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關於規律、運動、意識、思維的一點思考

由 opccTT 發表于 人文2021-06-27
簡介後兩個好理解,相對於生物進化展現的規律,人類社會規律交替顯得更快速,我想表達的重點在於基本物質的規律也是運動的、變化的,只不過它太基本,以至於人類可能感覺不到,除非有這樣的意識後去研究觀察,才可能發現它

意識可以改變規律嗎

最近一些想法比較碎片化,集中寫一篇。

關於規律

因為我們是這規律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很難拋開自己在規律中起的作用。我們要找到更高階的審視來找出規律。我們是規律的表現者,而不是使用者。我們使用簡單的規律就是一種不簡單的規律的表現。

雖然馬哲裡說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探索發現自然規律,然後透過這些規律的運用適當地改造世界來達到人類發展需要。但規律不是隻存在於自然,或者說不應把人從自然中提高,動物比我們更好地運用規律,只不過我們定義了這些規律,我們的發展過程也存在規律,就需要用更高層次的視角看待它。並且隨著複雜度不斷提升,意識級別不斷躍遷,會有更高層的規律,這也體現了我們的侷限性。

關於規律、運動、意識、思維的一點思考

關於運動

物質的基本屬性是會變的,在歷史的長河裡,粒子構成的不同物質,在宇宙中的比例是變化的,雖然時空無限,但有限區域性內,較大的區域性,還是有比例的,物質種類的變化已是個漫長的歷程:天體的形成和發展,元素的變化。

不過這也還算短暫的,我們業已發現和未能發現的粒子的屬性,較物質更為基本和看似不變,在更寬的時刻跨度下,它們也應是變化的。用演繹推理也可看出,如果馬原中世界是運動的,那麼我們從真實世界發現的規律也應是可變的,只不過在無限的時空裡,我們能感受到的世界是相對靜止的。

關於規律、運動、意識、思維的一點思考

假裝很高階的樣子。黃線代表基本物質的規律,藍線代表生物的規律,紅線代表人類社會規律。後兩個好理解,相對於生物進化展現的規律,人類社會規律交替顯得更快速,我想表達的重點在於基本物質的規律也是運動的、變化的,只不過它太基本,以至於人類可能感覺不到,除非有這樣的意識後去研究觀察,才可能發現它。

關於規律、運動、意識、思維的一點思考

關於意識

以目前意識等級提升的速度,複雜度也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提升著,像指數函式,時間的量度從億年到千年,意識層級躍遷的下一個量度差不多該是百年,當然沒有依據做這樣的猜想是意義不大的。越往後發展,我們的時間量度越小,但又不會停(也許會),時空會至少有一方將變形(以我們現在的角度看)。

我們,不是我們,是超越了我們這個層級的意識會更為接近真實,這是意識回頭到零級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創造得更復雜的真實。對於延伸到這兩方面的範圍邊界,其實說得是一回事,而中間部分的目的,是要,不是主觀要,是如時空一樣向無限拓展意識維度。

但又回到無限問題上,我們能感知的無限是持續的動作,因為和時空的特性相關,可我們卻無法真正體會無限。意識維度就是這種體驗的途徑,然而作為過程一部分的人類是無福消受了。

本來想畫個空間-時間-意識三維圖,但是想不出該怎麼表示三者關係,時間-意識面應該是隨時間提升,但應該是個面而不是線,即意識級別不是全部提升,而是極小部分;空間-意識面應該是由大面積到集中,但有較大面積和散點的並存,即物質、生物、高階生物的區別;時間-空間

則是隨時間擴大空間,反之如是。

關於規律、運動、意識、思維的一點思考

關於思維

每當有新想法時,前提條件一般都是感性增強,然後思考,對於前因感性,它是起助燃作用,還是理性是從它中來的。產生靈感是感性過程到理性過程的轉化過程,感性過程負責提供感覺、感受,並使之內化。人自行內化是動力不足的甚至不會起反應的吧,諸多例子可以證明。但這反駁了考試時臨場發揮,比如作文,只能以幾行字的內容產生內化,就需要很多自覺的感性提升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理性過程。

透過搜尋客觀世界事物,或腦中儲存的表象,並透過思維把找到的底料組合起來,目的是表達感受,是反饋階段,本來想到更多,結果忘了,說明靈感具有突發易忘的性質,也是因為這種內部產生不強烈,如果沒有透過低階神經反饋到現實世界,可能就消散了,但下次相似的情境下再次想到時,會記得以前想過,但在這之前,消散的靈感可能不會起到什麼作用。

以上粗略地闡述後,從以上觀點的角度看,我們人類活著的意義好像被解釋了,生命體的意義好像也不過如此——接受和反饋。

關於規律、運動、意識、思維的一點思考

從碎片思考中也能看出一個思考演變的過程,近半年我愛問別人的一個問題是“你腦中的世界是什麼樣的”。看似碎片的思考,都是為了填充腦中思想框架的,即血肉,而框架就是一次一次質變得來的暫時可以囊括已有思想的骨架。

今天就到這。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