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皇帝被擄後看見一樹杏花,悟出首妙詞,成《宋詞三百首》開卷之作

由 美詩美文 發表于 人文2022-02-28
簡介雖然“故宮何處”望也望不見,但是又怎麼能不思念

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

提起宋詞,大家首先想到的基本都是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秦觀等這些名字,畢竟他們都屬於宋代詞壇的巔峰人物,哪怕時隔千年依舊為後世所稱道。不過《宋詞》三百首的開卷之作,卻不是來自這些名家,而是一位“失敗皇帝”,他就是宋徽宗趙佶。這位皇帝可能有些朋友覺得沒怎麼聽過,但實際上關於他的事蹟其實早已是家喻戶曉,因為他就是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中的那位皇帝。

皇帝被擄後看見一樹杏花,悟出首妙詞,成《宋詞三百首》開卷之作

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金朝南下攻取了北宋的首都東京,擄走了宋徽宗趙佶和宋欽宗趙桓,也宣告了北宋的滅亡。在被押送至北方五國城途中,趙佶看見一樹杏花,悟出首妙詩,可謂是百轉千回,淒涼哀婉,令人動容。

《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者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皇帝被擄後看見一樹杏花,悟出首妙詞,成《宋詞三百首》開卷之作

這首詞上闋起首三句,是對杏花的細寫實寫。層層疊疊,如同裁剪好的白色絲綢,上面均勻地塗抹著淡淡的胭脂。緊接著三句則是將杏花比作一位美麗的女子,略施粉黛,容顏嬌麗,散發著淡淡的幽香,便是天上蕊珠宮的仙女見到她都是自愧不如。前六句的描寫都是為了襯托出杏花之美,也充分體現出了杏花盛放時的動人景象,而這其實也是為後文的反轉作了鋪墊。此刻有多美好,那麼凋零的時候就有多黯然。

皇帝被擄後看見一樹杏花,悟出首妙詞,成《宋詞三百首》開卷之作

上闋後六句,筆鋒突轉,著力於描寫杏花凋零後的淒涼。雖然杏花開放時美豔動人,但它也極易凋零,更何況有著那麼多的無情風雨。這般的愁苦情景,讓院落更是淒涼,到底還要經歷幾番這樣的春暮。這幾句看似是憐惜杏花,其實也是詞人對於自己處境的自憐。其實他的生平際遇和這杏花何其相似,想當年九五之尊,可謂是志得意滿,恰如盛放的杏花,但而今國破家亡自己還被俘,豈不正如這飽受摧殘的杏花。這其中的滋味想來也只有同為亡國之君的李煜才能感同身受。

皇帝被擄後看見一樹杏花,悟出首妙詞,成《宋詞三百首》開卷之作

詞的下闋,則是透過上闋杏花的盛放到凋零對映自己的境遇,過渡到對於自己遭遇的傾訴。前三句描寫的是一路被押送而來路上所見之景,雙燕從南方飛回,自己想將這離恨重重託雙燕寄到遠方,但是想想,它們不會言語,又怎麼能夠領會自己的悲痛。緊接著三句則是描寫了自己的被押解之路,路途遙遠,經過了千山萬水,再回首南望,汴京城的宮殿早已不可見。

皇帝被擄後看見一樹杏花,悟出首妙詞,成《宋詞三百首》開卷之作

雖然“故宮何處”望也望不見,但是又怎麼能不思念?但是思念又能如何?只能在夢裡才能重回舊地,以此給自己些許安慰。雖然他也知道夢裡的一切終究只是虛幻,但是在這樣的境地能夢已經是大幸,可嘆近來便是連夢都不怎麼做了,可謂是連丁點希望都沒有了。最後三句可謂是絕望至極。

皇帝被擄後看見一樹杏花,悟出首妙詞,成《宋詞三百首》開卷之作

其實趙佶的遭遇和南唐後主李煜很像,都是被俘,也都經歷過從巔峰到低谷的劇變,所以在詞作所表達的情感上兩者其實也是有相似之處的。趙佶這首詞在我看來很像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都充滿了人事已非的慨嘆。而他們的詞作也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那就是“真”,而恰恰也是這份至真,讓他們的詞讀來更是感人至深。對於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這首詞,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