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當結局已經註定,我們的行動還有什麼意義?|《永生者》

由 新京報 發表于 人文2023-02-03
簡介克洛艾·本傑明的小說《永生者》講述了一個由懸疑設定開始的故事:四個小孩子無意中得到了女巫的預言,知道了自己未來死亡的具體日期,由此改變了他們每個人的人生選擇

什麼樣地拿著

克洛艾·本傑明的小說《永生者》講述了一個由懸疑設定開始的故事:四個小孩子無意中得到了女巫的預言,知道了自己未來死亡的具體日期,由此改變了他們每個人的人生選擇。這是一個常見的討論話題——當結果已經註定,我們的自由意志是否還有存在的空間?

現在很多遊戲為了提升遊玩的自由度,會設定很多對話與行為選項,而玩家的每一次選擇都可能影響到接下來的劇情走向與結局。為了能夠體驗到不同的劇情,很多玩家會在通關之後再以其他行為選擇來遊玩一次,最終在一週目、二週目乃至三週目之後,體驗到遊戲主角的所有人生可能,或者遊玩出一場完美結局。在一些劇情設定相對細膩的遊戲中,這種遊戲模式可以讓你充分體驗到什麼叫做人生中的“蝴蝶效應”,例如在《奇異人生》中哪怕是一團廢紙球大小的細節都會在遊戲的後期產生巨大影響,但另一方面,遊戲本身的限制也讓遊玩的我們明白,不管我們做出多麼豐富自由的選擇,最後的結局都無法脫離遊戲開發者為我們提供的終點。看起來,一款遊戲就像是一場人生的簡略測試版。但比遊戲更殘酷的是,我們不可能體驗人生的二週目、三週目,然而我們的每一個細微的選擇確實會在現實中產生不可預料的影響,以及不管我們做出什麼樣的人生選擇,最後我們都無法逃離生命的終點:死亡。很多時候,在現實中由於死亡以未知方式存在、制約著我們的部分行為,所以我們不會像在遊戲裡那樣輕易拿著武器衝進戰場,或者為了刺激把摩托車開上屋頂飛過馬路,我們知道這些行為極有可能會帶來終結性的結果。但是,假如我們已經知曉了死亡這個終點的準確時刻,那麼,這些制約就有可能被瘋狂的念頭解除。

美國作家克洛艾·本傑明試圖用小說《永生者》講述這樣一個關於宿命與選擇的故事。這種故事在古希臘悲劇中便已經相當廣泛,但是不同的是,在古希臘悲劇中,預示宿命的神諭是相對模糊的,它隱藏了很多必要的資訊,例如俄狄浦斯得到了自己會殺父娶母的神諭,卻並不知道他以為的父母並不是自己的生身父母。《永生者》作為現代小說,則讓預言變得更加明確。

小說是從1969年開始的——一個對人類文明來說相當敏感的年份,也體現了作者的野心。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家裡的四個兄弟姐妹,年紀最大的瓦里婭,老二丹尼爾,九歲的克拉拉,還有年紀最小的西蒙。幾個小孩子聽說在赫斯特街生活著一個神秘的女巫,可以精準預言出每個人的死亡日期後,他們決定偷偷去試一下,而這無意中改變了他們的人生。也讓我們思索,死亡——作為人生的必然結果——究竟如何影響著人生的過程。

當結局已經註定,我們的行動還有什麼意義?|《永生者》

《永生者》,作者:(美)克洛艾·本傑明,譯者:張亦非,版本:理想國|河南文藝出版社2022年10月

如果明天就會死去

接收到死亡預言的兄弟姐妹四人呈現了四種不同的面對人生的方式——在這本小說中,這種方式的不同主要是由余生時長所決定的。其中最具探討意味的是西蒙和丹尼爾兩個人。

年紀最小的西蒙在從女巫那裡聽到了預言後,回家的路上彷彿被人置換了靈魂,曾經安靜的西蒙當晚便在餐桌上頂撞了家人,並高喊著“我樂意!”,即使“他扮演這個角色的時候有點不自在”。因為在四個兄弟姐妹中,西蒙的年紀最小,但死亡日期卻是最近的——只能活到20歲。幾個孩子回到家後雖然都在說女巫純屬是在胡說八道,然而死亡預言還是以不同程度影響到了他們的生存狀態。

意識到自己只剩下十三年人生的西蒙一下子發生了性格上的鉅變,簡單來說,他不再隱忍。他曾經擔心父母會知道自己其實是同性戀的事情,他知道哥哥姐姐們要去遠方而自己需要留下來照顧父母以及家業,但在迫近的死亡面前,西蒙覺得,他迫切地需要在僅存的人生中迸發出真正的自我。所以,他選擇了類似出走的離家遠行,將之前所提到的一切顧慮都拋到腦後。

當結局已經註定,我們的行動還有什麼意義?|《永生者》

《遺願清單》劇照。

西蒙在舊金山開始了自己的“遺願清單”。他在夜店跳舞,在舊金山芭蕾舞學院學習,和其他男人睡覺,“在紐約,他會為他們活著,但是在舊金山,他可以為自己而活。還有,儘管不願意考慮這一點,儘管他其實一直在病態地迴避這個話題,但他現在允許自己思考這件事了:如果赫斯特街的女人說對了呢?這個念頭讓他的生活改變了色彩。它讓一切都變得緊迫、閃閃發光、珍貴無比”。最終,西蒙在舊金山過了幾年這種生活後,由於濫交而感染了在那個年代還沒有被命名承認的艾滋病,在女巫預言的日期離世。

老二丹尼爾是四個人中第三個離世的。在西蒙和克拉拉兩個親人離世後,丹尼爾對當年的女巫給出的預言極為懊悔和仇恨,他一定要找到那個赫斯特街的女巫。在和一位警察朋友的合作下,丹尼爾找到了女巫的住處並質問她是否有預言到今天是女巫自己的死期,及時趕到的警察朋友本來只想開槍射擊大腿,阻止丹尼爾殺掉女巫,沒想到射穿大腿的一槍卻擊碎了腿部的大動脈,導致丹尼爾流血過多死亡。於是,丹尼爾也在女巫預言的日子死去。

當結局已經註定,我們的行動還有什麼意義?|《永生者》

電影《遺願清單》劇照。

相比之下,丹尼爾的死亡更具有古希臘悲劇中神諭的意味。48歲的丹尼爾沒有徹底遺忘自己的死亡預言,他按時體檢,每次結果都證明他的身體相當健康——也許正是這給了他過度的自信。他直到死亡預言日期的當天晚上幾乎放下了所有的警惕,幾乎想不到有什麼突如其來的意外能奪走自己的生命,但最終卻在一個更加意外的情況下死亡。

從故事邏輯上講,西蒙和丹尼爾的死亡都是可以避免的,但似乎,他們兩個人又都是在不同的逃避死亡的方式中、更加準確地奔向了自己的死亡。西蒙所做出的選擇是迴應式的逃避,那個死亡日期在他內心已經紮根,無論他嘴上多麼否認這一點,他其實都相信聽到了預言的自己所面對的是不可改變的宿命。而後他在倒計時的餘生中盡情消耗生命,在這個故事中,可以說假如西蒙沒有離家出走,沒有在舊金山與同性戀廝混的話,那麼沒有感染艾滋病的他相當有可能在家中安然無恙地度過二十一歲的生日。而丹尼爾所做出的則是保守式的逃避,每年的體檢類似於他的試探過程,想要印證女巫預言的失靈,同時,在2006年,丹尼爾章節的最後,他也陷入了前兩位親人死亡的波及圈中,他一面堅信著女巫的預言到了最後一天的白天都沒有實現那麼一定意味著已經失效,一面渴望著為死去的弟弟妹妹復仇,他想要做的事情是抹除這個預言本身,結果卻在抹除的過程中讓死亡預言實現。

西蒙最後在向愛人羅伯特一遍遍重複著“我愛你”的痙攣中死去,他感覺自己的人生並沒有什麼缺憾,所謂的遺憾是留給命運邏輯本身的——與電影《遺願清單》中完成人生願望不同,西蒙的死亡只是一個預言,還沒有絕症那麼確定,以及他的生命長度與電影裡的主人公相比也過於短暫。在西蒙身上,我們可以將預告的死亡日期視為一種鼓勵,鼓勵著一個人從乖孩子的形象裡出走,接觸自己之前不敢實踐的人生經驗,也鼓勵著一個人接受死亡這個事件本身。至於丹尼爾,他一直在打聽著女巫的住處,試圖找到人為自己親人的離世負責,體格最為健碩的他興許才是內心最不敢面對死亡的那個人。

接受死亡的兩種方式

相比於家裡的兩位男性,兩位女性角色——克拉拉與瓦里婭——對待死亡預言的方式看似要自然許多。克拉拉被告知的死亡時間也並不遠,她將在31歲的時候死去。同樣前往舊金山的她成為了一名魔術師,但表演節目是非常具有危險性的“生命之頜”——但在1991年一場表演的晚上,克拉拉選擇了在房間中上吊自殺。

在克拉拉的世界中,“死亡”不僅存在,還意味著一個實在的世界。她並不抗拒死亡,而且堅信這個世界上有著能夠超越死亡的東西,例如人類的靈魂和意識。她經常在夜間做夢夢到西蒙,於是她想,如果能夠繼續與西蒙或者其他逝者產生這種聯絡的話,那就意味著即使身體死亡,意識也能繼續存在,她可以超越界限,死亡則根本不存在。

克拉拉的想法是具有哲學意味的。當因果已經成為必然,那麼我們人類是否還有行使自由意志的空間?這是一個探討了幾十個世紀的哲學問題。十七世紀的時候,機械論和決定論幾乎告訴了所有人,一切都有因果,包括自由本身也是因果律的一部分,後來哲學家大衛·休謨為了推翻因果論,又將人帶入了不可知論的深淵裡——你看到的一切都靠不住。很遺憾《永生者》這本小說裡沒有一個休謨式的思想者來闡釋這種人生方式。再往後,康德等哲學家開始論述自由意志,最後的結果是哲學家們成功地在決定論和因果邏輯的世界裡撬開了一個口子,證明了在某些微小的縫隙中,人類的自由意志有著獨立且自由的空間。可惜的是,人類行使自由意志的空間,大多數時候更像是一針強有力的安慰劑。我們出於自由意志所做出的行為決定,終究無法抵抗物理世界的定律;人類的思想可以發明出無數種藐視死亡、超越死亡的觀念,但死亡終究會按時到來。

當結局已經註定,我們的行動還有什麼意義?|《永生者》

電影《遺願清單》劇照。

克拉拉是這樣一個凝視死亡的人。她認為自己能夠成為橋樑——跨越生者與死者,成為一名“永生者”。她在與西蒙的拼字遊戲中完成了自己所說的“與死者交流”的任務,她明星般的表演成為了觀眾的記憶,最終她在女巫預言的日子裡選擇了自殺。在兄弟姐妹四人中,克拉拉是唯一一個用自由選擇死亡的方式進入死亡的人。

而相比之下,活到最後的大姐瓦里婭,更像是一個徹底忽視了死亡的人。這一點也許和她被預言的日期有關,她將活到88歲,看起來和正常人沒有任何差異,她無需為死亡的到來擔心,只需要制定好自己的人生節奏與計劃,安靜等待著那一天的到來便好。與正常人不同的是,她多出了一次(或者三次)凝視死亡的機會。

當結局已經註定,我們的行動還有什麼意義?|《永生者》

克洛艾·本傑明。

“瓦里婭和她的兄弟姐妹都有了選擇,有了自我反省的機會。他們想要衡量時間,想要規劃並掌控時間。但在他們追逐未來的時候,其實更加靠近了那個女人的預言”。

克洛艾·本傑明的小說《永生者》在幾十年的敘事跨度中涉及了艾滋病危機、9·11事件、種族問題等一系列大事件,但這些問題都在四個兄弟姐妹的紐帶中消解,令人稱讚的一點是他並沒有讓死亡在不同的人生態度面前失靈,而是保持了女巫的死亡預言這個懸疑元素。在這個不會改變的前提下,《永生者》為我們提供了自省人生態度的機會——重要的不是我們的選擇能否改變人生的結果,重要的是我們的選擇將會改變我們走向結果的過程,以及,一切的選擇都有代價,而對於代價的接受程度,往往是不同人內心真正的價值分歧所在且往往被人們忽略的部分。

作者/宮子

編輯/袁春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