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參論語三十 興滅繼絕

由 李懷穆 發表于 人文2022-04-04
簡介孔子在家齋戎沐浴後去朝見魯哀公,告訴哀公說,陳恆弒殺了他的君主,請出兵討伐他

魯衛之政是什麼意思

參論語三十 興滅繼絕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孔子談到衛靈公的政治不算好,季康子說既然這樣,為什麼還沒失位呢?孔子說,他有仲叔圉負責外交,祝鮀主持內政,王孫賈做好國防。像這樣,怎麼會喪國?意思是衛國還有人才的,不至於因為國君一個人的問題就滅亡。一方面前面提到魯衛之政兄弟也,從周朝前期的功德積累下來,到現在還有可觀之處;另一方面“靈”這個諡號雖然不是很好,有“亂而不損”的意思,像支援王安石變法的宋神宗,“神”也是因為很難定論才用的。《莊子·雜篇》還有專門講這個“靈”,也有他的過人之處。所以不至於只因為衛靈公一個人就亡國。

從這裡也可以看到自古的政治並不是帝王或者某個人專制的,孔子這個時代還是封建制,是階級社會,但同時代的晏子、子產、蓬伯玉等都是很賢能的宰相大夫,也沒說就是這些君主專制的。像晏子不死齊莊公,曰“君為社稷死則死之。”只是伏屍而哭成禮而去,是忠於家國天下不是忠於君主。到秦漢之後的君主制,政府更是宰相主導的,像焚書坑儒,秦始皇只是就事件下議,結果代表政府行政的李斯形成了這樣的決議,並不能說是秦始皇的獨裁結果。

漢代霍光廢海昏侯也只是宮廷內部事務,不是政府行政事務。到武則天時候,其男寵僧人懷義在朝堂上驕橫無禮,當時宰相蘇良嗣直接叫人按住打耳光,他還找武則天投訴,武則天也只好叫他從北門走,宰相們辦公的地方不要去。西方近三百年的什麼君主立憲到法國大革命,無非就是要限制君主的權力,中國從幾千年前宮廷和政府就是分開的。生搬硬套現代概念來理解中國傳統文化那都是不通的。在今天這個全球大變局裡,傳統文化要給人類貢獻什麼才是大家要努力的。

這是孔子和魯國當政者談論一些政事,也是孔子說“吾從大夫之後”的原因。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孔子說,話說出來不會慚愧,對得起天地良心,真要做到這樣(說話)也很難了。簡單點也可以說大言不慚的人,說出來的事是很難做到的。

這是引出了下面孔子為什麼要去“管閒事”。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陳成子殺了齊簡公。孔子在家齋戎沐浴後去朝見魯哀公,告訴哀公說,陳恆弒殺了他的君主,請出兵討伐他。說明這件事很嚴重,孔子像參國家大典加重大祭祀一樣齋戒沐浴再去報告的,那這是別的國家的事啊,孔子是多管閒事嗎?

這是中國文化的精神了,也是世界大同的思想,像前面講到中國自古的經濟政策也反映中國自古沒有侵略思想,中國的傳統是“興滅國、繼絕世”,像武王克殷還沒下車就分封黃帝堯舜的後人。從來不是為了消滅人家,而是出於和平的需要和世界大同的理想,看到別人不好了,為了自己好也是為了你們好,出於道義去幫助他換個好的管理者,國家還是你們的,傳承和祭祀還是你們的。像鄭和下西洋,很多南洋的地方還供著他的神靈,從來不是去侵略人家的。還有漢朝傅介子殺樓蘭國王也是,馬上又給他們立了新國王,只要朝貢漢朝就可以了。說朝貢其實對中國來說是虧本生意,他們帶點特產過來,中國招呼他們好吃好喝,一呆還好幾個月,又送一堆禮品給他們回去,中國哪個朝代一直都這樣,始終希望的是鄰國的國君有道,國家安定,睦鄰友好。

春秋時候以下弒上已經很多,還有各種侵略也發生了,不過當時來侵略完還是會給復國,到戰國就不行了。所以孔子是看到文化的衰落,作為周公文化儲存得最好的魯國,有必要挑起這個擔子。實際上當時魯君真出兵,加上齊國國民的人心背向,完全足以消滅陳桓,而且這種事其他諸侯國也願意幫忙的,孔子看重的文化精神所在,引導各國的人心所向。

結果哀公說跟季氏他們三人說吧。沒辦法,當時魯國的大權已經在季氏手裡,幫助鄰國平叛是對的,但也只能經過季氏。孔子說我跟從大夫做事,所以不敢不來報告。所以孔子不是管閒事,是職責所在,更重要的是道義所在,不得不報告。像歷史上很多隱士都對時局發揮重要影響,何況孔子還不是隱士。比如茅山道士的創始人,山中宰相陶弘景。現在大家聽到道士神仙好像很奇怪,其實是不瞭解歷史文化,歷史上這些人都是滿腹經綸,真正的高人來的。陶弘景對醫藥、道教、煉丹都有很大貢獻,雖然是隱居了,但是當時的南梁武帝簫衍還是很尊重他,有重要事情還是派人到山中專門請教他的意見,所以號稱“山中宰相”。正如辛稼軒所詞“此身忘世混容易,使世相忘卻自難”,何況孔子根本沒有要忘世的,政事往來很正常。

再看王安石,司馬光主政後把他的變法全廢了,包括反對王安石變法的蘇軾都跟他說有些新法還是可以保留,不是一定要全部推倒重來。像免役法就比較好,包括當時的宰相範純仁也說司馬光,這麼做和當初的王安石又有多大區別呢,結果司馬光表示感謝,但新法還是全部推倒了。當時王安石已經在南京養老,朝廷每推倒一個新法他都沒說什麼,聽到連免役法也推倒了,感嘆說不至於吧,連這個也推倒,可是當初跟神宗皇上研究了兩三年才推行的,非常可行的。可見知識分子的意見之爭就是這麼嚴重。據說當時蘇軾從黃州副團練回京,還到南京拜見王安石,雖然政見不同但朋友歸朋友,王安石還建議他在隔壁建個房子一起養老,蘇軾勸他就免役法的事情給朝廷上個奏,王安石就說他已經不在其位了,蘇軾就說不能這麼說,當初變法你可是一人之下,皇上這麼重視你,沒有職位也有道義啊,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孔子“不敢不告”是道義所在,也特地跟哀公說明了,哀公還是無奈的說跟季氏他們說吧。孔子只好去找季氏了他們仨了,結果他們不願出兵。孔子只好又把他不敢不告的理由跟季氏他們說了一遍。意思我盡到責任了,也盡到歷史的道義了,你們不做我也沒辦法了。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路問怎樣服侍君主。孔子說不要欺騙他,對君子要忠誠,忠誠就要說實話說真話,那有時就不得不冒犯他了。這也等於是解釋上面孔子不敢不告的一個理由,孔子對祖國對魯君的忠誠。所以論語處處是孔子的言傳身教,就是一個個活話頭。忠言逆耳冒犯君王的事就太多了,不多講。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上達就是直通死生鬼神等形而上的最高智慧問題,下達就是淺近的、現實的問題。

這裡等於對上面具體的人事,到生死取捨的問題做個小結。接著看怎麼上達。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