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金瓶梅》中的舊制度與新思想

由 綜合開發研究院 發表于 人文2023-02-06
簡介奴隸也有三六九等,武大郎是最不要臉的一等,明知道潘金蓮是張大戶的行貨,白撿一個美人就必須戴綠帽子,他還是不怕羞的,這恰是奴隸道德所提倡的

視如敝屣意思是什麼

《金瓶梅》中的舊制度與新思想

張竹坡說《金瓶梅》是一部《史記》,鄭振鐸說《金瓶梅》表現了真實中國社會的形形色色。4月19日下午,第159期銀湖沙龍主講嘉賓曾慶林先生歷時近3個小時,從另一種視角分享了《金瓶梅》所揭露的“死而不僵的舊制度”與“胎死腹中的新思想”。

1、西門慶是被冤枉得最厲害的

《金瓶梅》最為人熟知的帽子是色情,然而七十多萬字的鉅著,色情文字也就兩萬字左右,其諷喻的是

社會的病態和墮落。

《金瓶梅》中的舊制度與新思想

《金瓶梅》中有關於西門慶兩個細節:一個是武大郎死後,西門慶在潘金蓮家與之同居,如膠似漆。媒婆薛嫂給西門慶介紹了一個剛剛守寡的年輕富婆孟玉樓。孟玉樓的財產讓西門慶兩眼放光,立刻把她娶回家,以至於幾十天都不來看潘金蓮。要不是小潘主動出擊,武大郎就白死了。一個是西門慶給太師蔡京送禮,他並沒有要求得到官職。他只想買通財路。但蔡京收了厚禮,覺得不送他一官半職就不厚道。於是乎,沒想過要當官的西門慶意外地當了官。

這兩個細節表明,在西門慶的價值體系當中,至高無上的是金錢,女人和官職都只是商品,這就是資產階級的價值觀。作為資本家的西門慶必須建構以謀求商業利益為目的的儘可能大的人際網路,以整合生產要素。然而,在封建社會強大的奴隸道德絞殺中,社會極度缺乏資產階級契約交易的信仰,西門慶失敗是必然的。《金瓶梅》把西門慶的失敗歸因於私德的敗壞,慾望的泛濫,對西門慶個人來講,或許有其片面的正確性,但對西門慶這個階級來講,是完全錯誤的,不公正的。

反觀歐洲、日本,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和山本七平《日本資本主義精神》講述了歐洲和日本為西門慶階級所做的信仰發明。日本德川時代的思想家鈴木正三說“任何職業皆為佛行,人人各守其業即可成佛,而佛行之外並無成佛之道,必信其所事之業皆於世界有所益”,“買賣之業,乃天道所授,國家當如此致力於國中之自由”,這不但為財富集團正了名,也塑造了日本獨步天下的職業倫理。

反過來看《金瓶梅》,在西門慶死的時候,書中寫道“為人多積善,不可多積財。積善成好人,積財惹禍胎。”社會有這樣的民意,封建社會暴力集團當然可以堂而皇之地掠奪財富集團。

2、武大郎是奴隸道德的典範

《金瓶梅》中的舊制度與新思想

武大郎有一個前妻,已經死了,留下一個女兒迎兒。武大郎帶著女兒,寄居在張大戶家。他老實,但不傻。他在張大戶家和一班下人打成一片,大家都喜歡他。張大戶要處理潘金蓮的時候,下人向張大戶推薦武大郎。武大郎不僅白撿一個潘金蓮,還額外得了許多好處。代價也是有的,那就是預設張大戶的所有權,他事實上只是一個託管者。

潘金蓮接受西門慶的追求是侵犯了武大郎的夫權,是犯罪。那武大郎默認出讓夫權又算什麼?如果夫權對他而言是真正神聖的,那任何人都無權侵犯。書中寫道,武大郎撞見張大戶和潘金蓮苟且心想潘金蓮“原是他的行貨,不敢聲言”。那就更妙了,他自己都承認潘金蓮不是他的。張大戶很快就死了,武大郎趁機竊取夫權,但他根本沒有想過要怎麼做潘金蓮的主子,偏偏就要拿著綠帽子當“產權證”,心安理得、理直氣壯。對武大郎的德性,潘金蓮說得透徹:“每日牽著不走,打著倒退,只是一味酒,著緊處,卻是錐鈀也不動”。

奴隸也有三六九等,武大郎是最不要臉的一等,明知道潘金蓮是張大戶的行貨,白撿一個美人就必須戴綠帽子,他還是不怕羞的,這恰是奴隸道德所提倡的。古希臘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刻了三句箴言,其中一句“認識你自己”。武大郎一點點自知之明都沒有,這也成為其之後悲劇的根源。

3、“網紅”潘金蓮的自由和道德

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說“在黑格爾那裡,惡是歷史發展的動力藉以表現出來的形式。這裡有雙重的意思,一方面,每一種新的進步都必然表現出對某一神聖事物的褻瀆,表現為對陳舊的、日漸衰亡的、但為習慣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從階級對立產生以來,正是人的惡劣的情慾——貪慾和權勢欲成了歷史發展的槓桿,關於這方面,例如封建制度和資產階級的歷史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持續不斷的證明。”

《金瓶梅》中的舊制度與新思想

潘金蓮被張大戶送給武大郎,就是被判了無期徒刑,她雖然極為不滿,但並沒有試圖消滅武大郎這個牢頭獄霸。邪惡的舊制度深植在每個人心中,包括她潘金蓮的內心。她在紫石街當網紅,向粉絲唱出“一塊好羊肉,如何落在狗口裡”,確實有求救之意。那一班浮浪子弟有色心但無“作惡”的色膽。後來,武松像是從天而降的英雄,來到潘金蓮面前認親。潘金蓮勇敢地以身相許,但武松眼裡只有哥哥沒有嫂嫂,拒絕了她。只有西門慶出現,潘金蓮為了所謂的淫慾,褻瀆夫權的神聖性,用力量充沛的新惡打死了衰朽殘破的舊惡。

潘金蓮爭取自己命運的自由選擇權,聽起來很不錯,其實很悲催。避重就輕、趨樂避苦是人的本性。把命運交給強者主宰多麼愜意,多麼舒坦。自由是要代價的。自由地選擇是苦差事。不要說當慣奴隸的人了,就是自由的公民也厭惡選擇。

曾慶林強調:不是為潘金蓮翻案,更不是要袒護她的私德和生活方式,要潑掉的是奴隸道德的髒水,要歌頌的是不惜冒險犯難盜取自由火種的被視作危險分子的所謂“惡”——古希臘修昔底德說,幸福的秘密是自由,自由的秘密是勇敢。

4、道德是自律,不是他律

《金瓶梅》中的舊制度與新思想

英國的小說家、寫出《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的勞倫斯說,一個社會由小集團組成的,利他主義方易見諸實現。原子化的封建帝國,臣民所形成的流沙社會只能成為恐怖秩序的黑洞。他們雖然不吃人血饅頭了,卻照樣對公共生活漠不關心。因為他本來就沒有公共生活。一個沒有公共生活的人就會嚴重缺乏社會性,不要說以天下為己任了,就是以社群為己任都辦不到。

拉塞爾柯克的《美國秩序的根基》第一章的題目是“秩序,人類的第一需要”,沒有秩序,無人可以倖存。當秩序出現真空,人們的第一需要是秩序,而非正義和自由。再壞的秩序也比沒有秩序好,但這絕不是暴政合理的託辭。凡是有悖於人性的秩序都會被淘汰。但前提是,這個共同體有自我更新的勇氣和能力。

在《金瓶梅》的世界裡,那些名義上的秩序被全社會暗中拋棄。法律被封建帝國的官員玩弄於股掌,執法權成為牟利的商品。以聖人為榜樣的道德觀念作為科舉考試科目看似神聖,但在實際生活中被視如敝屣。神聖性蕩然無存。皇帝至高無上,並非因為人們真心崇拜,而是因為被迫服從。封建社會的奴隸道德體系必須讓絕對服從成為奴隸的本能。奴隸不能有任何自我意識,奴隸的一切都必須無條件地獻給主子。

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學的基礎》中提出三大道德律令,第一條律令,只依據那些你可以同時願意它成為普遍法則的準則行動,不能以實際的狹隘的功利來判斷,也不能以“愛人”“敬神”等動機來判斷;第二條律令,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第三條律令意志自律,人就不應當被動地服從道德,即“我必須這樣做”,而應轉變成主動承擔道德義務,即“我決心這樣做”。人不應該是情慾和物慾的奴隸,不應該是神的工具,不應該是神意、天命、良心的奴隸。

5、人不應該成為工具,人即是目的

《金瓶梅》中的舊制度與新思想

在討論互動環節,專程從北京趕來78歲周鼎峰先生高度評價曾慶林演講,批評了當今知識分子精緻利己主義,以及“假話全不說、真話不說全”所謂高尚,認為“一個民族沒有仰望天空的人,一定是災難性的”。賈洪權認為秩序不能只消費不構建,流沙社會、秩序黑洞是《金瓶梅》悲劇的源頭,強調人是目的而並非手段才能破除奴隸道德體系,臺灣慈濟總部就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標語,“道德是高懸自己頭頂的明燈,而並非是抽向他人的鞭子”。張天福說對比《玩偶之家》、《安娜。卡列尼娜》等名著,潘金蓮命運悲劇中充滿爭取爭奪自由過程中自我的侷限性以及那個時代的約束,人不應該成為工具,人本身就是目的,這是康德一直保持的信仰,是我們每個人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存在的信仰。主持人劉國宏感慨道,如果我們不多學點哲學、不多讀點文學,不廣泛地涉獵些東西,我們也就讀不懂小說。

《金瓶梅》中的舊制度與新思想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