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古人的盲打(下)

由 書法密碼 發表于 人文2022-02-28
簡介第一點是瞭解毛筆的尖、圓、齊、健的效能,瞭解手的運動方式,然後按照這種方式結合起來,共同去做這個事情,這個時候它就變得非常容易

魚遊濠水是什麼意思

於鍾華

古人的盲打(下)

王羲之《十七帖》拓片(區域性)

庖丁是解牛的,如果他改行寫字,將“道”運用到書法中來,說不定王羲之的書聖桂冠就要歸庖丁了。當然,王羲之之所以被尊為書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也掌握了“道”,然後將“道”運用到書法中。所謂的“聖”,就是要超凡,而掌握“道”的人,就超越了一般的技,超越了一般的人,從而進入了“聖”的層面。直到現在,我還是沒有直接回答一直困擾著大家的問題:“道”到底是什麼呢?怎樣才能得到“道”呢?的確,“道”在中國文化中非常複雜,它是一切規則最後的那個點,它也是萬物生成前的那個東西。《老子》說:“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在萬物生出來之前,“道”就已經存在了,萬物也都是由它生出來的,所以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些太複雜,我們不解釋。但是在“道”中有一個根本的原則,叫做“天人合一”。而且,這個原則也是中國區別於西方思想的重要智慧。

簡單來說,天人合一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人要去認識和了解自然和自身的規律,這意味著既要了解人之外的自然,同時又要了解人自身的規律。

第二,瞭解這些規律之後,要按照這些規律來辦事。也就是說,要依道而行,而不能背道而馳。

第三,人與自然界要和諧相處,相融相生,而不是去破壞自然、征服自然,更不是去索取自然。這是中國人的天人合一智慧的最終旨歸。

天人合一是中國人的智慧,之所以稱之為智慧,是因為它不是著眼於實際,而是著眼於未來,著眼於長久,而只有這樣的東西,才能擁有亙古不變的力量。

回到庖丁解牛,我們就會看到天人合一的第一點——認識、瞭解自然和自身——是如何在這個例子中表現出來的。庖丁解牛的前提是,他必須瞭解牛的骨頭與骨頭之間的生理構造,同時,還了解到薄到幾乎沒有厚度的刀刃是可以“遊”的。

第二點,在瞭解了各自的特性後,一個無厚,一個有間,將這兩個結合起來,按照這樣的規律去做事,這就有了庖丁解牛,而不是割牛,更不是砍牛。以這種方式將兩者結合,實際上是一種人和自然的和諧,那把刀永遠也不會受到傷害,十九年“而新若發於硎”。

如果將庖丁解牛中所蘊含的依道而行的方式用到書法中來,會怎樣呢?在書寫的過程之中,自然是什麼?自然就是毛筆。自身呢?自身就是我們的右手。所以,我們首先要考慮毛筆的效能是什麼,對它要了如指掌,還要按照毛筆尖、圓、齊、健的效能去做事。

其次,還要了解我們的手。手長在人的身體上,或者說,它就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但我們恰恰未必瞭解它。怎樣瞭解我們的手呢?不是透過生理解剖,而是透過我們手的運動方式來理解。手在運動的時候有最符合它的運動方式,符合這種方式的運動是一種自由運動,或者叫自然運動。這種自然運動是手本身就有的運動方式,先於任何後天的訓練、塑造,也就是說,它是不需要訓練就有的運動。如果再說得直白一點,比如當我們用手去抓癢的時候,並不是大腦讓手去抓癢,而是手自動就會伸向癢處。這就是手的自然運動,“不學而能者”。所以,如果明白了這一點,就會看到天人合一的觀念中潛在要求的就是要尊重自然。因而,我們要尊重毛筆,尊重我們自己的手。

第二步我們要做的事是瞭解這些規律,瞭解毛筆的效能、手的運動的規律,按照它特有的規律來書寫。要做到這一步很簡單,但往往做起來會顯得非常難。難在哪裡呢?難在我們的觀念轉換不過來。

按照目前盛行的自然觀,周圍一切的東西都被看作是為人類服務的,這在學術界被稱為“人類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類是地球上最核心或者最重要的物種,評價現實的真實與否亦依靠人類的視角。作為人類環境倫理學和環境哲學的主要概念,人類中心主義被認為是人類為何與自然環境發生衝突的根本原因)。在這種眼光下,動物也好,植物也好,礦產也好,山水也好,所有這一切都是我們要征服的物件,都是為我們來服務的,都是我們的資源。

這種自然觀在書法中表現為,將我們手中的毛筆僅僅看作是用來寫字的工具而已。然而,古人並不如此看待毛筆,也從來沒有把筆墨紙硯看做是四件工具,而是將它們看做是四寶。其實這種命名中隱含的意思是,在寫字這個事情中,毛筆是我們的合作、共事的物件,是我們的夥伴,或者說我們的“同事”。如果這個觀念能夠轉換過來,那麼我們就是在一步步靠近古人看待毛筆的方式——天人合一。

第一點是瞭解毛筆的尖、圓、齊、健的效能,瞭解手的運動方式,然後按照這種方式結合起來,共同去做這個事情,這個時候它就變得非常容易。第二點是瞭解規律與毛筆的效能。如果把這兩點結合起來,順著毛筆的效能,發揮毛筆的效能,那麼這枝毛筆自然很難受傷害,這枝毛筆就會像庖丁手中的那把牛刀一樣,“十九年後,筆尖照樣是很鋒利的”。同樣,如果按照手的自身律非常放鬆去書寫,並且尊重毛筆的效能,將兩者合二為一,我們的書寫就會變得越運動越舒服。

我們都看過魚在水中游泳的樣子,中國古代的時候,有一個老師在對學生講書法時,提出一個非常貼切的說法——“如魚游水”,就像魚在水裡游泳一樣。當然,“如魚游水”總會讓我們想起莊子與惠施遊於濠的典故。

莊子有一天和他的朋友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看到水中的魚游來游去。於是,莊子說:“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閒自得,這就是魚兒的快樂呀。”他的朋友惠施聽了以後就說:“魚自由不自由,快樂不快樂,你怎麼知道?你又不是那條魚。”莊子一下子被惠施問住了,但愣了一下後就說:“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那個魚的快樂呢?”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濠梁之辯”,其中所包含的哲理我們先不去管,但我們可以想,魚在水中游來游去是非常自由自在的運動,這種運動是哪裡來的呢?魚和人不同,它從來沒有學習過游泳但卻遊得很自然、很自由,這是因為它天生就有這樣的能力。人類一切的幸福其實都建立在心靈和身體自由的基礎之上,不僅是人類,幾乎自然界所有的生命體都是嚮往自由的。如果能夠按照“道”的方式,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方式,將毛筆的效能和人手腕的運動合二為一來書寫的話,就能獲得自由、幸福。

也許有人會覺得我把書法講得太大了,誇大了它的意義。現實的情況可能是,某人練字練了30年了,結果練得腰椎出問題了,頸椎也出問題了,這怎麼能說透過書法獲得自由呢?其實這其中包含著一個道理,書法在古代是載“道”的藝術,它是一種“道”術,不是一種技術。如果書法是身體之外的一種技能,那麼在掌握它的過程中,對人的身體必然會造成傷害。如果能夠依“道”而行的話,在書寫的時候不僅僅是字會寫得很好,而且身體也能獲得放鬆,甚至全身沒有一個死點,字寫出來也是活的,就像魚游泳一樣。而且,即便身體原本有些毛病,在書寫的過程中也會慢慢地被剔除掉,這類似於打太極拳。

庖丁在解牛的時候,對文惠君還講了一句話,這句話其實是對“道”的最好表達。“道”只是一個字,但如果我們要依道而行,就可以把它化成八個字。這八個字我覺得是研究書法、研究中國文化、研究中國先民智慧的無上箴言。這八個字就是庖丁所說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依乎天理”,依乎上天所規定的理,就是按照它本有的紋路去辦事。就像切玉一樣,只有按照這塊玉的紋路去切,玉才不至於碎掉。“因其固然”,按照它本來的樣子去做。“依乎天理”,就是依乎毛筆本身所是的樣子去書寫,按照它內在的理路去書寫,按照它本身具有的效能去書寫。“因其固然”,是指按照手本來就具有的運動方式去書寫。將這兩者,即“天”與“人”合起來,合出來的那個“一”就是我們要寫的漢字。所以,正是天人合一使得單一的書寫技能上升為一門藝術,最終上升為載道的文化。我的看法並非獨創,旅法藝術家熊秉明先生透過對書法的幾十年研究,在《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一書中提出了書法在中國文化中的確切定位——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這就是說,書法所承載與體現的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

歷史的展開有其自身的邏輯。最遲可能要從秦朝開始,我們的古人對書法已經有隱隱約約的頂層設計。在這個頂層設計中,他們希望將中國智慧的理念、審美融入到書寫過程中,在書法中能夠體現、體察到我們中國人、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反過來說,書法要超越技能,成為載道的書寫、載道的藝術。

後來,經過無數先民、無數士子、無數知識分子,經過差不多五六百年時間的摸索、探求,終於某一個人瓜熟蒂落般地完成了這個偉大的任務。他就是直到現在還被我們頂禮膜拜、尊為書聖的王羲之。

王羲之到底偉大在哪裡?他又是怎樣不辱使命,最終將頂層設計落實下來構建了中國書法藝術大廈的呢?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