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李商隱的這首詩,兩字意義之差,兩種不同的解釋和意境,高下立判

由 雲上小詩文 發表于 人文2021-12-16
簡介夕陽西下,夜晚將至,正是在這行將消逝的白天的最後時刻,詩人看到了最美麗的景色,充斥在寰宇間的金色陽光,造就瞭如同混沌初開一般的奇麗畫面,也讓詩人感受到,相比於亙古不變的蒼茫宇宙,浩瀚無邊的天地乾坤,人類的漫長曆史,不過像一道閃電般短暫,千年

暗無天日什麼意思

樂遊原古稱樂遊苑,作為古時候距離長安城最近的風景名勝區,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莊嚴雄偉的青龍寺傲踞其上,秀麗宜人的曲苑池環繞周邊,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儼然是千年皇城的一座天然後花園。在漢朝宣帝將一位皇后葬於此地之後,引得無數文人墨客紛紛登臨,留下許多感慨萬千的傳世詩句。

李商隱的這首詩,兩字意義之差,兩種不同的解釋和意境,高下立判

時間到了昌盛的唐朝,隨著長安城的擴大,樂遊原已從城外圈入了城中,登上樂遊原這個長安城制高點,憑高而下,俯視全城,繁華雄偉的帝國之都盡收眼底,讓人胸懷驟然為之開闊,縈繞在心中的諸多雜念頓時消除,因此不管是城中的仕人,還是平民百姓,無論是春風得意者,或是困頓失意者,總愛到這裡來感受一番心靈的放空與超脫。

李商隱的這首詩,兩字意義之差,兩種不同的解釋和意境,高下立判

少年成名的李商隱,曾經躊躇滿志豪情滿懷,一心急欲建功立業,不料因為缺乏經驗,不知深淺,捲入了暗無天日的黨爭,經歷了一番起起伏伏,可最後還是一事無成,他的詩歌因此往往格調淒涼,具有撲朔迷離的朦朧之美。

李商隱晚年的《樂遊原》,是描寫樂遊原詩歌中最著名的一首,其以境界開闊,色彩明麗,感慨深沉而為人稱道,然而關於這首詩的感情色彩和意境,卻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古往今來引得許多學者為此爭論不休: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的這首詩,兩字意義之差,兩種不同的解釋和意境,高下立判

詩的前兩句語言質樸,平白如話,寫詩人傍晚時心情不好,想要出去散散心,就駕車登上樂遊原,以排遣心中的憂愁。後兩句則是流傳千古的名句,寫光芒萬丈的夕陽,照亮了天地萬物,放眼望去,滿眼都是明媚的金黃,可是為什麼夕陽的美好只有在接近消逝時才展現出來?

黃昏已近,夜幕即將拉下,當一切被黑暗籠罩,永珍具滅,所有美麗的景色都將不復存在。更悲哀的是,詩人明知如此,又能怎麼樣呢?就算再不情願,時間總在流逝,夕陽總要沉淪,夜晚總會來臨。

李商隱的這首詩,兩字意義之差,兩種不同的解釋和意境,高下立判

夕陽是那麼美好,又是那麼短暫,轉瞬即逝,留之不得,詩人不禁推而廣之,如同白駒過隙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繁盛一時的大唐又何嘗不是如此?走進暮年的李商隱由夕陽西下聯想到時間的倉促,世事的無常,感慨與悲涼之情油然而生,使人讚歎著壯觀美景的同時,頓覺消沉悽然,詩人的樂遊原之行,自然也未能達到散心的目的,反而心情變得更加抑鬱,徒增了一番悲嘆。

相較於上面的消極悲觀,另一種解釋的情感基調卻大不相同,這種解釋的依據就在於詩中“只是”這兩個字的意義的不同。有學者認為,在唐朝的語言習慣中,“只是”的意義並不是表示轉折的“但是”,而是“正是”。如果按照這個邏輯,詩人在最後一句中要表達的,就不再是感慨時光的短暫,悲嘆世事的無常,而是一種積極樂觀,曠達瀟灑的人生態度。

李商隱的這首詩,兩字意義之差,兩種不同的解釋和意境,高下立判

夕陽西下,夜晚將至,正是在這行將消逝的白天的最後時刻,詩人看到了最美麗的景色,充斥在寰宇間的金色陽光,造就瞭如同混沌初開一般的奇麗畫面,也讓詩人感受到,相比於亙古不變的蒼茫宇宙,浩瀚無邊的天地乾坤,人類的漫長曆史,不過像一道閃電般短暫,千年漢唐的演變,也不過是轉瞬之間而已,那麼個人的成敗得失,窮達榮辱,有算得了什麼呢?

這樣來看,樂遊原之行,不僅讓詩人飽覽了世間美景,更收穫了情感和思想境界的昇華,困擾他的“向晚意不適”不覺煙消雲散,代之以洞見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樂觀與曠達。正如蘇東坡在前赤壁賦所言:“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李商隱的這首詩,兩字意義之差,兩種不同的解釋和意境,高下立判

有人說,要理解一首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應該有對錯之分。至於這首詩究竟表達的是其中哪一種感情,是悲觀還是樂觀,恐怕也只有李商隱自己知道了,你覺得呢?

編輯:張聖平

搖搖晃晃,晃晃搖搖。品味雲端,墜入生活。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雲上小詩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