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那些看《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由 新週刊 發表于 人文2022-04-07
簡介抖音截圖而作為一名貨真價實的科學家,在影片中看起來一臉和藹可親的吳姥姥,非常硬核地將自己變成了一部“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

百寶萬貨是什麼意思

那些看《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你可能還隱約記得,在少不更事又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年紀,第一次翻開《十萬個為什麼》時,那種彷彿被哆啦A夢眷顧的巨大驚喜:

“為什麼太陽從東邊升起?”

“太陽從東邊升起是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導致的。在宇宙中,我們居住的地球一直在不停地旋轉……”

那些看《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十萬個為什麼》伸出“援手”為你解開謎題。/《哆啦A夢》

在很多小朋友心中,《十萬個為什麼》當年的神聖不亞於哆啦A夢的百寶袋,每一個天馬行空的問題,它都有答案。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爸爸媽媽小時候也曾被這樣的驚喜砸中過——1961年,《十萬個為什麼》第一版正式問世,距今剛好60年。

這期間,《十萬個為什麼》維持了平均10年再版一次的速度,持續更新著書中的問題。

所以,如果你在小時候翻開“為什麼信鴿能千里送信”時,曾經驚呼過信鴿YYDS。如今再借閱一下家裡娃兒的新版《十萬個為什麼》,可能會因“鋼鐵俠的盔甲是怎樣煉成的”的與時俱進而大受震撼。

可以說,在科學家成為中國小學生人均指定夢想第一名的路上,通俗易懂、豐富有趣、經久不衰的《十萬個為什麼》,算得上數一數二的大功臣。

那些看《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幾乎每個人家裡,都有幾本《十萬個為什麼》。/豆瓣截圖

許多開啟新世界大門的小朋友,從此將科學家當作了懵懂人生中至高的終點,開始幻想著靠自己聰明的小腦袋瓜解開宇宙奧秘、實現時光倒流、發明飛行汽車……

那麼,看《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孩子,真的能成為科學家嗎?

那些看《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初代”死忠粉

粉絲百萬的科學家

72歲的同濟大學物理學退休教授吳於人,算得上是《十萬個為什麼》的初代“死忠粉”。

1961年,《十萬個為什麼》第一版發售時,六年級的吳於人也從家人手上得到了一套。

對於吳於人來說,觀察和思考算是生在科研家庭的“傳統藝能”。作為新中國第一代航天人,吳於人的爸爸常常抽空帶吳於人和弟弟一起體驗生活,觀察藏在日常中的科學問題。

那些看《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同濟大學物理學退休教授吳於人。/視覺中國

從“煮餃子時餃子為什麼會浮起來”,到“溼手絹為什麼貼在玻璃上不會掉下來”,這些在《十萬個為什麼》中常見的問題,便是一家人常常討論的話題。

在吳於人的成長過程中,從愛上科學、選擇物理到成為科學家,這條路似乎一直都自然而然,沒有經歷過什麼重大波折。

但其實,吳於人自己很清楚,從好奇心旺盛的年輕人到投身研究的科學家,中間還是差著十萬八千里的。

尤其是,物理本身就是一座既迷人又陡峭的高山,極易把人“勸退”。

為此,這位童心未泯的吳姥姥,在退休後開通了個人抖音賬號,給自己取了一個@不刷題的名字,當起了科普博主。

@不刷題的意思,當然是要讓孩子們“不刷題”也能享受科學的快樂。

那些看《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吳姥姥透過短影片演示實驗,將一個個晦澀難懂的物理知識變得通俗有趣。/抖音截圖

而作為一名貨真價實的科學家,在影片中看起來一臉和藹可親的吳姥姥,非常硬核地將自己變成了一部“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

在@不刷題的面前,從雞蛋、晾衣架、硬幣到竹掃帚,生活中每一樣普普通通的物品,都可以變魔術般地成為實驗工具。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小朋友想知道火箭怎麼飛上天?安排!

在這期影片中,吳於人用吹氣球的方式,生動地模擬出了火箭飛天的速度來源於火箭燃燒的反作用力。

接著,戴著頭盔面具、身穿一身工裝的吳於人,又拿起一個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塑膠瓶,演繹了一次液體氮的下噴實驗,給小朋友直觀講解了一道試卷上總會出現的題目——“突破第一宇宙速度需要耗費多少燃料”。

畢竟,說好了不刷題,那就只能來點“花活”了。

那些看《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一個“為什麼”,兩代人的接力賽

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副教授王一,在抖音上有一個更硬核的名字:@研究宇宙。

最近,這名將科普作家當作副業的科學家,在抖音上為《十萬個為什麼》錄製影片版——顧名思義,@研究宇宙負責科普的,當然是黑洞、蟲洞、射線等最讓孩子們好奇的宇宙知識。

不過,這位年輕的科學家不但學識硬核,也有著幽默好玩的一面,時不時便在評論區和學生們互動。在最新一期短影片《物質的質量從哪裡來》中,為了讓講解更加形象,王一“順便”放出了自己做引體向上的片段做素材,然後和前來圍觀的網友展開了“學術討論”。

12月12日,王一為《十萬個為什麼》釋出第一個短影片“為什麼光速不變”。在這條影片下,一位媽媽便驚喜地告訴他:“我家10歲的小孩竟然對老師講的內容很感興趣!”

那些看《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王教授第一個短影片,解釋“為什麼光速不變”。/抖音

王一還記得,自己在初中時也和爸爸討論過光速與超光速。當時,王一還曾疑惑地問爸爸:“在一個物體接近光速時,推它一把,它的速度不就超過光速了嗎?”爸爸一時解釋不清楚,但是叫他用論文的形式寫出來。那是他第一次瞭解“論文”,逐漸瞭解如何思考和表達。

其實,王一自己對科學的興趣,同樣來自《十萬個為什麼》。

王一的家中,一直收藏著兩套《十萬個為什麼》。一套1970年出版的第三版,是父親為數不多的珍藏。另一套是1980年出版的第四版,則是王一讀小學時從父親手上收到的禮物。

在長大後,深受《十萬個為什麼》影響的父子二人,分別成為了工程師和科學家。

那些看《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王教授在最新一期影片中以切身行動證明理論。/抖音截圖

正因如此,從中科大到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到劍橋大學任霍金高階學者、再到香港科技大學擔任副教授,王一在過去十幾年間走過了大半個地球,也始終在科普這個興趣上筆耕不輟。

這位小有名氣的科普作家,甚至在10年前便完成了從《十萬個為什麼》的小讀者到寫作者的轉變。2011年8月,王一接到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編寫組的邀請,給物理卷和數學卷寫科普文章。

在王一心中,自己從來都不應該是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研究者。接受他人撰寫的知識啟蒙,也理所當然地盡己所能,為未來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點燃內心的求知慾。

那些看《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好奇的種子,是最旺盛的力量

2013年出版的《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組建了一個堪稱豪華的“撰稿天團”,共有115位兩院院士擔任編委,768位優秀科學家和科普作家參與編寫。

從第一版到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的內容一直在與時俱進,形式的創新卻還不夠。

作為海洋分卷主編、近幾年也活躍在抖音上的汪品先院士便認為,《十萬個為什麼》至今仍然是一個沒有被充分開發的富礦,很多生動的故事都可以透過短影片演繹。

那些看《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活躍在抖音的汪品先院士。/抖音截圖

為此,12月15日,抖音宣佈聯合少年兒童出版社共同推出《十萬個為什麼》系列短影片,打造科普知識平臺,讓青少年從科學中獲得啟蒙答案,培養好奇心。

藉《十萬個為什麼》出版60週年之際,這本中國人心中最權威的科普讀物,希望以更接近年輕人的短影片,繼續成為下一代的科學啟蒙。

和第六版一樣,《十萬個為什麼》系列短影片同樣組建了陣容豪華的“天團”。

除了汪品先、吳於人和王一三位科學家,褚君浩院士、楊雄裡院士、中科院物理所、廈門科技館、《博物》雜誌、奧運冠軍徐莉佳等人,都為《十萬個為什麼》拿出了看家本領。

只不過,從寫作者跨界成為短影片博主,“營業”起來可沒那麼容易。

譬如,作為硫元素代表人,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姜雪峰出現在了抖音直播間,既要一邊向大家科普“為什麼大蒜那麼臭而香水那麼香”的問題,還得抽空和觀眾互動,藉此展開更加深入的討論。

在科普“為什麼海水是鹹的而海冰不鹹”時,廈門科技館則設計了好玩的情景小劇場,用賣力的演技征服小朋友的好奇心。

那些看《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廈門科技館上演科普小劇照,解釋“為什麼海水是鹹的而海冰不鹹”。/抖音

而像倫敦奧運會帆船冠軍徐莉佳這樣的“大神”,則拿出了自己的比賽片段,講解“帆船為什麼能逆風飛行”。

那些看《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倫敦奧運會帆船冠軍徐莉佳生動講解“帆船如何逆風航行”。/抖音

當然,無論是小動畫、小劇場還是小實驗,雖然各位大神玩得不亦樂乎,但在創作上始終維持著《十萬個為什麼》系列一貫的嚴謹和專業。

所有好玩的插科打諢,不過都是為了讓知識闖進你的心。

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人而言,成為科學家都是一件遙遠的事。但正如復旦大學教授盧寶榮在抖音直播裡所說的那樣:“好奇心是人類的基本特質,沒有好奇心就發展不到今天。”

無論哪一個領域,好奇心都是探索前行的最初動力。

因此,在求知慾最旺盛的年紀,讓孩子們的好奇心更多、更久、更遠一些,也並不只是為了成為科學家。從過去到未來,保持探索未知的慾望,終歸會讓我們走得更遠。

那些看《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作者 | 安菲爾德

排版 | 麻薯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