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熊氏宗譜(三十七本之……首卷)

由 熊文龍之民間雜談 發表于 人文2021-12-18
簡介jue)焉 以冀彼之自悟 是倓(士倓)之罪也 若夫居處星窵勢阻於驟(zhou)訪特誌其所止 稍待續刊 如或陽假首事之名 陰遂中飽之實 誤遠族而陷倓(士倓)於不仁不義 比家之蟊(mao)賊 祖宗靈爽實式憑之 倓(士倓)不任受咎矣 嗚乎 四海可

餐風沐雨什麼意思

目錄

首卷(二本)

九房合修宗譜序 續譜序

熊氏續修宗譜記 續修譜糸

譜糸續刊總序 達南公纂修傳

韶南達南二公傳 查纂三房章公世糸

譜糸總序 原譜序

熊氏源流考 江西採譜䕶批

公立長房說 裕菴公纂譜原序

裕菴公囑言 原譜序

熊氏溯源 議刋熊氏譜狀

熊氏譜引 訂纂譜糸

熊氏宗派序 刋譜序

清大房支譜序 清二房支譜序

譜序 譜源

釋疑 卷首不載狀引義例規條

續溯源書後 進哲宣公為始始祖議

原祖辨義 續刊珂祖世糸序

續刊繼隆公世糸敘 續刋寅公世糸敘

譜辨 督刋世糸敘

凡例 服制

熊氏譜糸 祖公籍

二卷(二本)

譜傳總序 洪房虎嶺先生傳

虎嶺公墨跡 清裕菴公傳

清惕菴公傳 洪葵園公傳

洪世正公傳 清行健公傳贊

洪孝義先生傳 洪蒟園公傳

清元鯉公傳 洪彩雲公傳

洪熊先生傳 楚翹公傳

清博齋公傳 洪原翁傳

哀二子傳 感二公傳

清珂公讚詞 清鳴廓公傳

清陶林簫䑪公傳 東照公傳

清國輔公傳 清劉孺人節孝傳

洪桂南公傳 洪登高先生傳

熊君相山墓碑 洪仕南公七十壽序

清亨勳公傳 洪紀銀公傳

清紀範公傳 清維周公傳

清美會公墓誌 譜辨書後

清晚成公傳 卜徴公傳

清房文德公傳 清忠儀公小傳

韞山公傳 春為公傳

紀惇公口碑贊 長信公傳

志憾 譜後補篇

纂譜要言訓後 補洪志文公世糸序

補洪璇公世糸序 清章寅二公世糸刷印序

三卷(二本)

九房仕宦名目 譜圓

龍潭灣祠基原契 原建公祠龍灣合同

祠內碑文 重修熊氏宗祠捐祭田記

洪公祭田章程 龍灣公祠捐香火田敘

祠基辨疑 重修龍灣公祠引

報本祠敘 祈年菴敘

虎嶺報本祠

女德志

女德志總序 洪程淑人節孝傳

清節母張孺人傳 朱孺人傳

洪黃孺人節孝傳 清洪劉孺人節孝傳

清節母史孺人傳 洪鄭孺人節孝傳

罔極紀實 洪節母金孺人傳

洪謝孺人節孝傳 洪道南公良配郭孺人傳

女德備錄待補敘 補錄節孝名目

洪周孺人六旬榮辰壽序

清感伯母蔡孺人生前節孝傳

清喻孺人劉孺人節孝合傳

清石孺人節孝傳

清鄭孺人節孝傳 洪張孺人節孝傳

洪向孺人傳 洪節母李孺人傳

顏孺人錢孺人兩世節孝傳

洪紀 衤古 既德金孺人六十壽序

洪錢孺人節孝傳 熊母金孺人節孝傳

洪陳孺人傳

四卷(二本)

施家港老向堂才美公碑撰

雲山團楊家嘴楚公塋地祭田領子

六水堰墳塋田畝弓口漕糧圖表

施家港黃宅右楊妣之墓弓口

施家港江左惠萃二公墓弓口

一柱公墳前田弓口

時珍公塋私祭田弓口

老向堂祭田柱名熊贄菴 岐塋地弓口

帝塋地弓口 岐山帝德祭田

文墩團楊家嘴啟楚公塋地祭田弓口

熊與嚴姓清理施家港墓界字據

施家港照守墳墓祭田領字

惠公碑 萃公碑

一柱公碑 時珍公碑

楊孺人碑 立承領永守字

五龍山合同 重修五龍山小引

五龍廟臺 五龍山序

重建五龍山啟 啟恆公遺漁田二形於羅家口

冊風上三甲庫冊 羅景家湖萬氏墓

京山六水堰墳山祭田畝數

嘉慶年間京山縣堂諭三紙

作仕公六十序 作極公八十壽詩,

松石湖塋地 盜葬圖佔

詞 批 結 附載後。

十七世孫:玉泉 派名金源

洪房:

十四世孫:濟南

協理:

清房:

十四世孫:發南 召南

十五世孫:紀春 紀山

十六世孫:長椿 長藝

洪房:

十六世孫:蔭長 詒長 儒長

清二房補;南鄉 李家湖 陳家臺 東西灣 朱通口 朱家場 賀家巷 花園場 鐮刀灣

清三房補; 阮家溝 牛蹄口 蔡家臺 團山

清四房補; 熊家越 楊馬家場 龍旺嘴

清五房補; 郭家橋 何家場

洪大房補; 郭熊家灣 熊家河口 黃昏店 窯頭三灣 曾頭 倒石碑 陶溪團 沔邑【仙桃市】下查埠

洪三房補; 範溉關 天竺寺

洪四房補; 彭市河南 長壽菴 芝麻嶺 雙合垸 金科嶺

時在

民國十七年歲次戊辰夏

九房會刊

清洪九房合續宗譜序:

客有過我者曰 各姓競尚譜牒創纂易乎 續修易乎 予應之曰 創纂難 續修亦難 往時之續修難 此日之續修更難 他不具論 即我熊氏譜糸 惕菴公創始 僅留遺稿 葵園公繼纂 未授剞劂(ji jie ) 同治壬戌 洪房矩曾公校正付梓 要俟洪房報竣 清房繼刊 光緒甲午 清房嗣龍公勵志續修 而遺洪房未與清大房未付之闕 夫以四公之學問 心術才力 聲望宜乎 九房協和 蕆事無難 乃矩曾公僅成一式 嗣龍公勉完殘局 均未使九房同時歸於一致 吾故曰 創纂難 續修亦難也 自是厥後 世局變 科舉停 民國改造 本源多忘 環顧吾族 其留心家乘者 每抱有志 未逮之恨 會甲子春城族人紀塋 紀攀 紀欽 長林 隆源 鄉族人發南 輔南 紀玉 紀春 紀慈 蔭長 柏長 衍慶等公 齊集祖祠 提倡續修宗譜 九房合作 適予南遊返里 與於冬祭 因為議決清洪參加採訪組織 必待稍有規模 然後開局 於是同時出發 若濟南公 紀浩公 長春 長藝 儒長 詒長 蔭長 諸公均甘勞苦 分採四方 予亦在間 不出兩月 百端就緒 惟紀山公獨往漢沔 稍延時日 至乙丑元月 各採訪及倡議諸公 再集祖祠 僉(qian)謂譜工浩大 非推予與濟南公督辦不可 予自問才疏輩晚 任大責重 多有可信可疑 辭謝再三 不得已勉始就職 擬章攤費 協議用人 是年三月開工 刊刷採訪 兼營並籌 總以促進工程為主 至七月 而濟南公以病辭歸 邇時米珠薪桂 局勢可危 兼之丙寅丁卯 土匪橫行 兵燹(xian)時侵 巳刷搬避 未刊停止 其所以大工不廢 猶得告成 於戊辰者 無非以堅忍負重之心 求全委曲遷就之功耳 故吾又曰 往時之續修難 此日之續修更難也 客瞿然曰 子言難是 然子續宗譜 九房合修 乃邁前軼後之作 況值世變責成最難 非子信仰有素 皇皇鉅欵 何能從容籌湊 告竣乎 予曰 唯否汝知其一 未知其二也 凡事一木難支 眾檠(qing)易舉 予得長春公經理賬務 公正無私 紀山 蔭長 詒長諸公 編輯校對 克盡乃職 紀浩 紀烈 儒長 長平諸公 採訪催收 甘勞耐苦 既得人和又能撙節 所以越甲子以迄成功 遠近寂無間言者 皆諸公清慎勤勞之力也 予何力之有焉 至於補續 族眾有無疑案 皆得九房同意 刊刷傳序 是否合式 又皆族前輩主持 予既未受一過 尤不敢冐居一功 後有高才特識 合九房而再續之 改據詳明 改畢完善 是則予所願 甘下風之拜者 客起而去 予因退 而為之序

民國十七年 月 日

十七世孫玉泉派名金源謹誌

續譜序

創始難 繼述亦不易 今於吾族 譜牒之成 尤誦此兩言不置也 我祖肇基竟陵 垂數百年 始為譜者 虎嶺 惕菴二公 而毀於火 裕菴 葵園二公繼之 搜獲餘燼 僅筆之書 而未蕆其事 得矩曾公梓之始 具譜牒之大觀 清光緒甲午 議續前譜 以族情未洽修者 清二三四五房 而清大房及洪四房不與我焉 今又三十餘年矣 子孫蕃衍遷散者愈眾 以數以時 均宜續修 前歲甲子 紀塋 長霖 隆源倡之 城關長映 衍慶應之 嶽(嶽口)鎮發南 紀春 紀玉 紀慈等和之 各鄉九房集議 決定合作 而推濟(濟南)與金源 分任其責 濟(濟南)念家猶國也 時有進化 理應知權殷 因夏周 因殷各有損益 皆時之所趨 不得不然者也 按譜例 書生書嗣 不書生嗣與書姓 而不書氏 書氏而不書姓等 茲仍厥舊以昭傳信 昔恐濫吾宗 而不輕於收者 今則破除成例 以示大同 凡熱心入譜者 透過九房 概為收入 不得岐視 所捐修祠費 勒之碑石 昭示來茲至族間 原有公項 原譜公議 譜辨言之暸然 勿庸贅述 後之閱是者 或知或罪濟(濟南)等 有所不敢辭也 是為序

十四世濟南識(識)

續修譜系

當覽吾熊氏家乘 自虎嶺公 裕菴公之譜牒失傳後 此外雖有惕菴公與堂伯高祖葵園公之二譜存在 然僅抄本而已 至清咸豐庚申 經矩曾公修譜始創刊一次 迄今六十餘載 乘其以尊祖敬宗收族為己任 使昭穆世次 不至茫然無考者 殊屬寥寥 乃知纂修家乘 不惟創之者難 即因之者亦匪易也 客歲春 清房族望 發南 紀春 紀浩 紀山 長椿 長藝 金源 洪房族望濟南 紀慈 紀欽 詒長 儒長 源隆 衍慶 提倡續刊譜牒 邀蔭(蔭長)贊襄其事 蔭(蔭長)以沋溺 宦海多年 學殖荒落 至今守株待兔 杜門不出者又十年 斯何如事 安敢妄贊一辭 亦惟是勉片棉力 不憚跋涉 不惜唇舌 近搜遠採俾畧者詳之 漏者補之 存意見者融洽之 吝經費者勸導之 務使世代明宗 盟篤知收族 即所以敬宗 敬宗即所以尊祖 上告無愧於先人 下告無憾於後嗣 斯則蔭(蔭長)所私心自禱者矣 至於立正本清源之論 寓勸善懲惡之意 是所望 於諸公之有道德 而能文章者

民國乙丑年

洪四房秋成十六世派名蔭長謹書

熊氏續修宗譜記

分門別戶 吾族之人煙愈繁 胡為尊卑而不紊曰 有譜以系之也 斷簡殘編 吾族之舊譜幾缺 胡為古今而俱新曰 有譜以續之也 若然創修譜者其功鉅 續修譜者其功又豈淺鮮哉 灼(灼南)自前清檢定教員 而後接年舌耕未獲身暇 襄諸君而同賡家乘 愧良多矣 茲者剞劂告竣 灼(灼南)不禁為諸君而頌功 且為吾族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孫而囑 言功者何 我祖 清公裔金源 長椿 紀山等君 洪公裔濟南 怡長 蔭長等君 同寅和衷瀝暑鏖(ao)寒 罔吝瘁勞 俾牘牒卒底 於有成 則無先祖之昭穆 原原本本而有序 後人之世糸繼繼承承而永綿 其尊祖敬宗收族之道得焉耳 功何如之囑者何灼(灼南)嘗 稽覽六經詩 麟趾曰 振振公族 葛藟(lěi)為念鄉里家族而作角弓 為不親 九族而剌書 堯典曰 明德親族 皋陶曰 惇敘九族易 同人曰 類族辨物 禮世子記 公族 教以孝弟睦友 子愛 內則記 子弟不敢以貴富 加父兄宗族 大傳記 合族以食序以昭繆樂記在族長 鄉里長幼同聽 莫不和順 春秋恆公六年季梁雲 親其九族 僖二十四年富辰雲 召穆公糾合宗族 不廢懿親 文七年樂豫雲 公族公室之枝葉 則本根之庇前蔭不可去 襄三十一年北宮文子云 保族宜家 昭三十年子西雲 寧吾族姓 則知同宗一本之誼 其見著於六經 昭昭矣 灼(灼南)不敏引經撰記 未免駁雜 不倫棼絲 鮮治之瑕疵 惟願我族鑑此意義 親宗族 篤宗盟 子子孫孫勿替引之而巳 他若前人所敘 木本水源之辭皆畧 而不陳懼贅也

民國十五年歲次丙寅季春月既望

清四房住天邑東熊家腦派名灼南謹撰

竟陵熊氏譜糸續刊總序

世族矜言 家乘尚矣 然家乘之修 往往歷數傳而不續 甚至子孫而忘所自出矣 甚至親屬而視為非族矣 而矯其弊者 又或陽假首事之名 陰遂中飽之實 藉縉紳以侈家聲 援豪華以聯世糸 而宗族寒素之家竟置焉 不問致使同事 互相詬誶同宗 頓起干戈 其為害也 可勝言哉 龍(嗣龍)當閱世論人 每以此為病 癸巳秋 族眾議修續譜 推龍(嗣龍)校正 龍(嗣龍)以人雜事鉅不勝其任為辭 夫豈故為憚勞不以親族尊祖為會哉 誠恐不肖之徒蹈世陋習 龍(嗣龍)之耳目難周 以到陷於不仁不義耳 及甲午春暮 龍(嗣龍)以膺貢筵賓 族賢畢集 鹹以大義責龍 龍欲退謝 不能因選清亷者 分司其事 凡屬一本所分 不得以單寒而略之 如非二公之後 不得以富厚而援之 泯懷忌心 泯狥(xun)私見務 使人人篤中盟 即以敬宗祖 是族之所深幸也 亦龍(嗣龍)之所深望也 至若世糸之源流 昔賢論之詳矣 龍(嗣龍)又何能贊一詞 龍(嗣龍)哉 又何必贊一詞哉 惟期襄事 諸君各盡其心而已矣 龍(嗣龍)不勝悚惶 謹懍之至 爰焚香默祝 對眾濡亳 而為之序

光緒二十年三月二十八日

清二房十五世孫嗣龍派名紀鰲撰

達南公纂修傳

自來任一族之事 而欲總其成 非公正無私廉潔自愛者不能 即公正廉潔矣 非勞而不怨艱辛不避者不能 熊氏達南 號萬螎 公者庶及近焉 公為人直道而行 在家必思敦睦合族 尤無乘違 癸巳秋 清房倡修譜 公襄其事 始第知公 為佐理之人 繼因事不能成 公為總珵 蓋氏族浩繁 費用瑣屑措施之際 不得不愚知兼行 以成盛舉 至事成之後 不獨祖宗式憑 即族眾亦深信焉 然則 公之有光於熊氏者 豈淺鮮哉 清樂熊氏譜成 而嘉公之能任一族之事也 是為敘

光緒二十年甲午季冬月

眷晚楊懷清妄撰

韶南達南二公傳

竟陵素多剛方正直之士 其載在邑乘 昭昭照人耳目者 每令人切仰止之思其僻處 鄉隅矯矯不隨流俗者 反令有求全之毀此 眾惡必察 孔子特垂為訓焉 吾有族叔 名韶南 達南者 其性情不合時 尚每為裡當所憚怯 及族中有義舉 非其人莫屬 癸巳秋 二公倡修族譜 眾口紛紛 以為剛直太嚴 安能和族而睦宗 予曰 剛為天德 惟無慾者能之 予特患二公 假剛直之名 無剛直之實耳 如果以剛直處己 守正不阿 以剛直待人 奸回不亂 將見懷利之輩 無從肆其毒 秉公之儒 共樂襄其事 又何患 宗族不信 從而譜帙之難成哉 二公聞予言譽者聽之 毀者聽之 不憚風霜 盡心採訪 凡有遣失者 補之 而寒素更加體恤 此固族中所深幸 即先祖所深慰也 至若治家之嚴肅 處世之耿介 固有高出於尋常之外者 彼庸耳俗目之流 何從而識之哉

光緒二十年四月初八族姪嗣龍撰

查纂三房章公世糸

蓋聞尊宗 莫如敬宗 敬宗莫如收族 而收族莫如修譜 譜之修也 所以合遠近親疎聯為一體者也 稍濫焉則誣 偶遺焉則隘 此與孝與弟之良規 即仁至義盡之極則也 我祖自江右遷居竟陵 於今已十餘世矣 枝聯派分 瓜綿椒衍 日久而日盛 日盛而日散 其轉徙境外 間隔山川者 即明知其都邑 採訪難以遍及其散處 境內僻在偏隅者 又未時相往來 修譜亦不及知所以 本屬同宗而視為非族 以致遺失者 往往有之 予當觀予族舊譜 每以此為憾 癸巳秋 族眾議修續譜 詣予校正 予以年老事鉅 不勝其任為辭 後以總理無人 費不能積 延至甲午孟春 予以餼溝膺貢 意欲北上 辭舘在家 復有族人告予曰 今有三房章公酌裔斷成職員 漢卿 德新 補南 生員紀銘 雲貴等 僻處東方 先因修譜到遲工竣未能纂入 後兩次重修祖廟 即捐錢數伯緡(min ) 今因修譜前來 君今不總其事 致令章公後嗣空懸 咎將誰歸子曰 予之不欲 董其事者 誠恐遺失 貽譏諸君 既細加採訪 凡有遺失者補之 固予之夙願也 敢不樂成其事哉 爰與族眾商議 命司事者編章公世系 予亦欣然 樂為之 序雲

光緒二十年甲午季冬月

十五世孫嗣龍撰

竟陵熊氏譜糸總序

自來事之成 非成於成之日 端必有所由 始事之始 亦難預決於始之日 要必有所由終 此昌黎伯所云 莫為之前 雖美不彰 莫為之後 雖盛弗傳也 吾家宗譜散軼者無可稽 今所存者 惕菴公 葵園公二譜耳 為稽其始以迄於今 年經數十世 歷數傳 猶然未授之梓 天下事靡(mi)不有初鮮克有終 一譜之刊 亦且若是茲者 族眾謀梓之請於曾(矩曾) 曾(矩曾)啟而讀之 惕菴公所纂狀引悉備而無尾 葵園公所纂僅有世糸 首尾缺 如曾(矩曾)挑燈剪燭 已洽者仍之 未洽者正之 纂後生齒應續者補之 世糸一宗 葵園公卷首所載 惕菴公所訂者 題曰 熊氏原譜 曾所制者 題曰 熊氏刊譜 卷尾譜傳懿行志 女德志 悉出曾(矩曾)手 第曾(矩曾)學疎才淺 目昏心憒不無舛(chuan)錯 族眾倘有高才卓識 摘其謬誤 重加捐益匡 予不逮俾 予上不告忝於前人 下不遺譏於後世 是則曾(矩曾)之厚幸也 抑亦曾(矩曾)之所深期也

咸豐十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十二世孫矩曾派名環運謹序

熊氏原譜序

禮稱別子詩美瓜瓞(die) 則非根於一本 而繩繩以相承 綿綿以相及者 不得遠紹而旁搜矣 熊氏得姓為吾祖者 吾不能定其何所自也 考之史傳顓帝之後 有鬻熊其孫熊繹 周封丹陽 有楚國世為熊姓 迨國滅於秦 苗裔散軼 無從稽核 漢唐而下 雖有顯著源流難窮 敢曰此即吾姓所自來乎 可知者舊譜所載 哲宣公宋時由山東官江西 遂入籍臨江之新淦 越數傳為閔遜公 閔遜公之前世亦缺焉 明懷宗時 江西採譜但護批雲 臨江為瓘山分居 無原籍山東之說 且勅書閣古楚祠 亦不詳 為何公所建 今錄批於首 以俟考證 至閔遜公譜 稱原祖意其分房之始歟 公生貴卿 貴卿生子四 而仁禮為長 世居新淦 譜糸詳明 其為吾祖所自出 確乎無疑 熊之吾(?)姓於吾邑者 吾亦不能悉其所自也 惟是譜帙相傳 仁禮公子七 清 洪二公為季明英宗時 由新淦遷襄陽之光化 轉遷竟陵之小堤市 餘五公皆留原籍 而虎嶺公又云 所見祖錄譜 仁禮公後有留新淦者 有遷光化者 有居漢陽者 則是五公後 不皆原籍 特遷竟陵者 惟二公乎 吾亦譜 吾友之所從來

十一世孫士倓敬譔

清公篤生五房

洪公篤生四房 俱自小堤 析居四鄉 世糸井井續述 庶無差謬耳 然或隨母出室 過繼他宗 家貧遠徙 贅居異姓之類 究亦莫獲盡搜也 大要譜之為道 祗在信而有徵 使觀者識 綿綿繩繩之緒 篤親親愛愛之心 彼附會以侈家聲 妄收以張族勢 直(?)枝頭之烏合耳 豈可以言譜乎 江淮河濟其源 各出一流 均長不相借 亦不相侵 譜道如是巳矣

士倓公 清祖十一世孫 家六渡 號惕菴 所纂譜上起遷祖 下迄乾隆庚辰 世糸不若 葵園公 之近且詳 曾(矩曾)職校正世糸一宗 葵園公 公譜亦不可聽其就淹也 所作序狀 曾(矩曾)敬抄 錄列之卷首 別曰 熊氏原譜 此下悉公所訂

熊氏源流考

熊 : 楚屈原者 ,楚之同姓也【同姓羋】, 作離騷 ,首曰 :帝高陽之苗裔 。

考軒轅國有熊號有熊氏 , 熊之受姓始此 。其曰高陽之苗裔者 ,何軒轅子顓頊【軒轅次子昌意,昌意之子顓頊】 ,都高陽 ,故曰高陽氏 。

高陽生稱 。稱生卷章 。卷章生黎 ,為帝嚳火正。 能光螎天下, 命曰祝融 。 祝融歿 ,弟吳回嗣生陸終 ,陸終生子六 ,最少曰季連 。其裔鬻熊為周文王師, 子麗生狂。 狂生繹 ,事周成王,是時勤勞王家者皆有封 ,熊繹受封荊蠻,胙以子男之田賜姓羋【考:羋姓,季連時祝融八姓之一】, 居丹陽【(即今枝江縣),地址待考】。

然姓雖賜,嗣王未去故姓也 , 六世熊渠國勢漸張 ,又數世至熊通為武王,子熊貲為文王,遷都郢 。

歷二世至成王惲 ,地廣千里 改荊曰楚 ,又二世至莊王旅。 始爭霸戰國 ,時楚地方六千里,與六國並號七雄 。至懷王不終任屈原,而國始衰 ,後四傳至負芻為秦所並 。

自熊繹受封,傳世者四十有三 ,稱王者二十有五 。其子孫以邑。以官。以氏為姓者 :則有若鬥。 若屈。若薳。若昭。若景。若詹。若伍。若申。若蒍。若莊。若左史二尹。連尹。沈尹。箴尹。羋尹之屬。而䝉其故姓者則為熊 。

明 。李君君實纂姓氏譜於熊 姓下,著其地, 曰高陽 ,表其糸曰黃帝后良有以也 。

又考湖廣曰 :三楚 。其實三楚之地不盡屬湖廣 。

熊勿軒曰:北接雍豫;南逾五嶺;即越之南徼也;東抵揚州;西抵梁州及西南夷等處 皆楚地。以方與稽之,若今之江南江西地之屬楚者強半 , 他若浙江五府 ;山東一府;廣東二府;雲南四府 ; 貴州二府;四川一府一洞; 河南一府,亦各有地屬楚。江西屬楚之地:南安。贛州。袁州。吉安。臨江。撫州。建昌。南康。饒州皆是 ,其他九江。廣信。南昌則吳楚之交也 。 楚亡 ,子孫散於此,江右所由多熊氏歟。

宋時南昌族譜雲: 有諱銑者流寓山東【哲宣公高曾祖考無有諱銑xian,只有哲宣公諱賢xian】,子孫蕃衍。

後哲宣公由山東籍登宋咸寧第【宋無此年號,是兩年號各取一字】,宣撫江西一路致仕 ,後卜居江西臨江府新淦縣 。

數傳至子清。子洪,明正統間兩公徙居天門小堤市 ,三百年保世滋大族雲盛矣 。

世代雖遙 ,天門之熊原為臨江之熊,臨江之熊原為山東之熊,山東之熊原為南昌之熊 。凡吾邑之自南昌來者 , 溯其先 , 何非派別而源同也哉!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歲小陽既望

十世孫起迅遠氏譔於五龍河之繩武堂

江西採譜護批

(明崇禎五年八月十六日給)

江西南昌府豐城縣 為懇恩給批 以便關津以徵修譜 同光祖功宗德事 據罐山族長熊三呈前事稱 熊氏子孫蕃衍科甲連綿 家譜殘缺 理應續修勅書閣 古楚祠倒塌 理應重建 罐山分居如南昌 新建 進賢 臨江 臨川 瑞州 雖世遠人疎草譜 猶易查集 但有寄跡 鄱陽 建昌及南京 淮西 江夏 沔陽 竟陵 京山 竹溪 商城閩縣等處 地距窵(diao)遠 草譜難查 兼值流賊未靖 江湖浪險 若無照身信批 實難前行 且瓘山舊譜 原係竹溪 熊彰中 湖廣隆慶庚午鄉試 任儀真知縣時 捐金續刊 於儀真公署升北京兵部尚書 弟明遇四川兵備右參議 鳴岐嶽州知府 弟鍾異慶州知縣 弟邦榮舉人 弟齊耀貢士 姪士龍重慶推官 姪進士熊經 當此人文迭出 八月初一日 大會罐山總祠 插盟立議 首推公直粹養之士十二人 督理規格 推德行致仕 廣東監課北海提舉堯臣 統掌銀兩稽核工數 現任者各出銀三十雨 閒住者出銀二十兩 舉人未就職者十五兩 貢士未就職者十兩 附近富戶糧三十石者 各出銀十兩 五十石者 出銀二十兩 百石者富與貴敵出銀三十兩 七處祠堂各出銀三十兩 凡三考已出身及監生 生員 殷實者 每丁議出銀十五兩 委係貧戶多寡 聽其自便 不得苛派 除有職並富戶出銀外 平民男婦 稍可自給者 每丁議出板木紙價銀八錢 共濟盛舉 遠族僉鬮(jiu)五人往取族譜斂收銀兩 誠恐遠族人心不一 猜疑易生 不惟跋涉徒勞 一且致誤萃渙之義 為此到縣 本縣看得罐山熊氏果係 望族譜祠之舉 真孝子嗣孫 百世不忘 水木之思 彼有眾議 僉鬮(jiu)南昌府吏員熊漢 前去沔陽 江夏 淮西 竟陵採取草譜 收斂銀兩 恐關津阻礙 遠族狐疑 理合給批照驗 凡遇關隘 勿得留難到彼 遠族務應優待 為此 給批須至批者

公立房長說

我祖上原籍山東 自哲宣公任江西巡撫 寄籍臨江之新淦 苗裔析遷竟陵 數百年以來 耕讀為業 孝友傳家 不意後輩敢違六約 不遵先訓 以致內多紊分 外侮坐視 由此以往 木本水源 空名一族耳 今我伯叔兄弟等 仰體祖德 權以居址相近者 公議各房立長二人 歲時戒飭(chi)子弟俟 後捐資建祠堂 振扶祖上遺訓 倘有不率 定以各房長秉公懲治 責之不服 即同出首公庭 萬一我家於外 不順者 宜禮以謝 而外有過當於我家者 各處朿(ci)裝 鳴公分剖竊私 有六約之理 公有三尺之法 何患子弟不孝不友 而有違祖德耶

康熙二十年八月初二日

清房七世孫之謙立

裕菴公纂譜原序

自來合者分之極 分者合之漸 人本乎 祖合矣 別而為宗 又別而為族 勢㔾(jie)趨於分 分而不知其所以 合漠然如風水之相值 將渙散而無所復 屬此享帝立廟 先王所以萃天下之渙 而使之聚 下此有家廟 以妥其祖靈 即有家乘以聯其族姓 懼其渙也 吾家本山東 舊族宋時哲宣公巡撫江西 落籍於官 熊之著聲 江右保世滋大實 始於此 歷數傳至明初 子清祖偕其弟洪開基於竟 各有田園 以長子孫不具述 述清祖由臨江新淦徙襄陽之光化 繼由光化轉徙竟陵 卜居縣南之小堤市 (當時天門縣城在橫林鎮北,匡嶺一帶,現徐嶺,清公墓在南護城河西南) 生房祖五 聚族而處 孝友無間 洎乎明未 兵燹(xiao)變遷 有棄其鄉里 遠棲山谷 而蹤跡莫覓者 此殆渙極之候也 谷生弟扼腕 嘆(嘆)息 毅然以修譜 自任不憚險阻 竹杖芒履(lu) 跋涉遠方 以合族姓 既成帙矣 啇其序於予 予曰 族之有譜 紀世系也 篤宗盟也 以之勸善 勸善恆於斯 以之懲惡 懲惡恆於斯 以之別嫌 別嫌恆於斯 予向也 有志未逮 吾弟近搜遠採 告竣在即 吾族雖雲(?)散處 得是譜而收之世系 明代雖遠 而可考 宗盟篤情雖格 而可通 勸懲嚴賢者知所勉 不肖者知所愧 且同姓為婚周有萬禁 設有幼孤隨母下堂 或出贅於外 而姓他人之姓者 稽其始末 逐一註明 俾知若者 吾之祖 若者吾祖之所出 若者吾祖之兄 若弟之所出 不致婚姻誤通 而別嫌之道 著則渙者(?)使之萃合者不復分 是吾弟固吾祖之功臣 吾弟所纂之譜 吾族當什襲而藏 不可一委之風雨也 洪祖諸支 聞風與起各修譜牒 敦厥孝友以昌厥裔 勿忝前人其為門祚之福 不更大乎 匹夫而化 其鄉人古有之矣 矧(shen)屬一本哉 予雖老 猶望其相與有成也 是為序

清祖八世孫繼美撰

裕菴公囑言(公諱㖗yin 清祖八世孫)

斯帙也 予多歷年所所考訂者也 彼時 年富志壯 意在付之奇崛 公之吾宗 以篤孝友 世世勿替 但用費不仔 (?) 不收之族中 不能濟而實心任事者 殊難其人 故蹉跎至今耳 予年八十有三矣 衰矣 日月已逝 繼志述事 是所望於後人 倘繼吾而起者 矢志收族 得此憑藉 由十世而下 而遞考之易 易耳 幸固收之

原譜序

族之有譜收族也 收族所以敬宗 敬宗所以尊祖 仁之至義之盡也 籲言收族於今日 故紙耳 懷利相接同氣而秦越而戈矛散焉 已耳收(?)云乎哉 雖然人心古不收而人心自收 收而人心益古 人心不古 收而見其散 不收將益見其散 不收而益見其散 何如收 而見其散者 之羞愈於不收也 收族之道 舍譜其奚 由偉(士偉)常讀石簣(kui)陶先生譜系矣 其言曰 宗邇而祖遠信 信而疑 疑譜之道也 能如是庶不令有識者 齒汵(gan)鴻寶 倪先生之跋 老泉文尾也 曰 讀譜引 令人有水源木本之思 讀譜亭記 令人有修身齊家顧惜名義之想 是作譜之道 昔賢已既顯揭之譜成 足以生人之感 昔賢又邑()詳載之則有姓 斯有氏 有氏斯有系 有糸斯有譜 譜之關係匪淺 擔修譜之 任而欲 上告無愧於宗祖 下告無憾於子孫 其責未易謝 其功未易殫 仲兄倓(士倓)有志 斯舉四十餘年矣 茲者 歲屆庚辰 合族會議 以為非兄莫任 爰告宗祖 公祈默相兄 亦不憚勤劬(qu) 原原委委纂而錄之 草創既就非謀之久遠不可 將召奇崛 授之梨棗 持進偉(士偉)而囑曰 功已垂成 汝鳥可無一言 夫偉(士偉)何言哉 譜之作也 有一應之義例 有一應之條約 族前輩肇(zhao)其端 裕菴 虎嶺兄今竟其緒 偉(士偉)何庸贅 偉(士偉)承兄命 本平時得之 昔賢者異諸簡端俾 族眾知尊祖必敬宗 敬宗必收族 務將已散之人心 返而進於古 用以同底於仁之至 義之盡 雲耳

乾隆庚辰孟冬月朔十一世孫士偉敬序

熊氏溯源

始祖哲宣公

公本山東人 宋時巡撫江西 以官籍家於臨江府新淦縣

宋徽宗贊曰 雪其髯 朱其顏 身胖胖 體閒閒 早登科 任選官 籲為人世 德重乎 邱山

虎嶺公雲 譜之必原哲宣公固也 哲宣公之為諱 為字 為諡 概不可知 而巡撫之稱 尤為難詳 考其世 當決不在宋 在有明 元官無巡撫之制 明宣德五年 以災傷 故命於肅愍(min)周文襄等 往撫官制 自此始定 然洪公為公五世孫 生永樂初 世數前後俱不相及 甚思得哲宣公志狀 而詳讀之也

倓 按綱鑑 唐中宗五年 江南巡撫大使狄仁傑 奏毀淫祠 是官制 非昉自明也 而宋制宣撫 安撫即巡撫之官 則哲宣公之為宋人 自可疑 且先祖樸泉公嘗言 往在沔陽族姓處 得觀熊氏老譜 紙皆特造 宋帝讚語雲 是坡公墨跡 先公畏巖公再適沔 而族長悉雲 為不肖子完山所遺失 語及不勝憤恨 則公之為宋人 又可無疑也 倓 所見從伯祖元曙公所錄譜 哲宣公為江西始祖 而贊跡乃在沔地 當必有故 又閔遜公稱原祖意去哲宣 尚越數傳 今以洪後為五世孫 誤在即以閔遜為哲宣子也 後有家富身榮敦水木之思者 即洪都而稽考之 吾知其必有合矣

議刋熊氏譜狀

百川泒衍 而浸梗其側 巨材根苞 而螙(du)腐其枝 通塞順逆之勢 邪正公私之敵 雖覆載不能使之齊 故夫舉一事 而欲完善無遺憾也 難矣 吾宗籍竟 世越十餘 而譜牒屢修未就 倓(士倓)童齡志此 而莫敢倡 言懼不克終耳 鬱郁四紀了無善狀(?) 子姓蕃而人心日澆 而家運日替不為敦本厚族之計 後將奚極情既不堪心焉 能己爰啟祖靈 遍謁宗支 瀝暑鏖(ao)寒 餐風沐雨 降心斂氣 以集斯舉 罔敢以垂老精力稍萌惰意 致開罪我先人也 維時族之賢者 靡不躍然 稱善尤賴 從祖純翁 從叔迅翁 楚翁 輩素有大志 多所訪察 誨其不知而導 其不及 因得萃續邑里之名糸 而登之草帙 顧不刊 則不能廣 不廣則不能群 啟親親之愛 而化其澆 不刊則不能久 不久則不能永垂 綿綿之緒而振其替 貲雖繤之各戶祇堪半濟 幸有明察之裔 大展仁孝之思 捐橐(tuo)中物以成之譜 於是可廣可久矣 或有里居近而不得刊者 俗腸利髓 情丕相孚 義難驟(zhou)化姑引其端而闕(que。jue)焉 以冀彼之自悟 是倓(士倓)之罪也 若夫居處星窵勢阻於驟(zhou)訪特誌其所止 稍待續刊 如或陽假首事之名 陰遂中飽之實 誤遠族而陷倓(士倓)於不仁不義 比家之蟊(mao)賊 祖宗靈爽實式憑之 倓(士倓)不任受咎矣 嗚乎 四海可同歸一本不相庇 倓(士倓)亦盡吾心耳甚矣 夫舉事之難也 甚矣 夫舉事之難也

(惕菴, 士倓)

以上惕菴公((士倓))所訂 其中譔序有與抄本不合者 曾(矩曾)妄加改正 曾(矩曾)非敢議前人之陋也 授之梨梓以示後嗣 刪其枝蔓一歸條暢已耳

曾(矩曾)誌

熊氏譜引(葵園公撰附)

竊惟人本乎 祖尊祖者 必遠溯 諸生民之初 人各有宗 敬宗者 必重念夫收族之義 故世糸著於國史 別子不至無稽而族譜 垂為家乘 外徙亦自有稽 我熊氏蕃衍楚北 籍著竟陵 歲序已經五百年 世次更歷十數代 前哲之遺譜 雖在後來之纘修 無聞散處者支派淪亡 環堵者 路人相目 開(開陽)一念及不禁汗浹(jia) 爰與族內同志商確 蒐羅 要在親親之大 最嚴瀆姓之嫌 原屬一本所分 雖寒微不得棄置於外 非我二公之後 即富貴 勿或攙(chan)入其中 務使信其可信 不復疑以傳疑 虛心採訪 大公為懷 庶幾尊祖敬宗 族誼永篤 是為引

(開陽,葵園)

訂纂竟陵熊氏譜糸

(葵園公撰附)

修譜原以收族 理應溯源清流 逐一採訪 因原籍新淦 開(開陽)姪莪(熊莪) 任臨江知府 新淦其屬也 屢囑於臨江任所 就近清查 竟無確據 即舊譜所載遷徙者 多採訪 保無附會恐收族適以紊族 今歐陽公斷自可見之言 而譜之爰與九房伯叔兄弟議定 只就現在本邑者各房採訪 各房必須照議 定章程 辦理 要上對祖宗 下對兒孫無懷忌心 懷忌則隘隘 則有明系本支致遭隔膜 無狥私則濫濫 則有非我族類浪篤宗盟 老泉作蘇氏譜引雲 蘇氏族譜 譜蘇氏之族也 開(開陽)亦云 熊氏族譜 譜熊氏之族也 為有熊為非熊 是在採訪者之各平其心而已矣

此二則葵園公家藏世糸未載 後得之洪大房抄本錄存以見公志

熊氏宗派序

(葵園公制附)

禮上治祖禰 下治子孫 旁治昆弟 合族以食序以昭穆 又曰 名者人治之大者也 族姓蕃衍 必先標定派名 而後昭穆得序我

熊氏

遷祖

清公子孫五房

洪公子孫四房 二世以降 芸生散處 各從宗支親屬連綴命名罔有統紀 昭穆易淆 至十一世始議 四言十六字 以元字起 茲合族以十六字取數 未廣別撰 五言十韻 遷祖以下至十世未定標派者 追用祖繼師文業 燕翼以次傳十字題於族譜以昭世次 仍以元字為十一世 定為熊氏宗派 凡我子孫 恪遵命名 由此而至百世 名著而尊卑有別 世系不紊 庶於尊祖敬宗收族之道 有合繼繼承承奉以無替謹序

敬錄百字於左(下)

祖繼師文業 燕翼以次傳

元運亨南紀 長源衍萬川

敬守思繩武 矩遵自述先

忠正銘鼎 詩書佑啟賢

壽寓昭仁惠 宗枝介大年

禮從修齊立 行為達道全

滋榮孚嘉吉 毓秀慶遠延

桂林良材裕 崐山寶玉連

茂本培之厚 名德樹益堅

明章芳百世 家聲振楚天

道光四年歲次甲申小陽月(1824年)

十二世孫開陽派名情運敬書

熊氏刊譜敘

今夫家之有乘 猶國之有史 顧纂國史易 修家乘難 王者應運而與幹弋載戢四方底定起史館進祠臣檢勝國故實纂而錄之著為信吏此自易易至若家乘限以一家義例傳贊之必備 非有學者不能採訪 經紀之費繁 非有力者不能 而且合修則慮其濫 分修則慮其離 非智仁兼備 釐然不淆渾然無我者不能 吾故曰 修家乘較難 於纂國史也 吾家譜牒 虎嶺公 裕菴公所纂二譜 俱已失傳 菴公統九房而總其成格條之設撰狀之作可謂工矣 以積費艱而中止 葵園公職居太守 資累鉅萬 一切經費勝任匪難 奈族大人繁 此疑彼議 嫌忌日深 去存靡定擬授之剞劂(ji jie ) 而卒不果 吾家譜牒有抄本無刊本職是故耳 辛酉十月 洪房十三世孫亨嵩 十五世孫紀書 捧惕菴公 葵園公二譜詣 曾(矩曾)曰 今茲歲稔(ren)族眾欲梓之鮮所折衷請特加校正 曾(矩曾)曰 此鳳志也 盥(guan)手焚香 細加勘封逾月 冬至族眾修時 亨之儀齊集虎嶺支祠 清房諸支重為請曾(矩曾)草錄 甫畢及為繕寫授之剞劂 夫吾宗由江西徙竟陵 越十數世矣 纂譜待刊 昔之人圖 數十年而不足今成之一旦而有餘 雖圖功攸終眾擎易舉藉非 二祖之精靈默為之相成

功恐不若是之易 特備牲醴(li)用伸妥侑 曾(矩曾)不勝欣悻(xing)之至

咸豐十一年仲冬月 日

十二世孫矩曾派名環運敬書

清大房支譜序

宗室之派 人之倫也 居處星散查不相識 使無譜以紀之 何以得知則譜尚矣 是譜也 惡可以不修乎 我祖原藉豫章 派衍新淦 發祥竟陵 簪(zan)纓(ying)世傳十餘代 原原委委族前之述祥矣 岱亦何容贅言哉 所懼懼者子孫繁衍 流遠漸忘思族 五房惕菴 姪之慾修不果睹 二房迅遠兄之刊刻已成不禁心焉 慕之抑鬱數載恐其不能 丙午秋 解館暇不憚胼(pian)胝(zhi) 遍履房支 登之草帙 編集既就 因商其事 於本房之賢者 冀其樂捐必群相欣羨 並同心努力方可壽諸梨棗 以昭示來許 雖不能合九房而刊之 將本房之支譜刻出 別房有志者 亦將續刻以合焉何患乎譜之不全哉 事之不成哉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歲仲冬既

十世孫岱遙登氏撰

清公二房支譜序

家之有譜其事尚矣 餘家自義官公偕弟由江右來止天門 歷年幾四百 傳世已十有二三 而未有譜 往時族祖輩有志考訂者 匪一而未有成功 迄今子孫愈繁不下千戶 枝分而漸失其本流 遠而漸忘其源 昔晉太原王氏 貴盛而大合保母帖首標耶 謹所自也 有明尤氏避難入吳 而太史述祖頌斷起西禧重所始也 清洪二公 由新淦而來 則非新淦來者不敢妄附 非二公出者不敢混納 亦猶行古之道也 而要非有譜以紀之萃其渙理其緒 由枝而尋其本 從源而及其流 保無有冒濫之失乎 甚且親疏莫辨 尊卑莫識宗人也 而路人視之矣 餘與五房姪惕菴念此已久 庚辰秋 惕菴餼(ⅹi)滿膺貢 餘亦予告謝 業因兩人笻(qiong)杖芒屢遍走四方 裒(pou)整合帙 計戶額資 思壽諸梨棗以昭示來許 奈時勢有阻 輾轉五載 未能猝合九房而刊之 餘老矣 不可久待 爰與弟蔚華努力斂費倩工 先將本房支譜刻出以俟 別房有志者續刊則合者分分者仍合 今日之支譜異日即為全譜庶 餘與惕菴志得慰焉 因述數語以弁其端 且以告我宗人云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歲冬中既望

十世起迅遠氏撰

譜序

人之有祖也 猶水之有源 木之有本也 源之遠者流自長 而不因流以遡源則江河幾等於溝澮 本之深者枝必茂 而不由枝以及本則松柏無殊於蔦蘿 若族之雖析而星散也 無譜系以綜理之將上而祖禰莫舉其氏名下而子孫罔聯其宗派 本同祖而共宗或行道以相視亦分形 而同氣竟隔膜不相關不能收族 即不能敬宗 是何異於天本之溝澮 無根之蔦蘿乎 清洪二公發房祖有九 自明迄今遙遙數百年間 其子孫日蕃 其居址亦渙 其分徙於異境者 復遼闊而不能盡稽族祖 虎嶺 裕菴 惕菴諸公相繼而纂修者 俱屬抄本 亦散佚而不復盡存 至葵園公統集九房合譜分序百代支派 意欲付諸剞劂(ji jie )以垂不朽 而卒未果茲者 九房合議各緣舊譜增錄由親近以求星布之散裔 至外徙難以驟稽者姑誌其所適之里居於名下 其有所疑以俟考者 亦各存其疑而不敢混收 懼亂宗也 未俗滔滔日習狷薄喜簪纓而輕韋布尚豪華而黜(chu)貧窮其有 非本支而稱素封誇顯榮者輙(zhe)祖之伯叔之 昆弟之 喜則相慶憂 則相吊(diao) 甚有非族類而勢位富厚焜耀閭(lu)裡有輙(zhe)附會以侈家聲 謂其兄弟為伯叔 謂其子姪為昆弟 舍所尊而尊其所不必尊 舍所親而親其所不必親 及其宗族有家道落寞者 覿(di)面若不相識 視溝中瘠(ji)不引手一救 若此類者豈少也哉 譜之修也亦復何補然而斯舉也 仁道也 義道也 亦即孝子慈孫敬宗收族之道也 由上治旁治 下治記名分派壽之梨棗 原原本本開卷瞭(liao)然俾(bi)觀者 慨然思水有源而木有本 篤親愛之詛冺澆薄之習秩然藹然等臭味之無差池焉 昔蘇文公之作譜敘也 曰 觀吾之譜者 可以發孝子悌弟之心斯言也 庶幾近之矣

清大房十三世孫煥章派名亨嘉謹序

譜源

吾族有譜 始自虎嶺公 為回祿所毀 其譜失傳 裕菴公所纂清房支譜 非二房公譜所存者 繼美公所撰 裕菴纂譜原序並公囑言 未授之梓其譜亦失傳 今所傳者 惕菴公譜耳 譜中所錄採之虎嶺公者居多 竟無一語及裕菴公名目世糸 九房鹹備亦止有抄本無刊本 葵園公解組後志欲總其成 捐資採訪 繕寫校對頗近精詳 族議紛騰恝(jia)然中止 茲者族眾謀梓之囑 曾(矩曾)校正義不容辭 功無敢冒作譜源

釋疑

昔我遷祖由江西徙竟陵原有二

子清公

子洪公 先徙襄陽之光化 竟陵其轉徙也 爾時別鄉離井卜吉定居 兄先弟後誾誾怡怡所謂式相好者為何如厥後子孫克體

祖志祠則合祠祭 則合祭享則合享 凡有捍禦同心戮(lu)力 猶是孝友之遺 葵園公置義田千畝 以贍貧族分多潤寡 二房與共譬諸臭味罔有差池 今當刊譜屬壎篪(chi)之誼應聯花萼(e)以增輝 素無劉項之嫌必指鴻溝而劃界其故何也 蓋條貫則枝異源同則流歧祖為二祖房歸各房且鴆工庀材原有先後未事之始 二房公議僉曰 戶有聚散 事有難易 洪房先焉 清房繼焉 是刊譜分房無嫌也 無疑也 後先差異耳顧剞劂 氏原以冬至為候限 期伊邇 諸父老群子弟之襄其事者 宜各早圖 一德一心勿忘勿怠

卷首不載狀引義例規條

自來刋譜首列狀引 吾譜無之世糸久 經葵園公纂錄續補 各房分任刋刻 經費族眾按丁捐輸不假 狀引頻頻佈告 故無狀引

不載義例者何纂譜 所以收族 收族義取親親 義例寬則濫 濫則有紊 族之嫌寬不可為也 義例嚴則離 離則不祥莫大乎 是嚴不可為也 所以不載義例也 然不載義例其中義例悉備婦之再醮者 或紀其姓不係以氏 或綴以氏而口其姓為失節 為敗倫也 育異姓子為後者 注其名不冠以生 不書以嗣為濫宗也 有幼孤隨母下堂或出贅於外 與赤貧寄養而冒他人姓者 稽其始末 逐一註明 俾知身所自出 百世之遙不至婚姻誤通 明微即以別嫌也 作者因義定例 讀者援例思義寬不失之濫 嚴不失之離 是在讀者之善會也 滋不贅規條之設示懲也 予讀他譜卷首規條森嚴其族轉多悖逆可知規條之設特具文耳 與其託之空言 何若預為保護 今與族眾約父各戒其子 兄各勉其弟 務使子為孝子 弟為悌弟 型仁講讓夫何悖逆之有 既無悖逆 焉用規條為

讀溯源書後

曾(矩曾)讀溯源 竊嘆虎嶺 惕菴二公纂譜第知信信不知疑疑也 石簣(kui)陶先生譜系曰 信信而疑疑譜之道也 斯言也 誠萬世纂譜之良法 吾宗遷祖清祖定居小堤市 洪祖析居虎嶺基址 猶然存也 清祖葬斷堤羊耳灣 洪祖葬虎章垸中嶺 墳墓宛然在也 此其可信者人情非流離不轉徙 轉徙之時未必有譜牒在身 始焉卜吉戶口寥寥未必遽(ju)言修譜 遷祖之所自出 多由口授 世習詩書尚知記憶 世習農桑過耳輒(zhe)忘 逮至生齒日繁 戶口滋息始議修譜 修譜而詳遷祖之所自出 所自出之祖墳墓安在基址 安存大率得之傳聞 得之傳聞則可疑矣 吾家世糸由遷祖而上為仁禮公 在上為貴卿公 再上為閔遜公 更上而極之江西 遷祖則為哲宣公 譬(Pi)猶睹綿綿而念瓜瓞(die) 感蟄(zhe)蟄而懷螽(zhong)斯 水源木本不忘其初耳 而必強為溯源之說 謂某祖某時人 某祖某時人 謂某祖去某祖歷及傳某祖去 某祖歷及傳紛紛聚訟卒鮮明徵周祖文王 魯祖周公惟其始也 遷祖吾族之所自始也 遷祖而上信者信 疑者疑 信信而疑疑 陶先生之言可刊金石九原可作 曾(矩曾)將起二公而質之

進哲宣公為始始祖議

原譜世糸首書曰 始祖哲宣公 始祖者始遷之祖也 由江西遷竟陵 子清公子洪公是二公為竟陵之遷祖 即竟陵之始祖 哲宣公由山東遷江西 二公為公後裔 竟陵纂譜自宜以二公為始祖 進公為始始祖 進公為始始祖義取正本耳 清源耳 虎嶺公 惕菴公互相許訟是猶正本必極其本於泉清源必窮其源於星宿海勢將不能亦可不必

原祖辨義

曾(矩曾)讀譜 見哲宣公下不載妣 不注所生世糸幾無可考 而哲宣公後繼書曰 原祖閔遜公復不知公之所從出 掩卷默坐 沉思而得其故矣 自來祖堂木主 遷祖而外有從高祖起者 有從曾祖起者 餘祖則從祧 是必時無譜牒 因祧而失其傳 今由閔遜公而上溯之去哲宣公 不知幾世 由閔遜公而下稽之如苞之糸蒂固根深 如川之流支分派衍 奉公為原祖其義幽邃(Sui) 其味深長 曾(矩曾)雀躍者再四

續刊珂祖世糸序

天下事真是者無可疑 真非者無可疑 惟介是非之間謂為是未敢遽(ju)以為是 謂為非未敢蘧(qu)以為非於此而欲定從違決去取處之至當而毫髮無憾誠難矣 吾宗珂公 清二房三世祖也 九房公譜纂於乾隆二十六年 清二房支譜刊於乾隆二十九年 珂祖名下注庠生 舉未錄 其世糸公後嗣無考 亦似無可疑者 予幼時隨先嚴詣龍灣祖祠修時祭有別具饌(饌)醴(li)載香楮(chu)自祭自徹不與清洪二房共且間與清二房相詬誶祠 中年長者告予曰 此家徐渡花蕊菴等處 雲系珂祖後 如是者有年 予聞而心異之 謂人各有祖 孰(shu)肯捨己祖而祖人祖至祖 吾祖經久遠而不易其情 必真其派 必嫡胡不一為原也 爾時公祠人繁 予雖心異之 而未發一論 辛酉 族眾謀將譜牒付刊 囑予校正 洪房譜於是年冬月開工 次年四月告成 清房譜隨於五月開工 局設五龍山 董其事者清四房十五世孫紀瑞 襄其事者清二房十四世孫朝會 時予集詩文 雜著付梓 有客偕坐 叩其姓氏糸本家窮其里居 糸徐渡花蕊菴等處 予憚暑旋歸未及深究已 而朝會詣予曰 徐渡等處請人譜且經炳南弟(洪祖大房十四世孫)信知 但事關重大末敢擅便 現已定期某日 九房會議請往一商子應之曰 諾越翼(?)日 五龍山住特(?)同藻南 達南等到舍 予問舊譜何以見遺 藻(藻南)等稱 先祖某與二房房祖某 因事構訟嗣葺(qi)祠宇先祖宿忿未捐籌費 未應以此見斥 予聞之未敢遽(ju)信為然 及往五龍山九房鹹集僉曰 珂祖距今幾四百年以似以續無由起珂祖而問之家傳譜牒 從始纂至今日百有餘歲 有無遺漏亦無由起 纂譜諸公而究詰之 但事屬疑似失有大小 倘徐渡非珂祖之裔棄彼杯棬(juan) 續我本源 李代桃僵其失小 設徐渡誠珂祖之裔 以口角微嫌而謂非我族類 春秋享祀 珂祖悿(tian)同若敖 珂祖之子孫悉出空桑 上無以對房祖 下無以對同宗 其失大業 己承祀有年 自應纂人家乘第疑似之際不可不跡其顛未而祥紀之也 謹將徐渡世糸編刊清二房後 而為之序雲

同治元年仲夏月中浣之二日

洪四房十二世孫矩曾派名環運謹序

續刊繼隆公世糸序

族之有譜由來尚矣 所以篤本支別親疎也 蓋族無論大小一本相傳 日久而日盛 日盛而日散 後之慾著譜者 其孰從而蒐羅之 況吾族舊譜載俟 考者甚多 原以使後之人延訪而續之耳 茲於壬戍孟春 議修族譜 即有族人告餘曰 王魯垸是君親支也 餘漫聽而漫應之 亦漠不加察焉 厥後其人來祥(詳) 其先祖則曰 繼隆公後裔也 問其先宅 則曰 住南門河底也 即反覆而詳訊之 則有康熙年間丈冊存焉 餘聞其言 觀其冊 欲遽(ju)以為是而信之中 若有可疑 欲遽以為非而疑之中 若有可信 因謂其人曰 老譜何以未載乎 答曰 先人僻處此鄉居者既未及知 訪者亦未及察 故遺失耳 豈可一誤而再誤乎 借曰 非君親支也則吾必有祖 吾豈忍舍吾之祖以祀君之祖耶 餘曰 子之言則然矣 然代遠年湮(yan,yin)無徵不信 吾烏知子之論果為篤論乎第含吾祖同母弟者六人皆藉藉當時 迄今門衰祚薄不無今昔之惑 子欲接其嗣於先人亦有光焉 我獨何心猶不樂成其事哉 後之覽是譜者當亦共諒吾心焉 雲耳

清二房十四世孫堯夫派名斗南謹序

續刊寅公世糸序,

昔石匱陶先生有言曰 宗邇而略遠 信信而疑疑 此修譜之道也 予竊謂邇所必宗而遠殊無庸略信其可信 而疑貴不復疑 蓋準理以決是否本情以定從違期於當而巳矣 吾宗三房四世祖寅公 萬曆壬辰進士 任安徽婺遠知縣 享祀鄉賢祠懿行備載邑志 而家傳譜牒未錄其世糸 僅於名下注查是果如 惕菴公譜狀所云勢阻於驟(zhou)訪與抑姑引其端而闕與要皆未敢臆(yi)斷 但細繹查字明明謂仁人必有後將以待續刊也 惜前哲之遺帙雖存後起之纘修不果 遂致寅公空懸至今 深足慨矣 辛酉冬 圭農公先將洪房譜糸校正授梓 次年五月清房接辦 各房訪採各房 三房族眾查有寅公後裔 一在本邑城內 一在沔陽夏埠 籌之各房初未嘗不慮有冒濫之失 附會之弊 迨(dai)至會議局所 彼此持寅公手澤及塋圖碑記 鑿鑿有據 於此而執疑疑之言不為之深信憑略遠之說不引為同宗俾枝分而失其本 流遠而忘其源於情奚宜於理奚當續λ家乘 不惟族誼可篤亦不失尊祖敬宗之道也 是為序

十二世孫巽運撰

譜辨

族之修譜聯一本也 本一而歧為二修譜胡為是未可不辨念自惕菴公纂修全譜有情不相孚義難驟(zhou)化引端而闕者 有阻於訪察 註明所止 以待續刊者 茲今九房合修世糸 不符 里居相左均聯為一體 無非體續刊之意不忍復聽其闕略 如與之共祖 而必舉祖所留遺者 悉與之共 引為同宗 而必舉宗 所贍濟者 亦引為同 當此固不失為友愛 後此或不免於忿爭 爰與續刋族眾 約清祖羊耳灣公田 屢次清丈 疊(?)建碑碣 節年培補塋墓疇昔未與其事 自入譜以後 理應春秋承祭 不得輪流承辦 清二房三世祖琦公遺有祭田 坐落施家港 原田二十餘畝 德恩二公後裔各將分受變賣 現存十畝零 惟惠公後以資祭掃 王魯垸族人不必繫念 至於義荘 葵園公獨力捐設 九房族長 互相辦理 因得貧乏有資 考試有助 續刊族眾既未取用 於前 無庸希冀 於後 若龍灣祠宇已遭兵燹(xian) 基址雖分 有無修復 不論彼此 此欲善其後 故辨之於先也

同治元年孟冬月吉日

清公五房公議

督刊世糸序

天下事任功則難 歸過則易 功勝於過人爭之 而以為非我莫為過勝乎 功人謝之而以為於己無與此 其大較也 今則舍功言過 情不一致 有居心不端 甘受其過而不辭者 有料事不悉悞人於過而不覺者 即有居心料事己可知其無過 人共信其無過 而後世或不免以過指摘者 此正不可以不辨 我祖清洪兩公 世遠族繁 僅傳書譜 去歲秋 族弟廣賢 仝(同)祖宗甫公 將洪四房譜帙逐一清出刻刊功成 子不勝欣羨焉 是年春 予與叔兆南商議 約同五房族人 踵(zhong)而行之 有族祖頤山公禮卿公 叔朝會等 議予督刊 予以任大責重 懼千非議 前祖士倓公督修五房譜序雲 俗腸利髓 情不相孚 乃曰 甚矣哉 舉事之難也 甚矣哉 舉事之難也 予讀之 而心惕然 凡事分則任輕而易舉 合則任重而難成 予於是排請各房首士 清丁派費 各收付梓 其有老譜 未備續而載之者 皆各首土採訪的確 叅(累)合九房始續 予初未嘗人可日可人否 (?)否致蹈唯諾之習並不敢自以為可 自以為否 大非甄(zhen)別之 公用伸鄙意非謂功之可任正欲過之無歸雲耳

同治元年歲在壬戌孟秋用

十五世孫紀瑞原名用舟撰

凡例

一 凡望族譜牒 多以代數合列於繩繩相承之序未能一目瞭然 今於譜橫刊世糸 自一世至五世轉昭穆 並列首自宗枝世數開畢乃及旁支盡其世數 更及餘支 則親疎遠近秩(zhi)秩不爽

一 凡子糸本生者 糸生字嗣立者 糸繼字若育異姓子 則書其名而不繫生繼字世不可絕姓亦難誣也

一 凡男有善行及文學優長著有藏集者 為立小傳 以數言括其生平 並詳其諡號 使後世子孫有興(?)起先緒之思

一 凡婦有壯年守志 母儀足稱者為立小傳 其餘克終苦節亦著明 以顯幽光本宗之女及出嫁而守志者 亦附載 若婦有子而他適 則注其姓 而去其氏 無子者黜之

一 族雜則混處難別 必各注其所止以篤宗盟 若他徙在境外者 知其地必著其地 不知其地則注外徙 以待歸宗

一 前世塋墓遠者孫子多疎於省視或有失其故址否則昧於辨別必詳其地名 塋圖及祭田數至近地素悉者不載

一 祖考生卒月日 子孫臨期祗薦薦亦仁孝之一端理宜詳註奈遺忘何今姑就知者注之以示後人 使知報本之道

一 吾宗有德行文章 節孝簪(zαn)纓敘述宜備而後嗣力薄或淪落者義不容略有遠徙絕戶及貧弱 不能自振者 理不可棄 賴孝義者樂為捐刊故另臚(lu)其名於卷首以為後勤

一 大清服制律令甚嚴 謹列於左各宜凜遵

服制

為高祖父服齊衰三月

為同高祖伯叔曾祖父母服緦(si)麻

為高祖堂伯叔祖父母服緦麻

為同高祖從堂伯叔父母服緦麻

為同高祖三從兄弟服緦麻 婦無服

為曾祖父母服齊衰五月

為同曾祖伯叔祖父母服小功

為同曾祖堂伯叔父母服小功

為同曾祖從堂兄弟服小功 婦無服

為祖父母服齊衰不杖期

為同祖伯叔父母服不杖期

為同祖堂兄弟服大功 婦緦麻

為父母服斬衰三年 嫡母繼母生母同

為兄弟服不杖期 妻小功

凡嫡孫父卒為祖父母承重者加服斬衰三年

若為高曾祖父母承重加服亦同

若祖在為其祖母止服齊衰杖期

始始祖哲宣公

祖公籍 御贊詳註溯源

竟陵熊氏原籍世糸

原祖 閔遜公 妣盧氏 生 貴卿

貴卿公 妣程氏 生仁禮 仁敬 仁謙 仁旭

仁禮公(庠生)妣楊氏 生子氵冊 子滈 子潤 子濂 子溶 子清 子洪

虎嶺公雲 清洪俱生新淦遷光化 清公娶於光化 五子俱光化生(考清公四子仕文生於1444年,晚於洪公長子仕澄,應生於小堤市,三子仕良也可能生於小堤市) 而洪公長子仕澄公以正統庚申(1440年)生於小堤市 時洪公年三十一 清公年三十六 是居光化當不甚久而仁禮公或挾以俱遷 概未有確傳 今光化多熊氏著姓 往往傳稱一家先世嘗有往來者 其相接相詢甚摯惜其未之詳也 湄所見曾祖手寫譜 仁禮公以後 有留新淦者 有居光化者 有遷漢陽者 相矩持數百里藐(miao)焉 罕聞況乎地之相遠 世之相去 孝子順孫者起雖有敦本窮源之思 其何賴焉 此譜所以不可復緩也

其居光化者 居五龍社蕭公廟 後牛王廟 前黃口灘

竟陵熊氏譜氏

禮不王不禘(di)禘者禘其始祖之所自出而以始祖配之庶人不敢上擬天予(?)世糸要亦從

同曾進

哲宣公為始始祖 卷首標曰 竟陵熊氏原籍譜系尊遷祖 不得不推崇遷祖之所自出也 顧尊祖必敬宗 敬宗必收族 是推祟遷祖之所自出 遷祖之所自出者 昭穆安可聽其或紊 曾(矩曾)今取葵園公所纂譜 詳加校對 卷首標曰 竟陵熊氏譜系 上起遷祖 下迄於今收族於斯 敬宗於斯 尊祖亦於斯 凡屬後嗣其珍視勿褻

竟陵熊氏譜糸

始遷祖子清公

公行六 字太玄 永樂三年乙酉三月十七日午時 生於江西臨江府新淦縣 在城北門文勝坊 坐西朝東中團郭太尉土地 永樂十八年同洪祖遷居湖廣襄陽府光化縣之雙溝 正統初年轉遷竟陵之小堤市 成化二年輸米二百石給六品冠帶為義官 載邑志 成化四年八月十六日酉時卒 享年六十四歲 本年十二月二十日厝(Cuo)於留駕河北岸斷堤坡西祠廟劉譚二荘土地 醜未為塋 塋地十三畝 有奇明堂祭田六十畝 今糸二四五房附近子孫領種

竟陵熊氏譜糸

始遷祖妣黃氏

永樂十一年癸巳十一月二十日午時 生於襄陽府光化縣五龍社柳底 卒於宏治五年十月十四日巳時 享年八十歲 是年十二月二十日合厝於留駕河 生子五 仕徹 仕貫 仕良 仕文 仕佐

竟陵熊氏譜糸

始遷祖子洪公

公行七 永樂八年庚寅正月初九日午時 生於江西臨江府新淦縣 在城北門文勝坊坐西朝東中團郭太尉土地 永樂十八年同清祖遷居湖廣襄陽府光化縣之雙溝 正統初年轉遷竟陵之小堤市 公後析(ⅹi)居虎嶺 卒於宏治六年癸丑 享年八十四歲 厝(Cuo)於虎章垸中嶺壬子丙午為塋 塋地四畝有奇

竟陵熊氏譜系

始遷祖妣劉氏

永樂十年壬辰正月初二卯時 生於竟陵方樂邨(村)小堤市河北岸馬昌河下王家荘土地 享年七十九歲 卒於宏治三年十二月初五日亥時 取本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於虎章垸中嶺與洪祖同塋 生子四 仕澄 仕綱 仕賢 仕達

虎嶺公雲 清公洪公志氣磊落 故老類能道其概 族祖健行年垂八十聞老僕 常說二公時事其舉動異常不必言 目光炯然甚可畏也 剏(創)垂之難不得不爾後之不善承先者多以武健為託鳴(?)乎何其輕誣前人歟

又錄虎嶺公雲 洪祖塋居虎章中嶺 河水環北疇壟錯映 土平草衍 形微偃月 無灌叢宿莽何鼠免孝友一徵雲 虎章中領塋地肆畝三分零 載民米玖升陸合照派軾公子孫有八合在希古戶不當差

虎嶺公譜 曾(矩曾)訪之父老僉 雲敝於火 無傳 今讀惕菴公譜 凡有證注俱取資於虎嶺公意 惕菴公纂譜時 虎嶺公譜猶在 自惕菴公譜出 家寫戶抄 不知虎嶺公有譜 其譜始失傳耳 曾(矩曾)任校正 凡惕菴公所引公語 悉為錄存 於以表公之志雲竄伏之憂憂 是可幸也 而芻牧不禁血氣尊親者目擊之 而無傷乎 吾太母陳氏 苦節孝人也 又警敏習前事嘗語 湄聞之先世洪公卜兆於坡地羊耳灣 而清公先逝遂以所卜讓之即清公所葬坡地是也 太母無一語浪傳 可為前人

推薦文章

  • 文玩騙局還“挑人”?這種文玩,老爺們兒不騙,專騙小姐姐!

    文玩騙局還“挑人”?這種文玩,老爺們兒不騙,專騙小姐姐!一、顏色豐富佘太翠的確算是一種天然的玉石,並且因為不同成分的含量不同,呈現的顏色也不同,有白色,青色和翠色三種,並且因為過度的層次感不同,還會有青白,灰白,豆綠和墨綠等多種顏色,而女性玩家永遠對這種花花綠綠的玉石沒有抵抗力,再加上現在的商家...

  • 鄒市明嬌妻曬騎馬照!穿露背裙趴馬背上,酒量好與異性合影不避諱

    鄒市明嬌妻曬騎馬照!穿露背裙趴馬背上,酒量好與異性合影不避諱近日,拳王鄒市明嬌妻冉瑩穎更新了社交平臺,曬出了在海邊騎馬時所拍攝的照片,冉瑩穎身穿白色露背長裙,坐在純白色的馬上挺胸目視前方,期間還爬到馬背上撫摸白馬...

  • 兒童吃太多甜食會誘發近視

    2、多吃甜食會造成維生素B1缺乏食用過多的糖後,糖分在體內代謝時需要提供大量維生素B1,如果糖分攝取過多,體內的維生素B1就會相對不足,生素B1缺乏也會使視神經生長髮育受到影響,從而導致視力的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