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讀書發憤,終成王師——甯越傳略

由 名捕 發表于 人文2022-03-29
簡介二、妙計傷齊《呂氏春秋·慎大覽》則記載了一則甯越隨趙軍出征的故事:齊人攻打趙國廩丘,趙國派孔青率領死士前往救援,抵禦齊人,結果大敗齊軍,俘獲齊軍戰車兩千輛,將三萬具齊軍的屍首堆成兩座大墳

杜赫之屬為之謀為怎麼讀

甯越為戰國時趙國中牟(今河南鶴壁山城區一帶)人。中牟曾為趙國都城,歷經桓子、獻侯、烈侯、武公、敬侯等國君,趙國於公元前423年由都城山西晉陽遷至河南中牟,後於公元前386年遷至河北邯鄲。趙國中牟距春秋甯邑(今河南獲嘉、修武境約85公里,按此推測甯越應與春秋衛國甯氏有關)。

讀書發憤,終成王師——甯越傳略

一、苦讀成材

甯越家裡世代種田為生,但他感到種田太辛苦。便問朋友說:“怎樣才能免除種田的辛苦?”他的朋友說:“如果你能立志求學,苦讀30年,就不用再種田了。”他說:“別人休息的時候,我不休息,別人睡覺的時候,我不睡覺,我苦讀15年,應當有所成就。”他刻苦讀書15年,因為品學兼優,周威公就聘他為師。終於實現了他的志願。

筆者認為,甯越能有這樣的成就,除了最重要的勤奮以外,關鍵是有了方向正確。正所謂“思路改變出路”,如果甯越將這股勤奮勁兒用到種田上,那麼他必然也是當地的“產糧大戶”;而現在他將這股勤奮勁兒用在讀書上,他收穫的卻是傳誦至今的美名。這個故事,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話有異曲同工之妙。莫言說,他是為了免於飢餓,才從事寫作的。甯越則是為了免除耕作的勤勞,而選擇了“知識改變命運”。這也說明一個哲理:要想以後不長期吃苦,先要吃苦幹正確的事情。

這裡的周威公,是戰國時代的一個小國“西周”的國君。週考王元年(前440年),封其弟揭於王畿,是為西周桓公。西周桓公之子周威公名姬灶,在位時間約前414年─前367年。(題外話,在很多網站裡,將周威公錯為周威王、周成公、或周威烈王。)

《說苑尊賢》中記錄了一段周威公與甯越之間的對話:周威公問甯越說;“選拔賢士有方法嗎?”甯越回答說:“有的。窮困計程車人便使他顯達,逃亡計程車人便使他生存,廢棄計程車人便重新起用他,天下的賢士就會從四面八方來到了。窮困計程車人不能顯達,逃亡計程車人不能生存,廢棄計程車人不能起用,天下的賢士就會向四面八方叛離而去。城池堅固不能自守,武器鋒利不能自保,得到賢士又失去他,一定是有缺失。有賢士存在君王就會尊顯,失去賢士君王就會卑弱。”周威公問:“賢士的確重要到如此地步嗎?”甯越回答說:“您沒有聽說楚國的事嗎?楚王有士人叫做楚侯胥、丘負客,楚成王想要殺掉他們,他們出逃到晉國,晉文公任用了他們,這就造成晉楚城濮之戰;又有士人叫做苗責皇的,楚共王要殺掉他,他逃亡到晉國,晉厲公任用了他,這又造成了晉楚鄢陵之戰,又有士人叫做上解於的,楚王要殺掉他,他逃奔到晉國,晉君任用了他,這就造成晉楚兩棠之戰。又有士人叫做伍子胥的,楚平王殺死他的父兄,他逃亡到吳國,吳王闔閭任用了他,於是興兵攻入郢都。所以即使楚國大大地得罪了梁、鄭、宋、衛的國君,還不會很快地弄到這一步;這四次得罪了那些士人,就有三次兵敗拋屍荒野,一次丟失了它的國都。由此看來,賢士在朝,國家就能保全;失去賢士,國家就會敗亡。伍子胥一怒之下就滅亡了楚國,申包胥一怒之下就儲存了楚國,賢土難道能不寶貴嗎?”

現在看來,早在2400多年前,甯越就明白了“以人為本”的道理,指出了人才對於一個國家、一個集體的重要性。

二、妙計傷齊

《呂氏春秋·慎大覽》則記載了一則甯越隨趙軍出征的故事:齊人攻打趙國廩丘,趙國派孔青率領死士前往救援,抵禦齊人,結果大敗齊軍,俘獲齊軍戰車兩千輛,將三萬具齊軍的屍首堆成兩座大墳。

甯越對孔青說:“這些車輛、屍首若不加利用太可惜了。不如把齊兵的屍首還給齊人,在齊國境內再發動一次無形的戰役,讓戰車能發揮另一種運輸的功能,而齊國的府庫就會因掩埋這些屍首而耗竭。” 孔青說:“萬一齊人拒絕收屍,那該怎麼辦?”甯越說:“率軍出征作戰,不能得勝,是罪一;只准百姓出征,不準百姓返國,這是罪二;不肯接納戰死沙場百姓的屍首,這罪三。有這三罪,百姓就會怨恨君主,無心盡忠君主,君主無法驅使百姓效力,這就叫二次進攻。” (戰而不勝,其罪一;與人出而不與人入,其罪二;與之屍而弗取,其罪三。民以此三者怨上,上無以使下,下無以事上,是之謂重攻之。)

後來齊國並沒有從戰場上收回這三萬具屍體,正如甯越所說:“民以此三者怨上,上無以使下,下無以事上”,次年(公元前404年)韓、趙、魏聯軍又擊敗齊軍,攻入齊國長城,軍威大振。

讀書發憤,終成王師——甯越傳略

從上述故事中可以看出甯越不但深諳治國之道,還深究用計之妙,可謂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漢書藝文志》有《甯越子》一篇,屬儒家。

《呂氏春秋先識覽》雲:“周威公薨,肂九月不得葬,國乃分為二。”以此可知,此所言之周威公的生活時代當在公元前414到前367年之間。查《史記趙世家》可見齊攻廩丘發生在趙敬侯三年,即公元前384年。假設甯越15歲開始棄耕讀書,30歲為周威王師,35歲救廩丘,則甯越的生活年代大約為公元前419-前354之間。

三、歷史評價

甯越自古以來被作為勤學成材的典範,其故事見於《呂氏春秋》、《說苑》等書。

劉向《說苑》:”夫走者之速也,而過二里止;步者之遲也,而百里不止。今甯越之材而久不止,其為諸侯師,豈不宜哉!”褒揚了甯越這種鍥而不捨的勤奮精神。

西漢賈誼《過秦論》:“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將甯越位列六國謀士之首。

東漢蔡邕《述行賦》:”夕宿餘於大梁兮,誚無忌之稱神。哀晉鄙之無辜兮,忿朱亥之篡軍。歷中牟之舊城兮,憎佛肸之不臣。問甯越之裔胄兮,藐髣髴而無聞。“滿腹才華的蔡中郎,在經過曾經的趙國都城中牟,也不免會想起這裡的名人甯越。

《三國志吳書·王樓賀韋華傳》:“故逸精厲操,晨興夜寐,不遑寧息,經之以歲月,累之以日力,若甯越之勤,董生之篤,漸漬德義之淵,棲遲道藝之域。”

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幸容甯越之辜,深荷王公之德。”“甯越之辜”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相傳晉時有人犯夜禁被捉到宮裡。長官王安期問他為什麼犯禁,他說因為在老師家學習,不知不覺夜深,所以犯禁。王聽了說:“責罰象甯越那樣勤學的人以樹立自己的威望,是不合理的。”派人把這人送回家。

作為甯氏家族的傑出人物,甯氏的通用對聯中,也有不少是頌揚甯越的,如:“匡勷桓公;師事威王。”、“勤學為帝師;直書真良史。“、“嚴肅朝廷相;勤奮帝王師。”

讀書發憤,終成王師——甯越傳略

讀書發憤,終成王師——甯越傳略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