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南社詩雄甯調元研究:論甯調元對杜詩的傳承與發揚(三)

由 江祁說史 發表于 人文2023-02-05
簡介受杜詩的影響,甯調元也喜歡寫長詩題,如《經詒書塾留別王氏柏樵、紆青、蕭韓、小衡諸兄並序》《丙午冬日出亡,作於洞庭舟次》《江城子端陽日,牧稀、藎生、約真、鈍子攜酒餚聚飲於此,賦此志影》《某君承見贈二詩,時將有遠行也,因即次其韻以送之》《質仁贈

秉諸天性是什麼意思

摘 要:甯調元一生對杜詩極為喜愛和推崇,在其詩歌創作中,以仿杜風、集杜詩、用杜韻和化杜句等獨特方式傳承杜詩,並繼承和發揚了杜詩憂國憂民的創作思想、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沉鬱頓挫的創作風格和豐富多樣的藝術手法,從而使其詩歌具有鮮明的思想和藝術特色,成為我國近代詩歌中的珍品。

南社詩雄甯調元研究:論甯調元對杜詩的傳承與發揚(三)

甯調元(1883-1913)

三、甯調元對杜詩的發揚

甯調元學習杜詩並非為了玩弄文字遊戲或作文字逍遣,而是要透過師杜,吸取其創作經驗和藝術風格,以為自己在詩壇“大建革命軍之旗”服務。因此,在其詩歌創作中,除了利用集杜詩、用杜韻和化用杜詩句等方式運用杜詩之外,甯調元還注重繼承和發揚杜詩的優良傳統,從而形成了寧詩在思想和藝術上鮮明特色。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繼承和發揚杜詩憂國憂民的創作思想。

杜甫的詩歌廣泛而深刻地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敗和統治者窮兵黷武、連年征戰而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抒發了他同情勞苦人民,關心國家命運、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受杜詩的影響,甯調元從小就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立志“為民請命”。在其創辦的革命刊物《洞庭波》和《漢幟》上,甯調元發表先後《仇滿橫議》《三合會討滿清檄文》等一系列著名的反清革命檄文,歷數清政府統治的暴政,闡述反清革命的理由,提出反清革命的主張,並駁斥改良派反對反清革命的謬論,號召全國民眾拿起武器,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在海內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感懷四首》則集中表達了其強烈的救國救民的志向。其第二、三首曰:

國步艱難更百憂,年年夜起舞吳鉤。東山絲竹娛功狗,南國衣冠笑沐猴。幾個下民渾易虐,九重天子竟無愁。料知王氣舂陵盡,到處狐鳴火一篝。

十年前是一重囚,也逐歐風唱自由。復九世仇盟玉帛,提三尺劍奠金甌。丈夫有志當如是,豎子誠難足與謀。願播熱潮高萬丈,雨飛不住注神州。

前一首中,詩人面對國步艱難,下民易虐,而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和官僚貴族卻依然絲竹買春,悠然無事的現實,感到憂心忡忡,恨不能親操干戈,冒身鋒刃去救國救民。他堅信遍地烽火,即將燎原,賣國求榮、欺壓人民的清政府必將被推翻。

後一首中,詩人指出,十年以來在清朝的黑暗統治下,自己雖然過著囚犯般的生活,但並沒有屈服和氣餒,而是同其他革命者一樣,緊隨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潮流,高唱自由和民主,組成革命團體,要用武裝推翻清朝封建專制統治,解救苦難的神州大眾。

由此可見,憂國憂民、救國救民是甯調元詩歌創作中貫穿始終的一條紅線,從而使寧詩具有鮮明的人民性特點。

南社詩雄甯調元研究:論甯調元對杜詩的傳承與發揚(三)

甯調元手跡

第二,繼承和發揚杜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

杜詩以如實反映社會現實,反映民生疾苦而著稱。在杜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影響下,生活在動亂頻仍、災難深重的清末的甯調元在少年時代就寫出了揭露社會現實的詩作《官吏行》。投身反清革命事業之後,他更是將繼承和發揚杜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與揭露和抨擊清末社會現實緊密結合,大力宣傳反清革命思想。在七絕二首《過金陵》中,他寫道:

盜憎主人翻駐兵,鯨鯢梟獍滿皇城。 飄零一種王孫草,獨向西風訴不平。

戰血殷紅秋後磷,雨花臺畔莫愁濱。 兩三千載興亡夢,淮水乾枯總有因。

詩中,甯調元揭露了曾為“六朝古都”的南京如今被滿清統治者蹂躪的現實,感慨王朝的興衰敗亡的變遷就在轉瞬之間,同時表明反清革命已經開始,清朝的滅亡,金陵的重生已為期不遠。

1910年3月,甯調元赴北京任《帝國日報》總編,期間為《議場譚屑》《我之言》《是是非非》等欄目撰寫了大量議論時事政治的雜文。甯調元的這些雜文,長短靈活,緊貼現實,筆鋒犀利,幽默辛辣,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猶如匕首和投槍,具有極強的戰鬥性、現實性和鼓動性,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因而“言論一時風靡”。

第三,繼承和發揚杜詩沉鬱頓挫的創作風格。

杜甫一生際遇坎坷、壯志難酬、生活艱辛,他的詩歌創作始終直面社會現實,關注國運民生,表現出博大深厚的憂國憂民思想,從而形成了他自稱“沉鬱頓挫”的創作風格。所謂“沉鬱”是指情感意蘊博大沉雄、深厚凝重;所謂“頓挫”則是指表達方式波瀾起伏、低迴反覆。與杜甫一樣,甯調元童年因父親早逝而經歷大起大落,投身革命後,歷經磨難,又兩度身陷牢獄。由於相似的經歷和相同的追求,加之受“沉鬱頓挫”的杜詩浸潤,甯調元的詩歌創作也繼承和發揚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1907年1月,在長沙獄中的甯調元得知楊卓林被捕的訊息,悲憤而作七律《獄中聞楊卓林被捕感賦》二首,其中第二首曰:

陰風瑟瑟逼人來,不合蒼天降此材。故鬼漫疑新鬼大,前漚還續後漚來。八千子弟都星散,十萬旌旗剩劫灰。失水蛟龍同一嘆,驅胡何日重徘徊!

該詩沉雄凝重、蒼涼感慨,既為楊卓林與自己一樣被捕而痛為悲嘆,又為有朝一日與楊卓林再次並肩奮鬥在反清革命的戰場而熱切期待。

1913年7月,在武昌獄中的甯調元回顧自己革命的歷程,感慨萬千,吟成《武昌獄中書感》四首,最後一首曰:

拒狼進虎亦何忙,奔走十年此下場!豈獨桑田能變海,似憐蓬鬢已添霜。死如嫉惡當為厲,生不逢時甘作殤。偶倚明窗一凝睇,水光山色劇淒涼。

全詩雄健蒼涼、低迴起伏、沉鬱頓挫,深切感嘆革命志士浴血奮戰十數年,終於趕走了腐朽的清王朝這條“狼”,卻又迎進了袁世凱這隻“虎”,表達了對竊取勝利果實、扼殺民主共和的北洋軍閥的憤慨,抒發了即使犧牲,也要化作嫉惡如仇的厲鬼,繼續與破壞民主共和的蟊賊作鬥爭的革命豪情,又借倚窗深情“凝睇”水光山色更加淒涼的祖國河山而自己卻不能再為之奔走呼號,表達了對祖國、人民的無限眷戀和對自己壯志未酬的無盡慨嘆。寧詩這種“沉鬱頓挫”的風格,增強了其詩的感染力,令人沉醉感動,回味無窮。

還需要指出的是,杜甫人生坎坷困頓、窮困潦倒,因而常常涉筆秋的題材,借萬物凋零的秋季來營造一種“悲秋”的環境,進而感嘆人生之無常,感慨國事之艱難,充滿蒼涼沉鬱、悲壯激越,從而使其詩的“沉鬱頓挫”風格更為豐滿和獨特。其《秋興》《登高》就是這類題材中的名篇。受“悲秋”杜詩的影響,甯調元“以孟秋生,秉四方之金氣,性最傲,志最剛,顏有秋色,心有秋氣,言有秋聲。一詩一詞,必有秋意”而自稱“秋士,亦號愁人”,因而也常常借“悲秋”來抒寫憂國憂民、懷友思親,充滿悲涼激壯、悽愴纏綿的情感的詩歌,其詩題中有“秋”字的就有《秋懷》《秋夜》《秋感》《中秋》《秋懷四首》《秋夜次韻》《秋聲》《秋懷用韻十首》《秋夜》《秋砧歌》《秋涼》《秋日閒詠》《秋日有感》《秋夜懷人詩三十什》《秋興十章》《秋盡》《秋興十什》《秋興四疊》等29題109首,足見其對“秋”之意境的鐘情和對“秋”之感情的深刻。由此可見,“悲秋”的題材也是形成杜詩和寧詩“沉鬱頓挫”風格的重要來源和因素。

南社詩雄甯調元研究:論甯調元對杜詩的傳承與發揚(三)

甯調元手跡

第四,繼承和發揚杜詩豐富多樣的表現手法。

在師杜過程中,甯調元還注意繼承和發揚杜詩豐富多樣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增強了其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除了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如在其愛情詩中師法杜詩“對面寫起”的表現手法之外,他還繼承、弘揚了杜詩以下幾種表現手法:

1。聯章組詩的表現方法。為了多角度、多層次地反映社會現實,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緒,杜詩常用聯章組詩的方法,以克服單章詩歌尤其是律、絕詩因體制短小,難以鋪敘史實和表達複雜情感之不足。其《羌村三首》《詠懷古蹟五首》《秋興八首》《秦州雜詩二十首》等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作品。甯調元才華橫溢,詩意綿綿,感情細膩,因而在詩歌創作上也常常運用杜詩聯章組詩方法,一題數首,甚至數十首,使自己情感的表達一洩千里,痛快淋漓。如《前出塞歌九首,用草堂韻》《秋興十什》《吊秋競雄女俠十首》《哭禹之謨烈士二十首》《哭楊卓林武士二十首》《秋夜懷人三十什》《願詩四十什》《至日詩七十什》等,都是如此。據粗略統計,單篇寧詩僅133首,佔其詩篇總數的43%;而聯章組詩則佔57%,從而使詩人綿綿複雜的激情表現得更為曲折豐滿,淋漓盡致,真切動人。可以說,聯章組詩是寧詩顯著的藝術特色之一。

2。詩題的表現手法。杜甫善制長詩題,以增強詩題的敘事性。其《天寶初,南曹小司寇舅於我太夫人堂下壘土為山,一匱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諸焚香瓷甌,甌甚安矣。旁植慈竹,蓋茲數峰,嶔岑嬋娟,宛有塵外致。乃不知興之所至,而作是詩》,正文僅40字,而其題則長達68字,詳細交代了其作此詩之由來。類似的還有《湖城東遇孟雲卿,復歸劉顥宅宿,宴飲散,因為醉歌》《陪王侍御同登東山最高頂,宴姚通泉,晚攜酒泛江》《七月三日亭午已後較熱退,晚加小涼,穩睡有詩,因論壯年樂事,戲呈元二十一曹長》等。受杜詩的影響,甯調元也喜歡寫長詩題,如《經詒書塾留別王氏柏樵、紆青、蕭韓、小衡諸兄並序》《丙午冬日出亡,作於洞庭舟次》《江城子端陽日,牧稀、藎生、約真、鈍子攜酒餚聚飲於此,賦此志影》《某君承見贈二詩,時將有遠行也,因即次其韻以送之》《質仁贈菊花二本,得四絕句,即柬質仁,以為紀念》《鄭君圭平見餘畜閹雞一,戲題五絕,次韻答之》《哀蟬見贈七絕四章索和,即次韻奉答》《前出塞歌九首,用草堂韻》《仲莊抄示〈春愁〉一章,遽觸餘癢,至為之疊和七次》《題〈神州日報〉週年紀念,次哀蟬韻》《文渠既為餘次定〈朗吟詩卷〉,復惠題詞,奉酬五章,即題〈紉秋蘭集〉》《王君衍約作北郭昌華之遊,同黃晦聞、李茗柯、蔡哲夫、潘致中即席次韻答哲夫》《摸魚兒送別牧稀,並柬藎生、鈍子,用稼軒韻》等等。這些詩題,或介紹作詩的緣由,或點明作詩的時間和地點,或交代相關人物,或提示詩的用韻,起到了增強詩題敘事功能的作用。它既有利於交代作詩的由來和背景,也有助於讀者對其詩歌內容的準確完整解讀。

3。繼承和發揚杜詩詩序的表現手法。為了增強詩作的敘事功能,杜詩常借詩序融入相關內容,如《同元使君舂陵行並序》《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課伐木並序》《園官送菜並序》《種萵苣並序》等,從而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受杜詩的影響,甯調元在詩歌創作中也常用詩序的手法。據粗略統計,在甯調元的詩歌中有詩序的約34篇,其中在標題中用“並序”或“有序”標出的明序5篇、在標題中未標出的暗序29篇,佔310餘篇寧詩的10%以上,足見其對詩序的愛好和重視。例如,《唐守楩蹈江死,詩以哭之》的詩序曰:

丁未年七月十八日,實我同鄉唐震礎投江之期也。唐君者醴陵人,從東瀛束裝返國,歷上海至南京,睹一切政治、實業之腐敗如故也,學士、大夫之酣歌遊嬉猶昔也,偵探、警察之騷擾不堪也,輪船、民舟之稽查備至也,喟然曰:不自由,毋寧死!黑霧屯天,荊榛塞地,可憐哉,亡國奴!水遠山長,何處是托足地?英人之治印度,法國之待越南,豈若此其甚乎?吾其去此。買舟經黃石港,遂躍身出船艙投水死。越十有二日,噩耗達湖南,予聞而悼之:嗟乎!餘比年來,一幅血涕向江流灑盡矣!兔死狐悲,常飲切膚之痛;臥薪嚐膽,寧忘句踐之仇?自失身陷□□羅網中,馬角不生,烏頭未白,匪特不能為人雪恥,而又穽之日暮途窮,人間何世,以此思哀哀可知矣。曹孟德之詩曰: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江文通之賦曰:鬱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暘。餘何不辰,偏逢此酷。爰感慨而賦之。

此詩正文部分僅56字,而詩序卻長達297字,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唐守楩的生平、蹈江的原因以及作者對唐守楩蹈江的感受,為讀者認識唐守楩、深刻理解此詩提供了充分的背景資料。此外,其《武昌獄中書感並序》詩中,詩序更是長達419字,簡述了民國建立一年多年由於袁世凱的專制統治,“在朝無百年長治之謀,在野存旦夕苟延之想”,以致“商不安業,農不歸耕”,“一蟹不如一蟹”的社會現實,回顧了自己在“為民請命”的道路上的坎坷曲折,表達了“生死何常,憑諸天命”,革命到底的決心,從而使序和詩相互響應,相得益彰。

甯調元的詩歌中的詩序,擴充了詩歌的內容、強化了詩歌敘事和紀實功能,為宣傳革命思想、喚醒民眾奮起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總之,甯調元是一位善於學習前人而又追求創新的革命詩人。他將杜詩的優良傳統與反清革命、反袁革命的時代主題有機結合,有效地增強了其詩歌的表現力、感染力和宣傳力。這也許就是寧詩的魅力經久不衰的奧秘之一吧。(完)

(原載:《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22年第4期)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