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吳王夫差:懷赤子之心,行勇猛之事,成悲壯之君

由 開卷談史 發表于 人文2022-02-17
簡介《東周列國·春秋篇》吳王夫差劇照筆者認為,夫差不僅是有所作為的,而且他的雄心壯志也不應被忽略

借身報仇是什麼赤子之語嗎

通讀《左傳》,其中包含了眾多明君賢臣、昏君佞臣、各類女性、奇人異士,可見其記敘面非常廣泛,但仔細研究後,我們就會發現,作者描寫的重點大多集中於霸主身上。究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春秋”處於一個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的時代,霸主的形象才是萬眾矚目的焦點。

談到霸主,筆者認為吳王夫差可算是其中一員。然而,夫差受關注的程度,實在不如他的父親吳王闔閭和他的仇人越王勾踐。世人皆認為,夫差被勾踐復仇成功,最後落得自刎而死的下場,這種“亡國之君”自然是不值一提的。

這種“成王敗寇”的勢利歷史觀點,筆者實在無法苟同。

吳王夫差:懷赤子之心,行勇猛之事,成悲壯之君

《東周列國·春秋篇》吳王夫差劇照

筆者認為,夫差不僅是有所作為的,而且他的雄心壯志也不應被忽略。也就是說,我們對他性格的分析和理解,不應以“亡國之君”這一片面說法來一概而論。

那麼,吳王夫差究竟有什麼樣的性格?《左傳》又會以怎樣的藝術手法,去塑造他的形象?這種形象又深藏著何種意義?

帶著這些問題,筆者來分析一下《左傳》中的吳王夫差。

懷赤子之心

《左傳》中吳王夫差的形象,是很難僅憑三言兩句就講述清楚、分析透徹的,因為真實的人性,往往呈現黑白、善惡混合的灰色樣貌。也就是說,吳王夫差的性格,其實也是矛盾且複雜的,並非是絕對化、公式化的單一模式。

《左傳》中的記敘令人印象深刻——闔閭臨終前,夫差以“唯,不敢忘”向父親承諾,表達了自己一定會報仇雪恨的決心。由此可見,夫差之所以能夠在逆境和仇恨中崛起,是因為他本就為“復仇”與“爭霸”而生。不僅如此,從他“命身邊人時刻提醒自己大仇未報”的行為中也可以看出,他身為一國之君想要承擔責任的態度。所以,筆者認為,吳王夫差是一個“孝勇之人”。

吳王夫差:懷赤子之心,行勇猛之事,成悲壯之君

《東周列國·春秋篇》夫差與闔閭劇照

然而,“不敢忘”父仇的夫差,性格也有另外一面。由“夫差讓人警示自己”的做法中就可以看出,夫差做事有“浮誇”之嫌。反觀越王勾踐,同樣是報仇,他選擇了“臥薪嚐膽”,這樣的做法就很低調,也說明了他的心態很沉穩。

筆者認為,這種“浮誇”是吳王夫差懷有“赤子之心”的體現。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肆意且不收斂”正是夫差“不偽”的本色,他直截了當地用行動實現了原始純潔的復仇意志。然而,這種性格也導致了夫差後來不聽賢臣諫言,妄為而戰敗的結果。

夫差在“夫椒之戰”中擊敗越軍,成功報了殺父之仇。在筆者眼中,此時夫差的性格,由自信和積極逐漸轉變為傲慢和剛愎自用。從他處置被俘的越王勾踐一事,就可以看出一二。

那麼,為何夫差沒有采納伍子胥的諫言,殺掉勾踐呢?筆者認為,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方面是夫差欲成霸主的心態使然。我們都知道,逐鹿中原的確是霸主的行為,夫差想要成為霸主,必然要把目光和資源放到強敵身上,也就是說,先征伐齊國才有可能邁出霸業的第一步。然而,對外擴張、欲成霸主的盲目自信,已經矇蔽了夫差的心智,這也導致他忽略了眼前的勾踐,甚至都沒有考慮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

另一方面是夫差傲慢的性格使然。在大仇得報的夫差眼中,已經求和示弱的越國根本就是弱者,不值一提,如若此時殺掉勾踐,那豈不是無法展現出他掌控全域性的實力?不如留勾踐一命,不僅能得到越國雙手奉上的美女和財寶,也能樹立威信和美名。分析《左傳》中的描述,就能看出吳王夫差驕矜的形象,而他的性格缺陷也預言了他“自食其果”的悲慘結局。

在筆者看來,人不輕狂枉少年,吳王夫差意氣風發地展望未來,他的“狂”,正說明了他仍有“赤子之心”。

筆者認為,夫差“赤子之心”的產生,源自於他的父親闔閭。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吳王闔閭性格強勢,唯我獨尊,他把自己的兒子保護得太好了,加上吳國賢臣的一心輔佐,並沒有讓夫差經歷過什麼逆境,這便導致了,夫差純真不偽、本色自然,並且一直沒有改變。然而遺憾的是,此時的夫差已經三十出頭,這種純粹但缺少閱歷的“赤子之心”很顯然已經不再適合他了。

筆者拿晉文公重耳來進行一下比較。重耳在這個年齡的時候,已經逃出晉國,並且流亡了數個國家,不僅見識到了人情世故和世態炎涼,還讓他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和不足,所以,他才能擁有成就霸業所必備的良好心態。

試想,如果夫差能拋棄“赤子之心”中不利的一面,更加全面地考量眼前的局勢,並能夠深思熟慮自己的行為,那憑藉他的勇猛善戰,一定可以逐鹿中原、成為霸主,甚至一統也未可知也。

行勇猛之事

春秋時期,群雄爭霸,吳王夫差自然也想有所建樹,他急於稱霸諸侯,只為振興吳國。

《左傳》中記載,從夫差即位開始,直至第二十二年自刎身亡,在這段時間裡,每一年都有軍事行動和外交動作。其中不僅有為吳國利益而干涉其他諸侯國內政的行為,也有協助其他諸侯國人民擺脫無道昏君的舉措。

在筆者眼中,吳王夫差的確有霸主的姿態,由這一系列激進勇猛的行動,亦可以看出他不凡的雄心。

吳王夫差:懷赤子之心,行勇猛之事,成悲壯之君

《東周列國·春秋篇》吳王夫差劇照

筆者認為,吳王夫差是敢於以針鋒相對的姿態面對強國的,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不僅協助陳國抵擋楚國的入侵,還在“黃池會盟”上與晉國爭奪盟主之位。前者可以看出,夫差表面上是在拉攏陳國向吳,但實際上,他是在故意與“前任霸主”楚國角力,意圖向雄踞南方的楚國展現出吳國的威勢;後者可以看出,吳國就算還不能完全勝於強國晉國,但也可以和它掰掰手腕了。由此,可見吳國實力之雄厚,亦可見夫差態度之強硬。至此,吳王夫差成為了被中原諸侯所認可的霸主,他的事業在“黃池會盟”達到了巔峰。

《左傳》中記敘“黃池會盟”時,插入了勾踐趁吳國內部空虛而出兵襲擊之事。夫差得知此事之後,毅然決然地“斬七人於幕下”。

試想,如果不殺這些“洩其語”的人,那麼越國偷襲之事必然會洩露給其他諸侯,在會盟這種關鍵時刻,不利的訊息很可能會導致夫差失掉話語權,這種情況是十分危險的,而夫差果斷勇猛的行為,成功避免了自己和吳國陷入不利的境地。

《左傳》這一分為二的敘事,利用“黃池會盟”帶出越軍入吳,以越軍入吳牽動“黃池會盟”,兩事互相關聯,共同凸顯出夫差所處的兩難困境,不僅讓人看到了他的雄心壯志和果敢勇猛,而且讓人察覺到了他強盛的事業中隱隱包含著“衰敗之音”。

筆者認為,夫差衰敗的緣由,就是他過度的“行勇猛之事”,所謂“盛極而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夫差有遠大的志向固然可喜,但他在位時期連年征戰,並沒有視民如傷。如果一國之君不去思考戰爭對百姓的影響,那麼就算他再有雄心壯志,也會被認為是窮兵極武、好高騖遠。事實上,吳王夫差就是這樣的霸主,他身上的兩面性,使其散發出了獨特的人格魅力,也塑造出了讓人又愛又恨的形象。

成悲壯之君

《左傳》對吳王夫差死亡的描寫,將其人物性格更具象化地展現了出來。一句“孤老矣,焉能事君?”給了我們無限的想象空間。

筆者認為,這種簡單的描述很合情理,而且並沒有因為簡單,就失去其深刻含義。夫差簡潔而有力地拒絕了苟活,他面對戰敗和死亡,竟然沒有一絲一毫的畏懼和猶豫,勇烈悲壯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吳王夫差:懷赤子之心,行勇猛之事,成悲壯之君

《東周列國·春秋篇》吳王夫差劇照

這位曾經意氣風發的霸主,從出生便為了復仇和稱霸而活。叱吒風雲的過往歲月在眼前呼嘯而過,其實也沒有什麼太過遺憾的東西了,不如歸去,只保留“為霸業而生、為霸業而死”的尊嚴就好。

他坦然面對了這一絕境,以“孤老矣”的話語,忠實地表達出了自己的心聲,以“自刎”的形式,華麗地告別了自己的人生舞臺。

何其悲壯!

吳王夫差的一生,其實也是矛盾的一生,這種矛盾性就體現在《左傳》的敘述中。作者就好似用左手和右手,分別寫就了夫差這個人物,然後再把它們捏合在了一起。這種看似荒誕的做法,竟然還能如此合情合理!

究其原因,就是《左傳》中吳王夫差的形象,完美地匹配了他複雜的人性,僅此而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