監管,對於銀行的相關指導也是層層加碼。資金不該多去的地方管得死死的,對於鼓勵投放的地方:深度經營實體經濟、發力綠色金融、支援戰略新興產業等,那態度也是不可動搖。

舊模式退位,新模式暫時還頂不起每年剛性的KPI時,那就會形成一種“虛席以待”:轉型、升級,形成更多發展引擎,題中之意也包括,做大中間業務。

孕育新生

Y

雙重倒逼之下,最顯見的是,幾乎家家銀行都打出了財富管理的牌:綜合拓客、產品拓客、場景拓客、開放銀行拓客,然後思考如何做大使用者價值,成為客戶們的財富管理主辦銀行。一系列的研究報告也反覆證明了這將是一片天量市場,剛兌打破後,財富人群需要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相比大家耳熟能詳衡量中間業務的指標——AUM,我發現現在很多銀行開始用財富管理發展乘數,來判斷一家銀行財富管理轉型成效,即拿零售AUM比資產負債表中的總資產。以標杆招行為例,這一指標係數是第二名的兩倍以上。

除了尋思著該到哪裡去拉動獲客,資產端也是銀行們比拼的重要戰場。“無論是什麼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綜合融資服務,前提都是要我們手上有大量的優質資產,沒有好資產,談別的都是無本之木。”上述股份制銀行管理層人士表示。

據某家銀行的人說,一些分行即便是沒有信貸規模了,也被總行敦促要加大優質資產儲備。

這條賽道,已經成為各家銀行的兵家必爭之地。筆者的預判是,本行或集團能夠形成大財富體系,某種程度上已經形成了客戶、資產、產品能力、渠道打閉環的,會在這片“紅海”裡闢出獨有的“藍海”好風光。

當然,除了財富管理,投資銀行、託管、票據、金融市場等都成為銀行開拓多元盈利空間的抓手,這裡就不一一列舉業務動態了,我們等各家行半年報出齊了以後再做整體觀察。

本文的最後,還想提一提我觀察到的創新能力偏弱的銀行,他們吶,還是老腦筋喜歡路徑依賴,表內不能做吧,一拍腦袋就是表外、表表外,現在表外也不行了吧,那就再退一步搞“撮合”業務。但是,想來想去,想到的還是房地產,還是信託透過,還是把房地產放去信託。

我聽到某家銀行的算盤是這樣打的(其實以前也有此類業務,一般是放在託管部、投行部來做做,但現在更多,要求放量)。他們主動獲取房地產公司專案資訊,透過房地產信託來營銷房地產企業,對接多家信託來擴寬企業融資渠道,最終在賺取託管、中收的同時,還想著努力把企業存款也沉澱在銀行裡。

推薦影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