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王守仁的心學十六字?

由 陵遊貫眾徐長卿 發表于 人文2022-03-27
簡介這種新型的道德哲學將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學本體的高度,簡化道德理性與道德感情之間錯綜複雜的互動關係,以“心即理為前提,以致良知”為目標,透過知行合一來解決傳統儒家道德理性與道德實踐互相連線的問題,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的三是什麼意思

王守仁的心學十六字概括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以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由他開創的陽明心學無論是在哲學還是道德倫理體系的歷史程序之中都佔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可以說在朱熹理學之後三百餘年,真正能與其學說相抗衡者,也正是陽明心學。陽明心學可以看作是一種建立在陸九淵心學的基礎上,同時批判朱子理學,具有他們那個時代內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種道德哲學體系。這種新型的道德哲學將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學本體的高度,簡化道德理性與道德感情之間錯綜複雜的互動關係,以“心即理為前提,以致良知”為目標,透過知行合一來解決傳統儒家道德理性與道德實踐互相連線的問題,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守仁的心學十六字?

知行合一

1。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實際上是心對事物的主觀認知亦或是概括,而非純粹客觀事物,因此理與事物是不同的。心即理建立在天賦人心或人的本心,相對於人心稱為道心基礎之上,也即是在本心或道心層面上談心即理。在他看來,從理論上說,天心是完美無缺的,同樣由天賦予人的本心也完美無缺或者說是純粹至善的。就實際而言,內在於人的本心隨著人出生以後,其肉體受到生活中及社會環境的習染,遮蔽了原有的本心,或者說本心被埋沒退居幕後,人心堂而皇之的登上前臺,本來人心存在的理轉成外在於人心的物質上面之理,造成心與理一分為二的局面。

2。以致良知,知行合一:知行問題是中國哲學中一個相當古老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王陽明的立場是知行應當合一。知是質量之,行是指人的實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道德是人的指導思想,人的行動要按照要始冬遵循道德才能達到“良知”的工夫。

王守仁的心學十六字?

良知清澈

陽明心學就是要人跟隨自己的良知,如果你想“為天地立心,為萬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那就必須跟隨自己的良知,而不能以利益為第一齣發點。所謂“致良知”,就是

達到良知,時時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