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科舉制發展到明朝弘治年間,已疲態盡顯

由 小院之觀 發表于 人文2023-02-01
簡介“經義”相當於閱讀理解,“詔誥表”是公文寫作,“策問”是時政議論文,從實用角度來說,“策問”理應最能體現一個士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雙天官啥意思是什麼

《明朝果然很有料》-二百十四

除了作弊,科舉選材的侷限性也越來越強。

比如會試,這個位於明代科舉考試體系第三級別的考試,擔負著為國家選拔出最優秀人才的目標,歷來是重中之重。

會試一共三場,三天考一場,考生們需要在丑時(凌晨1點到3點)入場,只許攜帶筆墨紙硯,經過一一搜檢後才能入場進入自己那長約四尺,寬約三尺的小隔間(號舍)。

舉子全部進場後,大門落鎖,由五城兵馬指揮帶領士兵環牆四面嚴加防守。除非京師將被攻陷,否則牆外一切事情都與舉子們無關。

接下來他們要在這個小格子裡呆上九天九夜,自帶乾糧,吃喝拉撒也不許離開,直到會試結束。

科舉制發展到明朝弘治年間,已疲態盡顯

會試的規則為三天一場,一共三場,但並不是說一場只要寫一篇文章。第一場要考的是“經義”,考生要在三天時間裡寫三篇四書文,四篇五經文,全部以八股形式寫就。

第二個環節是“論”、“詔誥表”、“判語”。

“論”可以理解為議論文,根據題目自由發揮;“詔誥表”考的是舉子公文寫作能力,如弘治六年的考題擬“唐以張九齡為中書令誥”,要求考生代入唐代張九齡,以中書令的身份寫出一篇誥文;“判語”是司法題,考察的是舉子對《大明律》等法律條文的熟悉度

第三個環節是“策問”。策問主要是就儒家經典來發問,所答試卷叫“對策”,有問有論,其本身也是文章。無論哪一級的考試,

策問

都是必考內容。

“經義”相當於閱讀理解,“詔誥表”是公文寫作,“策問”是時政議論文,從實用角度來說,“策問”理應最能體現一個士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唐至明初確實如此,策問歷來是科舉考試的靈魂,最後的錄取也需要權衡三場成績得出結論,即“三場並重”。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