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在“共賞”中傳遞美的價值

由 九派觀天下 發表于 人文2022-01-01
簡介“共賞”是一種期以共情的分享,在這兩篇短文中,這一審美中心集中表現於三個層面:一是與友人共賞,構建意境世界

共賞是什麼意思

作為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課,《短文兩篇》在寫景抒情這一大主題上,提出了一個新的審美中心——“共賞”。而實際上,這兩篇短文由於依託著兩個軌跡迥異的人生,又呈現出統一而對立的兩面。

陶弘景親近山水是憧憬田園,沉醉於自然的自覺意識之體現,而蘇軾的閒情雅緻背後是一種解構無奈現實的自嘲式豁達。 由“愛”而生的《答謝中書書》散發著直接而暢快的審美衝動,由“棄”而生的《記承天詩夜遊》充斥著沉鬱而緩慢的審美餘韻。“共賞”是一種期以共情的分享,在這兩篇短文中,這一審美中心集中表現於三個層面:

一是與友人共賞,構建意境世界。透過書信,古代友人之間無論彼此的想法是否相同,都能借此打破空間限制,在交流中傳遞彼此的世界觀。山水竹林,猿鳥躍魚,瞬息四季,陶弘景更像在為謝中書搭建一個超越時空界限,雋永清麗的意境世界。

相比之下,同為失眠人的張懷民與蘇軾的處境更為相似。面對褪去官場上碌碌風塵的新身份,最初他們並不適應,閒暇與安靜成了無法承受的生命之輕。一縷月色無意間喚醒了他們沉寂已久的心,空明澄澈,蘇軾與張懷民共同沉浸其中,暫時忘卻了鬱結心中的件件往事。

二是與世人共賞,傳遞情感認知。顯然,謝中書與張懷民分別是兩位作者各自的直接傾訴物件。而從另一個視角出發,林間月下那份彌足珍貴的精神薰陶也透過文字傳遞給讀者。“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是一種超脫於文字之外的呼告。在陶弘景的語境下,美是蘊含於萬物萬景之中的心靈盪滌。忙於朝政的你,或是寄情山水的你都不應該錯過。在蘇軾的語境下,美是失落之後的意外收穫,春風得意的你,或是懷才不遇的你都不應該錯過。

三是與另一時空中的自己共賞,實現自我昇華。在陶弘景的語境中,謝靈運是另一個時空中的自己,是其心中的精神圭臬。在古今重疊的視角下,陶弘景一方面將獨特而強烈的審美衝動私有化,一方面又期於他人能與之共情,深化這種獨特感受之獨特。相比之下,蘇軾文字中的另一個“我”則不斷存在於過去。月色之下,欣喜豁達的蘇軾鼓勵著閒而無用的自己,閒而無用的蘇軾嘲笑著滿懷雅緻的自己,滿懷雅緻的蘇軾安慰著百無聊賴的自己,不斷經歷著否定之否定,最後形成了蘇軾的生命底色。

與人共賞,與己共賞,在這過程中,最常見的景色在特定意境的重構下,煥發出不同尋常的魅力。從“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到“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拋開匆忙的塵世生活,停下腳步,才能發現不同尋常的美,而美的價值也因分享而得以傳遞。

汕頭市金平區金園實驗中學 陳立帆

【來源:汕頭日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