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為什麼現在的歌曲沒那麼像以前的歌曲更容易讓人接受呢?

由 張莎莎聊情感 發表于 人文2021-08-15
簡介有的人就是偏好復古風格,覺得老歌聽起來特別有韻味,聽著老歌彷彿能聽出一個時代的感覺,自然的想象出這個歌手在那個時代的某個場景裡發生著怎樣的故事,會聯想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那時候人們都是怎麼生活的,那個時代有著什麼樣的悲喜

為了誰伴奏

為什麼現在的歌曲沒那麼像以前的歌曲更容易讓人接受呢?

說起昔日經典歌曲,那真的是太多太多,董文華一曲《十五的月亮》,那老山前線,我們的官兵為了自衛反擊而堅守在貓兒洞的情景似乎歷歷在目;張也的一曲《春天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給我們的國家和人民所帶來的豐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成果;佟鐵鑫、祖海一曲《為了誰》,98年在抗洪搶險戰鬥中,我們的軍隊和武警官兵揮師三江,用血肉之軀與洪魔抗衡,那場景撼天地,泣鬼神!

為什麼現在的歌曲沒那麼像以前的歌曲更容易讓人接受呢?

再看今天我們耳邊常常聽到的歌曲,用強烈的電子合成音樂伴奏,演員多用假聲附和,那旋律,那唱腔,根本讓你聽不懂,更聽不明白他(她)們在表達什麼意思,想表達什麼意思,又能表達什麼意思?每每在電視上見到一些電視臺搞一些歌曲大獎賽一類的節目,連坐在臺下的評委們也聽不懂,有時只好讓選手清唱。

為什麼現在的歌曲沒那麼像以前的歌曲更容易讓人接受呢?

這就導致某個歌手火了就趕快趁熱打鐵,快快賺快錢而不管不顧歌的質量。以前很多港臺很火的歌有都是翻唱日本的,以前的歌好聽也有日本的一部分功勞。因為搓手可得,歌也火,也易造成那些有才能的有創造力的音樂人而不受重視,而導致人才的流失。而潛移默化影響當下的歌曲創作。當下也有很多翻唱日本,韓國的歌,但是人們都深知到有原版,你還再次翻唱,人們難免會有審美疲勞。

為什麼現在的歌曲沒那麼像以前的歌曲更容易讓人接受呢?

時下,我們不能說沒有好聽的歌曲,有,但能稱上經典的歌曲已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現在音樂人多如牛毛,詞、曲人更是比比皆是,開啟電腦裡的歌曲庫,能裝下幾車皮,可是能入耳者幾何?說到這裡,還是想重複一句,經典歌曲之所以經典,因為她來源於生活,也是歌唱生活的。

為什麼現在的歌曲沒那麼像以前的歌曲更容易讓人接受呢?

其次就是有很大一部分上了年紀的人都是喜歡老歌的,會有點接受不了這個時代的新東西,自然就覺得現在的音樂都是些什麼東西,沒有能聽得進去的。而這些人不止是欣賞過去的經典的優秀的歌曲,對過去的不那麼經典的歌曲的喜歡也會大於現在的好的那些音樂。

為什麼現在的歌曲沒那麼像以前的歌曲更容易讓人接受呢?

有的人就是偏好復古風格,覺得老歌聽起來特別有韻味,聽著老歌彷彿能聽出一個時代的感覺,自然的想象出這個歌手在那個時代的某個場景裡發生著怎樣的故事,會聯想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那時候人們都是怎麼生活的,那個時代有著什麼樣的悲喜。這種感覺是妙不可言的,彷彿自己進入到那個時代,跟那個時代的人產生著共鳴。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