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解讀《資治通鑑》:那個舉鼎的大力士秦國王不只是力氣大那麼簡單

由 談藝錄 發表于 人文2021-12-17
簡介”秦王在息壤接見甘茂,詢問原因,甘茂回答說:“宜陽是個大縣,其實應屬郡一級

才氣過人什麼意思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一般的說法是這樣的:

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其實就是煮飯的鍋,只不過個頭大一些。最早的鼎是黏土燒製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解讀《資治通鑑》:那個舉鼎的大力士秦國王不只是力氣大那麼簡單

(司母戊大方鼎)

現在儲存最好的大鼎是那個叫司母戊大鼎(也稱後母戊鼎),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司)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釐米、口寬79。2釐米,壁厚6釐米,連耳高133釐米,重達832。84公斤。

對啊,至少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概念,鼎是很重的器物。

現在有一個詞語叫“力能扛鼎”,這個詞出自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第七》:“籍(項羽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意謂雙手能舉起鼎一樣沉重的東西,形容力氣大,後來引申也用來比喻筆力雄健。

項羽能舉鼎,可見力氣足夠大,但歷史上第一個舉鼎的名人卻不是項羽,而是秦國的秦武王。《資治通鑑》載:

秦武王好以力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八月,王與孟說舉鼎,絕脈而薨。

解讀《資治通鑑》:那個舉鼎的大力士秦國王不只是力氣大那麼簡單

(舉鼎的秦武王)

秦武王這個人喜好習武較力,因此,他手下的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都先後做了大官。(公元前307年)八月,秦王與孟說舉大銅鼎時,用力過猛,血管破裂而死。這一點跟史記的記載差別不大,《史記》中這樣記載:“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八月,武王死。”不同的是一個說血管崩死掉了,一個說膝蓋折斷然後死掉了。究竟如何死的這不重要,但這位秦武王顯然是一個勇士的形象啊,我們想想,一個國王,跟大力士比力氣,這位秦武王真的是個性情中人,不管怎麼看都不像是個君王,而是一位莽夫。

但他真的是一位莽夫嗎?顯然不是。他在位期間,秦國繼續強盛,這是公認的,《資治通鑑》中也記載了他的一件具體事:

王使甘茂約魏以伐韓,而令向壽輔行。甘茂令向壽還,謂王曰:“魏聽臣矣,然願王勿伐!”王迎甘茂於息壤而問其故。對曰:“宜陽大縣,其實郡也。今王倍數險,行千里,攻之難。魯人有與曾參同姓名者殺人,人告其母,其母織自若也。及三人告之,其母投杼下機,逾牆而走。臣之賢不若曾參,王之信臣又不如其母,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魏文侯令樂羊將而攻中山,三年而拔之。反而論功,文侯示之謗書一篋。樂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君之力也!’今臣,羈旅之臣也,樗裡子、公孫挾韓而議之,王必聽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弗聽也,請與子盟!”乃盟於息壤。秋,甘茂、庶長封帥師伐宜陽。

解讀《資治通鑑》:那個舉鼎的大力士秦國王不只是力氣大那麼簡單

(秦武王納諫甘茂)

秦王派甘茂去約定魏國共同進攻韓國,又讓向壽作他的助手。甘茂命令向壽回國對秦王說:“魏國倒是聽從了我的安排,不過我希望大王您不要進攻韓國!”秦王在息壤接見甘茂,詢問原因,甘茂回答說:“宜陽是個大縣,其實應屬郡一級。現在大王您下令面對多重險隘,不遠千里,發兵進攻,是很困難的。

他怕秦武王聽不懂他的意思,他開始舉例子說:魯國有個與曾參同姓名的人殺了人,有人告訴曾參(孔子的弟子)的母親,他的母親仍舊織布,泰然自若。但等到先後來了三個人告訴她同樣的事情,曾參母親終於坐不住了,她也扔下機杼,跳牆逃走了。我的賢良不如曾參,大王您對我的信任又不如曾參的母親,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個人,所以我怕大王您將來也會有扔下機杼的舉動。

這是以聖人事蹟作比喻,接著,甘茂又舉例說:

當年魏文侯任命樂羊為大將進攻中山國,三年才攻下。回來論功行賞,魏文侯向樂羊出示別人的指控書,多達一筐。樂羊一再叩頭行禮說:‘這不是我的功勞,實在要歸功於您信任啊!’現在甘茂是個寄居秦國的外籍人,樗裡子、公孫(秦國名人)將來抓住韓國的事情來攻擊我,大王一定會聽信他們。那時攻宜陽前功盡棄,結果是大王您背棄了與魏王的約定,而我遭受韓國國相公仲侈的怨恨。”

秦武王說:“我不會聽他們的,可以和你起誓!”於是兩人在息壤這個地方立下誓言。當年秋季,甘茂和名叫封的庶長率領大軍前去攻打宜陽。

緊接著就發生了甘茂預料中的事。

解讀《資治通鑑》:那個舉鼎的大力士秦國王不只是力氣大那麼簡單

(甘茂取宜陽形勢圖)

甘茂攻宜陽,五月而不拔。樗裡子、公孫果爭之。秦王召甘茂,欲罷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 。”因大悉起兵以佐甘茂,斬首六萬,遂拔宜陽。

甘茂率軍進攻宜陽,這一打就是五個月,過了五個月還沒有攻克。樗裡子、公孫等人果然爭相指責甘茂。秦武王便派人去召甘茂,想罷兵回國。甘茂並不多說話,只說了一句:“息壤還在原來的地方。”秦武王恍然大悟,說:“有這回事。”於是徵發全部兵力去協助甘茂(這是一個信守諾言、決斷力強大的人),結果殺死韓軍六萬人,攻陷宜陽。

解讀《資治通鑑》:那個舉鼎的大力士秦國王不只是力氣大那麼簡單

(影視劇中的羋八子)

一場大勝仗,當然離不開國王的支援,甘茂的這次成就,跟秦武王的支援不可分隔,那位舉鼎的莽夫,有他的人格特點:堅定、誠信,說一是一。當然,更重要的的一個決定是他自己沒有兒子,而決定把王位傳給遠在他國為人質的兄弟嬴稷。秦國的政治走向,在這個決斷堅毅的人手裡走到了另外一個繼續發展的新起點,嬴稷的母親,就是後來縱橫捭闔中國政治舞臺的秦宣太后羋八子。

(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