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陳勝吳廣奮起反抗暴秦,沒死於秦軍,為何反而死在自己人手裡

由 張生全精彩歷史 發表于 人文2021-12-17
簡介起義軍在攻下陳縣後,面對地方三老說的“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的勸說,陳勝按捺不住心中的急切和喜悅,迫不及待地自立為王了

瞋目張膽什麼意思

公元209年,陳勝吳廣為反抗暴秦的殘酷統治,面對“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的局面,毅然舉起反秦大旗,掀起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第一次農民起義。

然而,這次起義如流星劃過天際般迅速墜落,陳勝、吳廣雖然是敗在秦軍手裡,但是,最後卻慘死在自己人手中。這是怎麼回事呢?

陳勝吳廣奮起反抗暴秦,沒死於秦軍,為何反而死在自己人手裡

(陳勝吳廣起義)

第一,陳勝過早自立為王,埋下諸多隱患。起義軍在攻下陳縣後,面對地方三老說的“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的勸說,陳勝按捺不住心中的急切和喜悅,迫不及待地自立為王了。

其實,陳勝的部下還是有頭腦清醒的人,比如魏國大將張耳和陳餘。它們就曾力勸陳勝緩稱王,“將軍瞋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願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

但陳勝稱王的決心堅如磐石。

正是因為陳勝過早稱王,暴露了他起義的私心。

陳勝有過一句名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對他起義終極目標的最好詮釋。說明他在走投無路情況下的奮起反抗,目的是追逐名利,求取富貴,封王拜侯。所以,陳勝無視張耳陳餘的勸告,急迫地滿足了自己對權利的渴求。

過早稱王的後果之一,就是失掉民心。

在當時的情況下,民心是起義隊伍的根基,失掉了民心,便師出無名,便丟掉了隊伍。

過早稱王的後果之二,就是造成隊伍內部的分崩離析。

陳勝吳廣奮起反抗暴秦,沒死於秦軍,為何反而死在自己人手裡

(陳勝雕像)

陳勝在陳縣稱王后,派遣武臣為將軍,張耳、陳餘為副將,進攻趙地。在武臣的努力下,趙地得以迅速平定。武臣打算親自將捷報呈報陳勝,張耳、陳餘阻止了武臣,勸說他自立為王。武臣抵擋不住誘惑,隨即在趙地稱王。陳勝聞訊後,極為憤怒,欲誅殺武臣全家。後經蔡賜好言相勸,方才罷手。

但由此引起了連鎖反應,韓廣稱燕王,田儋自立為齊王,周市立魏咎為魏王。

諸王並立,各懷鬼胎,相互掣肘,內耗不斷。隊伍不再聽從陳勝調遣,陳勝的威信也急劇下降,整支義軍各自為陣,一盤散沙,大大地削弱了起義隊伍的戰鬥力。

過早稱王的後果之三,就是貪圖享樂。

稱王后的陳勝,面對已經取得的一點小成就,沾沾自喜,盡情享受權力和王位帶來的虛榮。不再親臨戰事一線,不再與當初的貧苦農民並肩戰鬥,導致他和義軍官兵離心離德,戰事每況愈下。

第二,言而無信,誅殺功臣。

陳勝的另一句名言是“苟富貴,勿相忘”。但當初的田壟夥伴前來投靠他時,他的不屑一顧和傲慢冷酷就顯露了出來。他甚至誅殺了因一時不小心說錯話的長工同事。對同事如此,對老丈人同樣無禮。見面時“長揖不拜”,老丈人只好扔下一句話:“怙亂僭號,而傲長者,不能久矣!”憤而離去。

至於葛嬰,在不知陳勝已經自立為王的情況下,擁立了楚國貴族後裔襄彊為王。其目的不外乎穩定軍心,安撫百姓。且在得知陳勝稱王后,及時採取了補救措施,斬殺了襄彊。但陳勝仍不能容,取了葛嬰的性命。

葛嬰對陳勝忠心耿耿,稍有差錯便遭致殺身之禍,這種做法未免讓其他功臣寒心。

吳廣的死,陳勝也難脫干係。

陳勝吳廣奮起反抗暴秦,沒死於秦軍,為何反而死在自己人手裡

(大將章邯)

周文在西征路上高歌猛進,幾乎沒有遇到秦軍的抵抗,直抵函谷關,距離咸陽僅百十里地。胡亥慌了神,遣章邯率一干死囚,以不要命的打法,大敗周文於澠池,周文自殺身亡。訊息傳到滎陽,吳廣已率部圍困滎陽數月,久攻不下,軍心不穩。

吳广部將田臧、李歸擔心被章邯和城內守兵內外夾擊,勸說吳廣早作打算,但吳廣不為所動,決意攻下滎陽。

田臧、李歸等隨即假傳陳勝王命,“吳廣久留滎陽,暗藏禍心,蓄意謀反,我等受陳王命處立斬”。斬殺吳廣後,田臧修書一封,將情況報告陳勝。

陳勝的表現相當反常,不但沒有問罪于田臧,反而任命他為楚國的令尹,著其率部阻擊章邯。

吳廣在大澤鄉和陳勝共舉大事,為成功起義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和陳勝算是患難之交,又是陳勝敕封的“假王”。陳勝對吳廣的死如此冷漠,莫非早在他的預料之中?抑或就是他的授意?

第三,陳勝、吳廣缺乏戰略眼光和領導才能。

當初,張耳、陳餘苦勸陳勝暫緩稱王時,還有一個戰略目的,就是希望陳勝拉攏各國貴族後裔,聚攏人心,凝聚力量,協助他們反抗暴秦,恢復舊國。如此一來,何愁霸業不成,反秦不勝?

但農民出生的陳勝顯然缺乏如此長遠的戰略眼光,階級侷限性暴露無遺。

所以,陳勝最終為自己的無知買了單,被車伕莊賈所殺。

不過,陳勝、吳廣仍不失為英雄,他們敢於直面壓迫,奮起抗爭。雖最後禍起蕭牆,慘遭自己人殺害,但他們在大澤鄉的振臂一呼,註定載入歷史,光耀千秋。

(參考資料:《史記》)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