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雙標,事情和人情,司馬遷的《鴻門宴》

由 行不擇路 發表于 人文2022-02-07
簡介鴻門宴上出場的人物共有九人,分別是項羽、劉邦、張良、項伯、范增、項莊、樊噲、陳平,以及那位添酒取肉的僕人,到《史記》成書之時,司馬遷成為鴻門宴上的第十人

什麼生取義

鴻門宴精彩紛呈,無疑經過司馬遷的生花妙筆渲染,是司馬遷的《鴻門宴》。劉邦、項羽白手起家又征戰頻繁,不可能設定史官記錄歷史細節。鴻門宴確實發生過,但絕非今天所看到的這般驚心動魄。司馬遷為什麼要這樣寫《鴻門宴》?

比較一下就可以發現,司馬遷對待鴻門宴非同尋常。司馬遷寫鉅鹿之戰用了七百餘字,寫其戰鬥過程更是惜墨如金,僅用二十六個字:“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讀來酣暢淋漓,令人折服千古。司馬遷寫鴻門宴則足足用了二千餘字。司馬遷為什麼要大書特書鴻門宴?

司馬遷地大寫特寫鴻門宴,不惜筆墨,明顯是在渲染劉邦的“天命所授”。這一點,司馬遷已經透過范增之口說明。鴻門宴之前,范增說劉邦有天子氣象,必須及早除掉。鴻門宴結束時,范增看到劉邦從劍下超生,哀嘆:“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承認劉邦有天命在身,項羽集團靠人力殺不了劉邦,反而被劉邦拿下。由此可見,司馬遷利用鴻門宴證明劉邦是天命所授,沒有天命就沒有死裡逃生。

項羽死前留下千古名言:“天亡我,非戰之罪!”大意是“天要滅亡我,不是我打仗不行!”司馬遷批評:“項羽自己死在東城,還不覺悟,不認識自己的錯誤,卻用‘天亡我,非戰之罪’作藉口,真是荒謬!”在司馬遷看來,項羽的失敗完全是他自己的錯誤導致,怨不得老天爺。“天命觀”認為“萬事萬物天註定”,“非天命觀”則否定天命所授,認為成敗自取。無疑,司馬遷批評項羽出於“非天命觀”。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大矛盾,司馬遷用“天命觀”評價劉邦得天下稱帝是天命所授,而用“非天命觀”評價項羽的失敗喪亡是咎由自取。司馬遷怎麼會執行兩重標準呢?

司馬遷渲染劉邦的天命所授,並非只在《鴻門宴》中,在《史記·高祖本紀》裡至少記下九件。

一、父母所見:劉邦母親在湖澤邊休息,睏乏小睡,夢見與神龍相遇。當時電閃雷鳴,劉邦父親找到湖邊,正看見一條蛟龍覆壓在劉母身上。劉母自此胎孕上身,生下劉邦。

二、親眼所見:劉邦左側大腿上有七十二顆黑痣,極其罕見。當時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火德王赤帝的象徵。

三、常人所見:劉邦沒錢還好喝酒,經常向王媼和武負二家賒帳,喝醉就倒頭大睡。王媼、武負二人經常看到醉臥中的劉邦身上有龍若隱若現。

四、岳父所見:呂太公大擺宴席,特意挽留劉邦,說:“我相過許多人,沒有一個能趕上你的高貴,請你好自珍愛。我願把女兒許配給你為妻。”呂家姑娘就是呂雉,就是著名的呂后。

五、奇人所見:呂雉領著一兒一女兩個孩子在田間耕作,有個老人路過討水喝。喝過水,老人端詳著說呂雉面相天下最貴,繼而說其一切貴相都由身邊的男孩而起。老人離開,劉邦歸來,聽過呂雉敘說,急忙追上老人請問自己的命相。老人端詳後,緩緩地說:“您的命相貴不可言!”

六、部下所見:劉邦曾帶領十幾人乘夜逃亡,忽然前面的人跑回來報告,發現一條大白蛇擋路。劉邦走到前面,拔出寶劍把蛇一揮兩段。大家繼續走路。休息的時候,有個人掉隊,追趕上來,說起一件怪事。那人來到斬白蛇的地方見一個老婦人坐在路邊哭。問為什麼哭。老婦人回答說:“我兒子被人殺了。”又問為什麼被殺。老婦人說:“我兒子是白帝的兒子,他變成蛇擋在道上,被赤帝的兒子斬了。”那人認為老婦人是在嚇唬走夜路的人,舉鞭想抽老婦人。老婦人一轉眼卻不見了。

七、帝君所見:劉邦沒有發跡的時候,秦始皇說:“東南方向有天子之氣!”於是東遊,想用自己在位天子氣鎮服在野天子氣。劉邦醉斬白蛇,懷疑在野天子氣應在自己身上,便逃亡在芒碭山中。

八、妻子所見:劉邦逃亡芒碭山期間,妻子呂雉有事找劉邦,經常一找一個準。劉邦很奇怪,呂雉解釋說,劉邦所在的地方上空常有云氣繚繞,只要奔著雲氣走就不會錯。

九、劉邦自言:鴻門宴之後第十二年,劉邦征討淮南王黥布的反叛時被流矢擊中受傷,返回途中又生病,回到長安病勢加重。呂后找來醫生為劉邦治病。劉邦問病情如何,醫生回答說可以治癒。劉邦聽後突然大罵把醫生:“我以一個平民百姓之身,手提三尺劍取得天下,這難道不是天命嗎?命由天定,即使扁鵲再世又有何用!”劉邦拒絕治病,不久駕崩於長樂宮中。

《史記》傳紀中記載了五件劉邦天命所授的奇事,除了《鴻門宴》,其餘四件如下。

《留侯世家》記載,張良初次追隨劉邦的時候,喜歡向人宣講《太公兵法》,只有劉邦能聽懂並遵行無誤,張良感嘆“沛公殆天授”。

《張耳陳餘列傳》記載,張耳失敗逃亡,考慮投奔項羽或者劉邦,認為漢王劉邦入關的時候,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正好聚集在東方井宿天區。東方井宿是秦國的分野,先到者會霸有天下。張耳因此投奔了劉邦。

《淮陰侯列傳》記載,劉邦與淮陰侯韓信閒聊,評論各個將領帶兵作戰的才能。韓信評論劉邦能帶兵十萬,稱自己帶兵則多多益善。劉邦譏諷韓信:“你為什麼被我擒住了呢?”韓信回答:“陛下不能帶兵卻善於統率將領,微臣因此被陛下擒拿。而且,陛下是天命所授,不是人力所能辦到的!”

《孝文字紀》記載,呂后死後,陳平、周勃等人團滅呂姓勢力,派使奉迎當時的代王進京登基。代王諮詢屬下,有人建議當機立斷接受奉請,其理由之一:“呂后以太后的威勢嚴權,封立呂姓三人為王,擅權專治。然而呂后一去,太尉周勃空手持一節仗進入北軍,振臂一呼‘擁護呂家的人袒露右臂,擁護劉家的人裸露左臂!’全軍一齊裸露左臂,擁護劉家,背叛呂家,這就是天命所授,不是人力所能辦到的!”代王進京登基為帝,即漢文帝。

在《秦楚之際月表》序言中,司馬遷自己這樣評論:高祖劉邦憤發而起成為天下雄主,怎能說“沒有封地便不能當帝王”?這就是說帝王之位應當傳給大聖賢。這難道不是天意!不是大聖賢,誰能擔當得起天命成為帝王?

總之,《史記》全書記錄劉邦的天命所授多達十四處,但這些都不足以證明劉邦的天命所授,因此司馬遷特意刻畫鴻門宴故事,借范增之口證明劉邦的天命所授。前文《受苦受難,鴻門宴上劉邦的三十九層危險(上)》《受苦受難,鴻門宴上劉邦的三十九層危險(下)》全面分析了劉邦當時的危險,其兇其險,無以復加,能從那種兇險中逃生,除了稱之為“神人”再也無法名狀。司馬遷用這樣一場鴻門宴來證明劉邦的天命所授,比得上羅列幾十條奇事。

綜觀《史記》全書,司馬遷對待其他歷史人物,大都採取“非天命觀”,很少涉及怪、力、亂、神,很少記載與天命有關的奇事,與孔子的不語“怪、力、亂、神”一樣。孔子也是大史學家。可是,司馬遷唯獨對劉邦採取“天命觀”,唯獨圍繞劉邦不厭其煩地記載天命奇事,唯獨對劉邦一有機會就大書特書“怪、力、神”。作為大史學家,司馬遷真是矛盾!

矛盾的背後隱藏深層原因。原因就在於司馬遷其人其書,更關係著史學本質和天下安穩,是司馬遷的大智慧所在,更是歷史侷限性所在。

司馬遷由於仗義替人說話,觸怒漢武帝,慘遭宮刑,因而發憤著述《史記》,決心成一家之言。

當時的人們或多或少信奉天命,漢武帝更是深信不疑。《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漢武帝劉徹繼位之初,尤其對祭祀鬼神之類的事情恭敬有加。一篇《孝武本紀》,幾乎通篇都是漢武帝敬事鬼神的故事。古人法天則地而行事,認為天命就是法則所在,天命所授就是合法的。劉邦的畢生事業就是建立了劉家大漢王朝。毫無疑問,作為繼承者的漢武帝不僅堅信劉家王朝是天命所授,更會以其合法性而自豪,為之奮鬥。司馬遷敘寫劉邦事業,任其罄南山之竹,寫盡劉邦為人處事的合情合理,如果避而不談天命所授,在漢武帝看來,這就意味著司馬遷懷疑大漢王朝的合法性,大有濫言惑眾之嫌。這樣一來,漢武帝要去掉的就不再是人根,而是司馬遷的項上人頭,更會對其著作、對其思想挫骨揚灰。當然,漢武帝維護劉家王朝,也就維護了社會的穩定,這是那個歷史時期的必然做法。所以,司馬遷為自己的生命考慮,更為自己奮鬥終生的《史記》一書考慮,都必須刻畫出劉邦事業合情合理合法的全貌。

漢武帝時期,大漢王朝奮發有為,人人崇尚建功立業,揚名萬世。人各有志,志有不同,其間難免參雜非分之想。“天下磨刀提劍想做陛下事業的人何止千百!”就當時的社會狀況來說,怕的是隨時隨地都有人在夢中效仿陳勝大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一介平民都有這樣的想法,可見當時這種思潮的普及之廣。假如《史記》盡述前人成敗情理,指導人們揚長避短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那麼《史記》無疑成為亡命之徒的最佳教科書,天下將永無寧日,史學就會誤入歧途。所以,司馬遷為史學考慮,更為天下安穩考慮,都必須全面刻畫出劉邦事業的合法性,讓讀者認識到劉邦是天命所授。唯有如此,才能嚴防亡命之徒的肆意妄為,這更是司馬遷的智慧所在。

司馬遷立志“拾遺補藝,成一家之言”,不寫當朝,則於事無補!自從周平王東遷,中國社會進入春秋戰國時代,禮崩樂敗,人心不古,秩序大亂,古教喪亡。也正是在這個時期,老子、孔子、孫子、墨子四聖突起,諸子百家相繼興舉,有志之士紛紛力圖重建倫理綱常,創新政教體系,整個社會堅定地踏上了艱難跋涉的探索歷程。所有這些都直指漢武盛世,在其間任何一處插刀斷代,都無法反映歷史全貌;唯有寫至當朝,以不斷為斷,才算完整。所以,司馬遷不寫當朝,則無法成一家之言!司馬遷唯有以自己親身經歷和親眼所見來闡釋人情事理,才能更好地有別於前人。所以,《史記》敘寫當朝,是勢所必然,史學家的真知驅使所致。當此之時,司馬遷前有頭落書毀之兇,後有言濫世蕩之惡,獨步一線懸絲,只筆託傳五十二萬言煌煌鉅著,“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何其壯哉!司馬遷在失敗者的傳記中淋漓盡致地指出人人都存在的毛病,在成功者的傳記中充分肯定了許多人都有的長處,又恰當地用天命觀克服少數人的非份之想,實現了史學本質。不是文章聖手,焉敢措手?這是司馬遷的大智慧所在!

司馬遷指斥項羽“天亡我”為荒謬,並不代表司馬遷徹底否定天命觀,實質是指斥項羽的錯誤行為: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卻另找藉口為自己的失敗開脫。項羽敗亡,人人都可以說“天亡項羽”,唯獨項羽自己不能說“天亡我”。找藉口推卸自身責任,不從失敗中深挖自身原因以汲取教訓,這樣的人永遠不會長大成熟,永遠廢物一個,天若真在,也必將除此廢物!假如你的部下有人像項羽那樣把失敗的責任推在你身上,你會怎麼辦?你必然會把他除去。你會這樣做,天也會這樣做。

司馬遷記錄劉邦“天命授我”的言行,極力渲染證明劉邦的“天命所授”,並不一定代表司馬遷肯定天命觀,實質是肯定劉邦的行為:功勞並不全部是個人奮鬥的結果,必然另有原因。劉邦事業成功,人人都可以說“劉邦自為”,唯獨劉邦不能說“我自為”。因為只有那些“分功於人,推功於天”的人,才會真正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總結經驗教訓,才能長大成熟,成為強者。天若真在,必定樂於幫助這樣的強者!假如你的部下有人像劉邦那樣把成功歸功於你,你會怎麼辦?你必然高高興興地留下他,重用他。你會這樣做,天也會這樣做。

因此,司馬遷一邊批評項羽的“天亡我,非戰之罪”,一邊極力渲染劉邦的“天命所授”,看似矛盾,實則一根兩枝,根結上寫:“敗者自敗,成者天成!怨天尤人,荒謬!”這是司馬遷的大智慧所在!

需要說明一點,本行在這裡說司馬遷用“天命觀”抑制當時某些人的非分之想,以便達到穩定社會的目的,並非宣揚“天命觀”。天命觀是迷信,必須揚棄,必須大力批判。現在否定天命觀,不等於否定天命觀在司馬遷時代穩定社會的巨大作用。“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有關社會發展的科學理論到今天不僅成熟而且極其成功,在維持社會穩定的同時,還能指導社會發展。在司馬遷時代,天命觀在穩定社會方面比較成功。冷兵器時代,技術低下,劉邦三尺劍就能包打天下,必須用天命觀抑制非分之想。現代社會發展到原子彈時代,一個人根本不可能武裝顛覆社會,不再需要用天命觀來穩定社會。所以,天命觀適用於古代社會,不適用於現代社會。如同穿衣服,三歲孩童的衣服成年人穿不上身。

在《鴻門宴》中,司馬遷沒有正面描寫劉邦的危險,而是側面渲染出一個兇險奇絕的氣氛,讓讀者感受到劉邦面臨的危險之深。《受苦受難,鴻門宴上劉邦的三十九層危險(上)》揭示劉邦經歷二十六層危險,喪智、忘身、絕情、無理、失性,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命本能。二十六層危險就是二十六道難關。假設一道難關淘汰掉一半人,闖過二十六道難關,平均六百四十億個人中才會出現一個,幾乎毫無可能,面對這種情況,人們只能說劉邦有天命在身,是老天爺在保佑劉邦。

在鴻門宴上,劉邦之所以兇險無比,之所以最終能夠全身而退,除了項羽暗中操縱全域性外,還需要有利於劉邦脫身的因素全部湊齊,少一個因素都不行。

一、范增不徹底明白項羽的真實意圖,不知道項伯與張良的朋友關係、項伯與劉邦的親家關係,只知道張良是劉邦的朋友兼客人。在范增看來,殺死劉邦對張良沒有多少影響,政治風險也很小,因而輕率示意項羽誅殺劉邦,被酒徒劉邦發現,導致劉邦不敢放肆。范增好心辦錯事,不僅沒能殺掉劉邦,反而救了劉邦一命。

二、范增德高望重,對項羽忠心耿耿,又被項羽尊稱為亞父,可以倚老賣老,擅作主張。范增人生七十古來稀,心理上正在變成了老小孩,擅自招來項莊刺殺劉邦。

三、范增不知道劉邦是應項伯之邀前來鴻門謝罪,否則他會考慮其他招數,以免傷了項伯面子。

四、項莊不知道劉邦是應項伯之邀前來鴻門謝罪,否則項莊會考慮拒絕范增的命令。

五、項莊與范增一樣,不完全明白項羽的心事,不知道項伯與張良關係密切、項伯與劉邦結成了兒女親家,因而貿然劍舞。

六、項伯身兼數職,有責任替項羽、張良,替自己出面演戲,做足庇護劉邦的表面文章。

七、項莊迷惑。項伯出場對舞庇護劉邦,項莊不知道該服從范增還是項伯,又無法探知項羽的心思,一身好劍術無從發揮,只能在糾纏不休中再尋機會行刺。

八、項伯、項莊劍舞,任憑項莊如何挑釁,劉邦都能剋制。

九、張良能夠理解項羽想救劉邦的心思,看出了項伯、項莊二人的劍舞開始現出尷尬,明白自己必須出面化解尷尬。

十、樊噲是劉邦的朋友、部下兼連襟,與劉邦榮辱與共,最敢拼命。

十一、樊噲膽大心細,闖帳時措施得當,進帳後先聲奪人,開始了結束劍舞的過程。

十二、那位上酒取肉的僕人很聰明也很智慧,恰恰能夠聽懂項羽話中暗示刁難樊噲的弦外之音,其理解的程度堪堪與其身份相當,不多也不少,換大杯、取生肉,盡情刁難樊噲。

十三、樊噲吃生肉。樊噲出身屠夫,吃肉經驗豐富,拔劍切肉而吃。

十四、項羽發話,表達親自懲治樊噲的心跡,因而問樊噲:“壯士,能復飲乎?”

十五、樊噲的聰明和智慧恰恰能夠理解項羽問話的淺層含義,其理解的程度堪堪與其身份和受刁難的情景相當,不多也不少,得知項羽要繼續刁難自己,馬上意識到自己正在切肉吃,意識到自己亮劍在手,於是大發狠話:“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十六、樊噲才能不凡,代表劉邦說出講和條件,又充分揭露了項營要誅殺劉邦的陰謀,話說得不卑不亢,分寸把握得極其恰當。

十七、項羽留樊噲坐陪,成功結束了項伯、項莊的劍舞。

十八、劉邦是酒徒,最能裝醉,藉故在樊噲的陪同下離開酒帳。

十九、陳平非常聰明,非常智慧,恰恰能夠理解項羽要救劉邦性命的心思,暗助項羽釋放劉邦。

二十、張良非常聰明,非常智慧,盡職盡責完成調解任務,說和雙方,並把劉邦落荒而逃的事實公佈於眾。項羽達到基本目的,放過劉邦,雙方共贏。

上述這些因素都是劉邦在鴻門宴上全身而退必不可少的條件,而且其發揮作用的順序都不能變,如同下棋一樣,行棋順序的不當都是敗招,一招失誤,全盤皆輸。鴻門宴上各人的行為決定於其當時的想法,一念之差都將導致鴻門宴變成另一種結果,劉邦必死無疑。要把多達二十餘種因素湊齊,絲毫不差,順序更要正確無誤,劉邦才能活命,幾乎不可能,唯一解釋:劉邦乃天命所授。

文以載道,司馬遷大書特書鴻門宴,除了竭盡全力證明劉邦的天命所授,還在於藉以闡述道理,抒發個人情感,大有感嘆人生況味。細品《鴻門宴》全文,字裡行間透露出司馬遷對項羽、劉邦和解之事有某種期待,暗示出司馬遷對項、劉實際和解結果非常失望。其實司馬遷希望項羽和劉邦達成另一個和解結果,不唯司馬遷如此,換成任何人也都會希望項羽和劉邦在鴻門宴上冰釋前嫌,和好如初。這樣就要求劉邦真誠承認錯誤,從而引發項羽承認誤會,二人因而坦誠相待,兩顆偉大的英雄之心因此相親相洽相融,成就一段千古美談。

鴻門宴上,項羽、劉邦二人沒有冰釋前嫌,關鍵在於劉邦沒能也不能把張良往壞處想,沒能引發《受苦受難,鴻門宴上劉邦的三十九層危險(下)》推測的剩餘十三層危險。在第二十層危險中,劉邦幻化成遊魂看到:東邊座位上是一尊石雕,眼窩中沒有眼球,幽寂深邃。面對這座沒有眼球、眼窩幽邃的雕像,劉邦不敢再看下去,於是離席逃跑。如果劉邦敢於把當時的張良想象成陷害自己的壞人,那麼就等於推開了囚禁著萬千靈魂的地獄之門,最終與項羽的心靈相會。

在《鴻門宴》中,司馬遷已經暗示出這種希望。在鴻門宴上,德高望重的亞父范增坐北朝南,暗示范增是天下公義的化身。劉邦有錯,表面上看是搶了項羽的功勞,實質錯在觸犯天下公義,所以不必向項羽認錯,而應該向范增認錯。項羽有錯,表面上看是要誅殺劉邦,實質錯在觸犯天下公義,所以不必向劉邦認錯,而應該向范增認錯。這樣,劉邦和項羽雙雙面對范增跪倒認錯,恰恰形成朝堂上臣子朝拜君主之勢,分坐於東西席位上的張良和項伯正好成為這一歷史時刻的見證人。但是,劉邦、項羽二人並沒有雙雙跪倒在天下公義的朝堂之上。種種原因,有人性,有誤會,有利益,有情緒,等等,劉邦最終落荒而逃,項羽歷經千辛萬苦仍不免悵然,留下一句“沛公安在”的囈語。一對曾經生死與共的忘年交好友最終反目為仇,讀來令人唏噓不已,慨嘆知音千古,慨嘆真心難得!司馬遷如此敘寫鴻門宴,無異於跳進九重地獄,拉醒仍在夢魘之中的項羽靈魂,把那一句“沛公安在”的夢囈,變成“知音安在”的吶喊!

司馬遷對知音難覓深有體會。司馬遷因替人說話蒙受奇恥大辱,在《報任安書》中,以無比激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訴說了自己受辱經過,傾吐了內心鬱積的痛苦與憤懣,稱自己被下獄治罪時“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史記》是司馬遷遭受宮刑之後所著,在書中非常同情那些與自己相似的悲劇人物。項羽是悲劇英雄的典型,得到了司馬遷最大的同情,不僅在《項羽本紀》中淋漓盡致地刻畫出項羽的真心英雄形象,更是在《鴻門宴》一節中濃墨重彩地渲染了項羽要與劉邦傾心和解的美好願望。最終透過事與願違這樣一個歷史事實,揭示出真心難得,其感嘆憤激之情噴薄欲出。在項羽自殺時,司馬遷更用一個細節刻畫出英雄之心、智者之心的孤獨,項羽割頭贈故人,一個背叛自己的故人,其祈求被理解的心情可謂是從心尖上擠出的最後一滴鮮血。

在《鴻門宴》中,司馬遷在褒揚項羽的同時,並沒有指責劉邦,不僅沒有指責劉邦,更是把劉邦刻畫成一個受苦受難的大英雄。鴻門宴上,其他人都忘生取義,只有劉邦取生舍義;其他人都是先做人後做事,只有劉邦先活命後做事,似乎顯得劉邦人品低下。其實這時候的劉邦是性命攸關,與人品無關。因為,其他人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以視死如歸;劉邦則是“明知山有虎,無奈虎山行”,只能逃死如飛。所以,其他人取義,劉邦唯能取生。由此可見,劉邦是大英雄,堪與項羽並列,一個在千難萬險中取義,一個在千難萬險中取生,都做到極致,足以高山仰止。

司馬遷因為前有頭落書毀之兇,後有言濫世蕩之惡,必須在《鴻門宴》中仔細綿密地掩蓋項羽真心救劉邦的跡象,否則無異於說大漢天下是項羽所贈。所以,司馬遷在竭力渲染劉邦天命所授奇蹟的同時,把有關細節拆碎,分散於《史記》其他章節中。例如,項羽接受章邯投降並立之為雍王、劉邦攻破武關等事件發生的時間,都被收在《秦楚之際月表》中;劉邦採納封關建議的細節放在《高祖本紀》中;張良獻計攻破武關、勸說劉邦還軍灞上等細節出現在《留侯世家》中;劉邦部將分搶財物出現在《蕭相國世家》中。如此處理後,讀者不深讀《史記》全書就覺察不到項羽救劉邦的心跡,覺察不到司馬遷感嘆真心難得的本意。司馬遷記載了劉邦數次不可思議的逃脫事件,都與項羽在鴻門宴上暗放劉邦有關。司馬遷把鴻門宴寫成證明劉邦“天命所授”的證據,那麼劉邦數次死裡逃生也都是“天命所授”了。如果司馬遷把鴻門宴寫得讓人一看就明白,不是劉邦的天命所授,而是項羽所授,是人情所授,那麼劉邦的數次逃脫則同樣是人情所授。這在當時是非常危險的,漢武帝絕對不允許司馬遷把大漢天下寫成項羽所贈,更不允許司馬遷在其中表達自己對人情世故的忿忿然。司馬遷惱恨人間無情,無疑會使漢武帝如芒在背。

在中國歷史上,直至近代,天命觀一直是維護社會穩定的理論基礎,學者研讀《鴻門宴》即使窺破“劉邦天命所授”背後的秘密,得知司馬遷感嘆真心難得的本意,也會像司馬遷一樣,只能留在肚子裡,不能說出口,否則就意味著否定天命觀,不利於維護社會穩定。現在不同了,天命觀已經被送進歷史博物館,人們再也無所忌諱,是公開《鴻門宴》秘密的時候了,就讓我們成為史學巨匠司馬遷的千古知音吧!

鴻門宴首先是一場人性的盛宴。不論是鴻門宴的策劃者和全域性控制者項羽,還是心知肚明適時出手催動全域性的張良,無論是劉邦作為一個受苦受難者形象,還是范增擅自行動意欲扭轉方向,以及項伯、項莊、樊噲、陳平,甚至那位沒有留下姓名的僕人,每個人的行動都是先出於本性,其後才是目的,每個人都是先考慮別人,其次才考慮自己,率性而不自私,毫不作做,既保持了自尊又充分照顧到朋友的關係,是一群性情中人。尤其是,鴻門宴上的人物,個個聰明異常,個個做得讓別人無話可說,這才出演了一場空前絕後的歷史盛宴。鴻門宴之所以如此精彩絕倫,關鍵是每個人都堅持了一個原則:先做人,後做事!

鴻門宴上出場的人物共有九人,分別是項羽、劉邦、張良、項伯、范增、項莊、樊噲、陳平,以及那位添酒取肉的僕人,到《史記》成書之時,司馬遷成為鴻門宴上的第十人。與前面九人一樣,司馬遷敘寫鴻門宴,也是先人性後目的,先考慮別人,其次才考慮自己,率性而不自私,毫不作做,是一個性情中人,是一個“先做人,後做事”的人,是一個對社會負責的人。

或許,還有第十一人……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