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不可思議!三僧施妙法普救世人,只為了一個字

由 華人佛教 發表于 人文2021-12-26
簡介梅知府抬腿進屋,見一穿同樣僧衣的紅臉和尚正費力篩選著谷種,便湊近說:“師父濟世度人,實乃可欽可佩

慨然應允什麼意思

編者按:

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天災人禍使百姓生活困苦。請看鳳凰網佛教的《佛教故事》,山下精舍的三位僧人扶危濟困,幫助百姓戰勝了瘟疫、蟲害和乾旱,終於建成會善寺。

不可思議!三僧施妙法普救世人,只為了一個字

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北魏孝文帝的離宮自僧人澄覺住進後,當地百姓便把此宮稱作“山下精舍”。

隋文帝開皇年間,“山下精舍”已幾易其主。這一年有三個和尚搬進此舍,時值河南一帶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為普救世人,他們走向民間。

第一個和尚姓張,他來到嵩山東側的幾個村子裡,見鄉親們因受瘟疫感染,各個面黃肌瘦、

無精打彩

,就對百姓宜傳:“只要滅蚊蠅、喝開水,天天吃幾枚大蒜,便可療疾健體。”村民們按張和尚開的方子試了,果見奇效。黎民百姓身體日漸康復,鄉親們銘記張和尚的救命之恩,親熱地稱他“張善人”。

第二個和尚姓王,他來到嵩山南側的幾個灣子裡,目睹了蝗蟲給百姓帶來的困苦窘境,深表同情,他對眾人說:“莊稼被吃掉了,還可以再種,只要有強壯的耕牛,就不愁沒有茁壯的莊稼。”有人向他訴苦:“如今牛早累得奄奄一息了,還怎強壯得起來?”王和尚笑著回答:“莫急,大家聽好,四斤韭菜拌斤鹽,一月三次不間斷’,定保牲畜肥壯。”鄉親們千恩萬謝,回家照王和尚的方法給牛又吃韭菜又喂鹽,牛就真的能多吃草了,不出三個月,頭頭長得膘肥體壯。老百姓臉上樂開了花,親切地把王和尚叫“王善人”。

第三個和尚姓李,他來到嵩山西側的幾個莊子,看到家家戶戶因天旱而顆粒無收,大人、孩子餓得雙腿浮腫,心裡很難受。他拿出身邊一袋早熟谷種,交給鄉民們說:“大旱之年種上早熟的黍子和穀子,就不會餓肚子。”鄉親們如獲至寶,照此播種耕耘,當年就獲得了豐收。大夥兒感激李和尚給全村人帶來好運,一致尊稱他為“李善人”。

在三個和尚的幫助下,嵩山附近的幾處村莊災年不災,發瘟不病,簡直成了世外桃源。可登封縣其它地方的百姓照舊苦不堪言,當地縣令寧丟掉烏紗帽也不願在這裡

作官

此事被洛陽的梅知府得知,感到事關重大,便

微服出訪

體察民情。遊遍登封縣,梅知府的心算是涼透了,難怪縣令們不願在此作官,看來確有道理。當他來到嵩山附近的村莊時,看到的卻是稻穗飄香、牛馬膘肥、人丁興旺的另一番景象。梅知府不免大吃一驚,心想,這大災之年怎會出現如此富饒之地?他東村轉、西灣溜、南莊走,一路明察暗訪,終於探聽出這一切都是“山下精舍”三個和尚的功績。

梅知府求賢若渴,馬上趕奔積翠峰麓的“山下精舍”。等他在積翠峰下站定一望,山是好山,水是好水,只是“山下精舍”一片狼藉,到處殘垣斷壁、瓦礫堆積,令人不堪入目。

梅知府深一腳淺一腳地往院裡走,迎面碰上個穿灰色圓領僧衣的老和尚。他鼻架花鏡,手裡捧著本畫滿彩圖的醫藥書。梅知府上前深施一禮道:“請問師父,為民解憂的三位善人可是住在這裡?”

老和尚未答話,只用手往院裡一指。梅知府就繼續往前走,又看見一位穿灰色圓領僧衣的和尚,正蹲坐在地上聚精會神挑揀草藥。梅知府忙趨步近前,恭敬地問:“師父可是扶危濟困的善人?”

那和尚抬頭看了看梅知府一眼,也不說話,用手往屋裡一指。

梅知府抬腿進屋,見一穿同樣僧衣的紅臉和尚正費力篩選著谷種,便湊近說:“師父濟世度人,實乃可欽可佩。”

紅臉和尚莫名其妙地回過頭,順手往門外一指,意思是找他們。

梅知府這下真有點惱火,一甩長袖憤然道:“我來此一非為升官,二非為發財,你們卻這等無理。”三個和尚聞言圍攏過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後各自把手掌伸開,在上面比比劃划著。梅知府一看,明白了,原來他們是要自己把來意寫在掌心上。梅知府痛快地拿起毛筆寫了,三個和尚也各寫了一字。寫畢,四人同時伸開手掌,八目相對,知府寫的是個“會”字,意為自己來會見和尚,三個和尚各寫了“善”字,意為他們乃行善之人,這時彼此才打消顧慮,敞開胸襟暢談起來。

梅知府親熱地拉著和尚們的手,誠懇地講述了自己的來意,希望和尚們能獻出神方,救民於水火之中。

三個和尚也各自介紹了經歷,同時把想在這裡建座寺院,以弘揚佛法的願望向梅知府傾吐,懇求得到他的資助。梅知府聽後慨然應允。

時隔不久,一座氣勢恢宏的廟字建立在“山下精舍”原址上。因梅知府在此會見過三位善人,所以廟字定名為“會善寺”,並由梅知府執筆,題上匾額。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