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李世民放走的390名死囚,有一個冤魂!

由 漢周讀書 發表于 人文2021-12-06
簡介07實際上,貞觀四年(630年),唐朝全國被判死刑的只有29人,而貞觀六年(632年)唐太宗縱囚的時候,死囚是多少人呢

白旄黃鉞什麼意思

李世民放走的390名死囚,有一個冤魂!

《步輦圖》

01

這一天,是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

時逢臘月,又該處決死囚了,也便是民間掌故或戲曲唱詞中的“秋後問斬”。

在我國曆史上,關於“秋冬行刑”之說,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古之治民者,勸賞而畏刑,恤民不倦。賞以春夏,刑以秋冬。”

大致意思是,古代那些治理百姓的君王,樂於賞賜而畏用刑罰,為百姓擔擾而不知疲倦,在春天夏天行賞,在秋季冬季行刑。

在《禮記月令》中,亦有刑殺與時令的論述:

“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行戮,即執行死刑,收割腦瓜子。

及至西漢中期,儒家公羊派大師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又獨闢蹊徑,創造出一套“天人感應”說:

“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罰、刑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

春慶夏賞,秋懲冬刑,此乃天意。

天意不可違。誰若逆天而行,恣意妄為瞎扯淡,必會招致災異,讓滾滾天雷劈個外焦裡嫩。

嘚啵嘚一通宣講,漢武大帝還真就信了,下旨將“秋冬行刑”升格為國之律令,嚴格貫徹落實。

李世民放走的390名死囚,有一個冤魂!

董仲舒畫像

轉眼來到唐朝,處決死囚時間則明確定在了十月、十一和十二月。而此規定一直為後世所採用,直至清末。

02

但說這日,唐太宗李世民再度親自錄囚。

錄囚,又稱慮囚制,創設於漢代,指皇帝、刺史或郡守,審錄在押刑囚,檢查下級機關的緝捕、審判行為是否合法,是否存在差錯,以便及時審決案件,杜絕淹獄(久拖不辦之案)和冤假錯案的發生。

這一次,在大理寺呈送的案卷中,共計有390名罪囚被處大辟之刑。

在隋唐之前,梟首、車裂、棄市、腰斬、磔誅(凌遲)等等苛酷之刑,皆屬大辟。

不就要個命嗎,至於玩這麼多花樣,搞這麼多名堂?

唐太宗對眾臣說,太殘忍了,統一改為斬首吧。

手起刀落頭掉地,痛快了斷,也算在通往人性化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不,一步不行,唐太宗還想再邁一步。

“這幾日,死囚的表現咋樣啊?”

逐卷翻閱勾批著,唐太宗隨口問從旁候立的的大理寺卿。

打一個勾,就等於沒一條命;

一路勾到底,近400顆腦瓜子可就沒了。

你說,表現能好到哪兒去?

“回聖上,死牢裡的情況,有點不太妙。”大理寺卿遲疑道。

“怎麼個不太妙?說說看。”

唐太宗擱了硃筆,抬了眼。

大理寺丞似早有準備,嘚嘚嘚說開了——

情知行將問斬,死囚們一個個哇哇哇,嗚嗚嗚,日夜哭號不歇。

獄卒聽得鬧心,呵斥:哭啥哭?能不能有點男人樣?腦袋掉了碗大個疤,多大點事!

一眾死囚眼淚吧嚓,爭著搶著道起了原委。

張三哽咽說,我不怕死,而是心有牽掛。家中寡母年事已高,孤苦伶仃沒人管呢;

李四抽噎說,自古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們老李家祖上三輩,一脈單傳。我腦袋掉了倒沒啥,香火可就斷了;

王五泣不成聲,我和老婆青梅竹馬,感情深著呢。我要死了,她也不會獨活。那可是兩條命啊。我只想回去勸勸她,找個好人嫁了吧……

聽著聽著,唐太宗不由蹙緊了眉頭。

思忖良久,突然眼前一亮,腦中閃過一個“金點子”。

李世民放走的390名死囚,有一個冤魂!

03

唐太宗想到的點子,便是縱囚,放死刑犯們回家安排後事,了卻心中遺憾。

次日上朝,唐太宗清清嗓子,和文武重臣說起了自己的奇思妙想。

眾臣聽罷,登時“哄”的一聲驚了心,懵了圈。

也難怪群臣惶恐,想想看,小400名死囚,哪個不是心狠手辣、十惡不赦的主兒?

但有值得寬宥之處,也不會判處死刑。

這要把他們放出去,無異於放虎歸山,遺害無窮啊。

皇上你這主意,說好聽點,叫純屬扯淡;

說難聽點,扯淡至極。

可唐太宗是誰?

九五之尊,金口玉牙,你敢說他扯淡?

於是乎,在有氣無力的“皇上聖明,宅心仁厚”聲中,縱囚之事,就這麼敲定了。

於是乎,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各位,朕要放你們回家,期限一年。該照顧寡母的好生盡孝,該傳宗接代的好好幹,該勸妻改嫁的好好勸。一年期滿,務必歸獄受刑,不得有誤!

於是乎,一眾死囚雙膝沉落,噗通通跪倒一大片:“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回家咯——”

04

長話短說。

冬去春來,轉瞬便是一年。

限期即滿,390名罪大惡極的死囚,居然全被感化成了誠實守信楷模,浩浩蕩蕩如期歸獄,無一腳底抹油,無一出奔跑路,並主動請求處死。

那場面,怎一個感人了得。

唐太宗見狀,龍顏大悅朕心甚喜,當場就赦了。

全赦。

貞觀縱囚,可謂驚世駭俗,秒上大唐熱搜榜首。

信義、仁恕、聖明等等美名,噼裡啪啦全落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頭上。

而這樁極具吸睛效應的縱囚事件,亦被記入了《新唐書·刑法志》和《資治通鑑》。

“太宗親錄繫囚。見應死者憫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至期來詣京師。至是九月,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率,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據載,彼時,還由唐太宗李世民作曲,宰相魏徵和銀青光祿大夫、弘文館學士虞世南作詞,專門搞了部歌舞劇《七德舞》,大江南北巡迴演出。詩人白居易亦創作一首同題詩《七德舞》,為唐太宗歌功頌德:

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

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遺骸散帛收,飢人賣子分金贖。

魏徵夢見子夜泣,張謹哀聞辰日哭。

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05

然而,及至北宋,倡導古文運動的老大歐陽修(公元1007年~1072年)卻提出了質疑。

為此,歐陽修寫過一篇《縱囚論》。

說,“信義行於君子,而刑戮施於小人”。

對君子,施予信義;

對小人,只能刑戮伺候。

而那些死囚皆罪行深重,是小人中的小人。他們能被唐太宗的恩德感化為誠信君子,可能嗎?

自古至今,人皆習慣於趨生避死。

哪怕有一絲機會,也要全力一試。

所以,歐陽修猜測,一準兒是唐太宗與死囚達成了默契:朕釋放你們,你們履約歸獄;只要不溜,朕全赦。

最終,上唱下和,共同演了一出真人秀。

一方賺了美名,一方得了自由,最終實現了雙方共贏的理想終局。

要知道,唐太宗是在血濺玄武門、殺儘自家親兄弟後登上皇位的,名聲亟需修復和公關。

李世民放走的390名死囚,有一個冤魂!

而這也便是《縱囚論》的主旨論點:

“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

清代大儒王夫之(公元1619年~1692年),則直戳要害:死囚能一個不少地歸獄,並非啥感化,而是根本上逃無可逃。

事實也是,貞觀之治,法令嚴密,鄉民之間,什伍連坐相保,宗族親戚比鄰而處,北不可走胡,南不可走粵,囚犯能往哪裡逃?

因而,王夫之斷言太宗縱囚,“必其詐也。”

說不定,在放人之初,李世民就遣派出一大批金吾衛暗中盯著呢。

膽敢開溜,逾期不歸,就地嘁哩喀喳,甭客氣。

嘖嘖,縱囚背後,殺機四伏,滿滿的都是厚黑深的帝王套路。

06

其實,在歷史上,除唐太宗外,還曾發生過不少“縱囚歸獄”的案例。

如光武帝時期的會稽郡督郵鍾離意,便兩次縱囚;

西晉曹攄、梁朝何胤與王志、北齊張華原、北周蕭撝等,也都幹過這等事。

而令人感慨唏噓的一樁,則發生於明萬曆年間。

彼時,廣東增城縣獄內,有一名喚亞孻(音nái)的獄卒。

是年,大年三十前夕,縣獄中有五十多名重囚,因不能與家人團聚而號哭不歇。

亞孻聞之,惻隱心生:我放爾等回家與親人團聚,但爾等務必保證正月初二歸獄!

轉眼間,初二到了,一眾囚犯感恩戴德,如約回牢,同樣一個不少。

亞孻清點完人數,禁不住哈哈大笑。

只可惜,亞孻少了一顆超級大心臟,竟樂極生悲,笑死了。

不過,因縱囚之舉,亞孻名聲大振,獲封“獄神”。

能封神,估計應該沒像唐太宗那般玩心機套路。

對了,在古裝劇裡,於牢房過道盡頭,正對大門坐著的那位身穿紅袍、面色發青,長著雷公嘴的雕塑老者,便是獄神亞孻爺。

李世民放走的390名死囚,有一個冤魂!

07

實際上,貞觀四年(630年),唐朝全國被判死刑的只有29人,而貞觀六年(632年)唐太宗縱囚的時候,死囚是多少人呢?

390人,是貞觀四年的十三四倍。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這中間的631年,唐太宗因為意氣用事,錯殺了張蘊古。

張蘊古剛好是個法官,殺他的理由是他判案時說犯人是神經病,應該輕判~

這一殺,底下的法官個個收緊判案准繩,能死刑儘量死刑。

反正判重了沒事,輕了可是要自己掉腦袋的。

李世民看到直線攀升的資料,很後悔。

但直接和法官說:以後判輕點,不但沒面子,而且沒人敢聽——誰知道皇上是不是耍猴?

放囚犯就是個不錯的方案:皇上都做給天下人看了,就是明確態度。

以後咱們就使勁放水吧,而且這390人裡,只有29個人是真壞人。

這操作多贏,輸的只有含冤而死的張蘊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