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三把刀:將兵器戴在髮髻上的女人們 | 傳統的服飾

由 春梅狐狸 發表于 人文2023-02-02
簡介1911-1913年,福建,門丁之母網路1941年,福州,抬轎子的“三把刀”婦女網路服飾風格本來並無高下貴賤之分的,“三把刀”今人看來還頗簡潔颯爽,但是當時“三把刀”婦女很多負擔從城裡往農村挑糞的工作,而被人看不起,這種奇風異俗

三把刀指的是什麼

那篇《1919,山雨欲來——100年前的人、事、服飾》發了以後,大家都對福建“三把刀”很有興趣,那就隨便聊聊吧~

福建“三把刀”因在上個世紀一些外國人在華拍攝的照片裡出現,而令人印象深刻。

三把刀:將兵器戴在髮髻上的女人們 | 傳統的服飾

1890s,福建婦女 / 網路

三把刀:將兵器戴在髮髻上的女人們 | 傳統的服飾

三把刀:將兵器戴在髮髻上的女人們 | 傳統的服飾

1917-1919,福州婦女 / 網路

儘管很多地方把“三把刀”標記為了福建或福州,但是它卻屬於畲族風俗。畲族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分佈廣泛,以福建最多,其他浙江、廣西、貴州都有分佈。

冰心就在《故鄉的風采》裡提到過“三把刀”,裡面的描寫與其說是“解放了的婦女”,不如說是畲族婦女與漢人女性的區別吧,尤其是裹小腳上,許多漢化的畲族就是從把女兒裹小腳、坐閨閣開始的,而一般畲族婦女是參與勞動的。

現在我要寫的是:“天下之最”的福州的健美的農婦!我在從閩江橋上坐轎子進城的途中,向外看時驚喜地發現滿街上來來往往的盡是些健美的農婦!她們面板白皙,烏黑的頭髮上插著上左右三條刀刃般雪亮的銀簪子,穿著青色的衣褲,赤著腳,袖口和褲腿都挽了起來,肩上挑的是菜筐、水桶以及各種各色可以用肩膀挑起來的東西,健步如飛,充分揮灑出解放了的婦女的氣派!這和我在山東看到的小腳女人跪在田地裡做活的光景,心理上的苦樂有天壤之別。我的心底湧出了一種說不出來的痛快!在以後的幾十年中,我也見到了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的農村婦女,覺得天下沒有一個國家的農村婦女,能和我故鄉的“三條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健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遠了!

三把刀:將兵器戴在髮髻上的女人們 | 傳統的服飾

/ 網路

文中與文末廣告是平臺給原創作者的一點福利,大家的瀏覽和點選會產生一些微末分成補貼作者。但具體的顯示內容是由系統根據大資料自動生成,每個人不同,我也無預計大家所能看到的。

畲族有一些漢化和半漢化現象,從便服看,差異並不大,這點也可以從“三把刀”老照片裡看出來。漢化的原因到沒有現在網路MZ主義者想得那麼複雜,算是一種正常的社會流動。

舊時人口流動性弱,一些畲族人接受漢化,其實是告別耕種山居生活而融入城鎮,成為書香門第,從而躋身官宦的一種上升渠道。而族群之間是經常會有矛盾,山居的民族容易受到擠壓,而“畲”這個字的意思“刀耕火種”裡看出來,遷徙過程中也有不少漢化了。

所以,經濟和文化才是很重要的因素。

在很多畲族服飾的記載裡,都提到了,它和客家很相似,只有盛裝才能看出差距。而客家和福佬同為漢族,反而差異較大,這點很有趣,可以留給一些覺得服飾可以作為民族區分的人去思考。

“三把刀”如今應該是看不到了。各個民族的服飾都有刻板化的趨勢,不要說和建國前了,就算和建國初也有比較大的出入,畲族如今比較有名的是尖尖角的“鳳凰裝”,原本應為一種盛裝。

三把刀:將兵器戴在髮髻上的女人們 | 傳統的服飾

畲族婦女 / 浙江新聞

三把刀:將兵器戴在髮髻上的女人們 | 傳統的服飾

福建霞浦,畲族老人 / 老戚視界

三把刀:將兵器戴在髮髻上的女人們 | 傳統的服飾

羅源畲族 / 網路

其實由於畲族分佈分散的緣故,各地畲族服飾妝發區別非常明顯。也有一些書籍介紹過,大家不妨買來看。

文中的書籍推薦,是微信官方與噹噹網、京東的直接合作。若交易成功,我作為推薦者會有一定比例的佣金。大家可以按需選擇是否購買。

不過由於“三把刀”的外觀實在是令人印象社科,所以在一些書裡還是能看到的。比如沈從文就在《龍鳳藝術》裡寫它是“晉代‘五兵佩’”的“嫡親繼承者”。不過在髮飾裡出現兵器造型,不算罕見,在之前《簪花圍:海風千萬裡,不如花開四季插滿頭》介紹裡,她們的髮簪也有兵器造型,只是簪花更引人注目。

三把刀:將兵器戴在髮髻上的女人們 | 傳統的服飾

福州婦女 / 網路

三把刀:將兵器戴在髮髻上的女人們 | 傳統的服飾

簪花圍 / 網路

林藜在《萍蹤識小》裡詳細描述過“三把刀”:

南平縣城……此間北郊,仍住有小數畲族人,最常兄的就是三把刀的風俗,留存於當地婦女中間,三把刀一稱三把簪,是福建婦女的奇風異俗之一。她們用三把形似短劍,兩面鋒芒,長可七八寸的金屬簪,又如菱葉般的披飾在頭頂髮髻上,左右二簪,後腦一簪,髻團則綰結於三簪的會合處。這種風習,據說是明末福建南平畲族婦女發明的武器。在戰亂年代,為防禦遭受遭敵人的汙辱,便用三把短劍插在頭上,以作為在危迫時候,可以隨手取下以抵抗來敵,用意至美且善。有這些南平畲族女子,行動起來,雄風闊步,劍光閃映,頗有古代女俠的色彩。她們大多從事日常的各項勞動,實良善風俗之一。

三把刀:將兵器戴在髮髻上的女人們 | 傳統的服飾

/ 網路

不過是否能追溯到明代這麼遠,又或者是晉代,就難說了,因為畲族沒有文字,就連修家譜都是明代開始漢化後的行為。《鄭麗生文史叢稿》也有提到,這種風俗之前並不見提及。

直到民國六年(1917年)張遵旭《福州與廈門》一書中,才有一段記述:“我國婦女之首飾品,除首飾、戒指、鐲……等物外,並無他項物品。福州婦女則更有腳鐲外,耳環大徑尺餘。頭上插三枝長八寸,形似刀,福州人名‘三條簪’。吾輩睹此鹹以為怪,因其簪似刀,故名其人曰‘三把刀’。每清晨由城門遠望,‘三把刀’燦耀之首飾,恰如羅馬時代之軍隊行列。蓋城內所需米、菜及城外汙穢物(指糞便)之輸送,皆賴‘三把刀’為之也。又常見福州婦女這頭飾梳(法)種類不一,式樣離奇,如‘餘(奮)婆式’、‘犬式’皆甚足奇也。”

從這段記載裡還能看出來,這些“三把刀”婦女其實擔負了底層的沒有技術含量的勞作,因此當時人們對她們也較為輕蔑。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三把刀”相關的老照片,以勞作鏡頭居多,並且衣服也較為樸素無飾。

三把刀:將兵器戴在髮髻上的女人們 | 傳統的服飾

1911-1913年,福建,門丁之母 / 網路

三把刀:將兵器戴在髮髻上的女人們 | 傳統的服飾

1941年,福州,抬轎子的“三把刀”婦女 / 網路

服飾風格本來並無高下貴賤之分的,“三把刀”今人看來還頗簡潔颯爽,但是當時“三把刀”婦女很多負擔從城裡往農村挑糞的工作,而被人看不起,這種奇風異俗也被人看低。反正,古往今來從來也不缺“先敬羅衫後敬人”,而因為人而看低布衣的自然也很多。民國時福建當地多次以“三把刀”為“蠻俗”或“有礙觀瞻”而下令禁止,雖然當時並沒有禁絕,但是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三把刀”的風俗的確也越來越罕見了。

娘子撐船來渡郎,前朝回首事淒涼。

鬚眉死盡裙釵活,蠻眷依然是劍光。

——劉訓瑺

※ 如無另外標註,文章為 春梅狐狸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並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影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絡以協商相關事宜。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 最近的文章 *

熱點早就安排上了!《國家寶藏》最近一期的相關內容

絕密!民間服飾復原組不會告訴你的速成秘笈

1919,山雨欲來——100年前的人、事、服飾

分享圖片

-

春梅狐狸 傳統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裡的服飾愛好者

[ 百度百科TA說特邀科普作者 ]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