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瓷裡看中國:一部地緣文化史》連載(卅三)

由 活在古代的老高 發表于 人文2021-07-04
簡介另外,唐代以州名窯當是泛指,正如邢窯不在邢臺而在內丘(內丘、臨城交界地帶),定窯不在定縣而在曲陽,將來如果在內丘發現了窯址,也不能否定祁村窯之為邢窯

崗頭澤底是什麼意思

摘要

瓷器窯系在中國歷史上,不分南北,基本都是依託地緣政治中心而產生:東漢末年的陽羨窯、山陰窯是這樣;唐初的越窯是這樣;北齊磁縣窯(鄴都附近)是這樣;唐代的河南府諸白瓷窯亦然。

第三編 全盛序曲

第二章、唐風:瓷、茶之約

第二節、北白南青

四、北白

“北白”是以邢窯為核心的,邢窯顧名思義“邢州窯”也。邢州就是現在的河北邢臺地區,也就是第一編第二章開篇講的那個春秋邢國之地。邢州之“邢”,就來自於這個古老的春秋國名。《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五》:

(邢州)《禹貢》冀州之域。亦古邢侯之國……隋開皇三年,以襄國縣屬洺州,九年改為龍岡縣,十六年割龍岡等三縣置邢州,以邢國為名也。大業三年,改為襄國郡。武德元年,改為邢州,置總管。

邢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一個疑問。因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只有一大批唐代墓葬出土的高水平白瓷,與文獻中的邢窯白瓷相似,而未在唐代邢州地區發現相應的窯址。

《瓷裡看中國:一部地緣文化史》連載(卅三)

浙江博物館藏唐代邢窯白瓷碗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邢窯存在,它在哪裡?唐李肇《國史補》裡說:

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但始終沒有內丘縣(唐屬邢州)的唐代窯址考古發現來證明。直到1980年邢窯窯址的被發現,這兩個問題才得以初步解決。1980年以來,在河北臨城、內丘交界的磁窯溝和臨城縣境內的程村、解村、澄底、崗頭等地則發現窯址多處。在崗頭窯址群中還發現唐代的遺物。崗頭以北的祁村和雙井村一帶又發現了中唐和初唐時期的窯址,尤以祁村窯燒製的白瓷具有典型邢窯白瓷的特徵。在臨城、內丘交界的磁窯溝和臨城縣境內的程村、解村、澄底、崗頭等地則發現窯址多處。在崗頭窯址群中還發現唐代的遺物。這樣看來,似乎邢窯窯址並不在內丘,而是在與內丘交界的臨城縣。

臨城縣現屬邢臺市,但在唐代它屬於毗鄰邢州的趙州,嚴格來說發現於臨城的唐代瓷窯就應該叫趙州窯,但趙州窯史上未有。對於這個邏輯上的矛盾,相關的研究報告是這樣說的:

內丘在唐武德四年屬趙州,次年改隸邢州,臨城在唐則一直屬趙州管轄。內丘與臨城的交界處的地理區劃,時分時合,窯址正處於這一地帶。從內丘、臨城交界的瓷窯溝往北,中經解村、南程村、低河北岸、橙底、崗頭直到祁村、雙井村,長達十二公里,發現了古窯遺址十二處,其中崗頭、祁村、雙井為唐代瓷窯區。鑑於此種地理情況,這應當是唐代邢窯窯址所在地無疑。另外,唐代以州名窯當是泛指,正如邢窯不在邢臺而在內丘(內丘、臨城交界地帶),定窯不在定縣而在曲陽,將來如果在內丘發現了窯址,也不能否定祁村窯之為邢窯。

我們認為這種說法的邏輯還算是基本通順的。

《瓷裡看中國:一部地緣文化史》連載(卅三)

唐代邢窯窯址分佈圖

上面的報告裡,還留下了一句活話:“

將來如果在內丘發現了窯址

”。此語果然很快就成了真:1984年開始,內丘縣的邢窯窯址陸續被髮掘。在該縣五個鄉120平方公里的方圓內,共發現了28座瓷窯遺址,並被確認為是唐邢窯的所在地。從1981年和1984年的兩次邢窯窯址考古,我們已經知道,邢窯與越窯一樣是一個窯系。內丘窯無疑是邢窯系的核心窯口,而臨城窯則是該窯系的組成部分,就像越窯系窯口不見得在越州本境一樣。內丘窯址出土的古瓷實物,其分期可以證明,內丘瓷窯上迄北朝、中經隋代、下至唐代,是一個完整的北方瓷業發展標本系統。

《瓷裡看中國:一部地緣文化史》連載(卅三)

浙江博物館藏唐代定窯(曲陽窯)白瓷花口盤

從其所分的五期可以看出:

1、屬於北朝(北齊)的第一期裡,以青瓷為主、白瓷較少,所出青瓷胎質粗厚、釉面黑點和氣孔多。

2、屬於隋代的第二期裡,白瓷增多。

3、屬於初唐至晚唐的第三到五期裡,已經完全是白瓷為主兼有黑、黃釉瓷,青瓷已經不見。

從這裡可以看出,我們在本編第一章裡關於北方白瓷起源於青瓷,實質是由青瓷水平和工藝的落後而發展出來的論述就有了證明。隨著白瓷工藝的成熟,至唐代,邢窯就完全摒棄了青瓷生產,而成了高水平白瓷窯系。

唐代北方的白瓷生產主要集中在今河北、河南兩省,河北因為有邢窯肯定是重中之重。除邢窯以外,河北另一個重要的白瓷產區就是早期定窯,也就是曲陽窯。定窯是未來的邢窯接班人,北宋時成為北方白瓷的核心和代表,並輻射出了一個規模遠超邢窯的大“定窯系”。唐代的這個曲陽窯就是未來這個大定窯系的源頭,當然此時它還只是邢窯的一個“小兄弟”,無論生產規模、生產水平和名氣都無法與邢窯相提並論。

《瓷裡看中國:一部地緣文化史》連載(卅三)

唐代河南府諸白瓷窯

今河南省內發現的唐代白瓷窯址,主要有鞏縣窯、密縣窯、登封窯等,當然按照唐代的規矩它們應該統稱“河南窯”,因為它們都屬於“河南府”。《元和郡縣圖志·卷第五》:

(洛州)顯慶二年,置東都,則天改為神都,神龍元年復為東都。開元元年改洛州為河南府。天寶元年,改東都為東京,至德元年復為東都。

這個河南府就是洛陽地區,也就是大部分時間裡唐帝國的東都所在地。實際從武則天時代開始,政治中心就已經從長安向洛陽轉移。李唐復國後雖然朝廷回到了國都長安,但從唐玄宗開始,皇帝就總是喜歡往東都跑。特別是隨著關中自然環境以及地緣政治環境的惡化,中唐以後的唐天子曾上演過多次帶著朝廷“就食”東都的戲碼。因此,河南府一直就是唐朝的一個政治核心區。而鞏縣、密縣、登封三地在唐朝都屬於“畿縣”,畿縣縣令正六品上,這幾個縣的政治地位遠高於一般之縣。由此可見,瓷器窯系在中國歷史上,不分南北,基本都是依託地緣政治中心而產生:東漢末年的陽羨窯、山陰窯是這樣;唐初的越窯是這樣;北齊磁縣窯(鄴都附近)是這樣;唐代的河南府諸白瓷窯亦然。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