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嚇唬孩子一時爽,後果卻不堪設想;家長不要再這樣錯下去了

由 沫沫的靜好歲月 發表于 人文2023-01-30
簡介圖片源自網路在所有嚇唬孩子的故事中,我認為最最愚蠢的是把“警察”這個本來是我們保護神的角色扯進來,彷彿孩子不聽話、不睡覺、不吃飯等等,都是會被“警察”抓起來帶走的

嚇唬小孩子會有什麼結果

嚇唬孩子一時爽,後果卻不堪設想;家長不要再這樣錯下去了

圖片源自網路

記得《哪吒》剛上映的時候,我約著朋友帶著寶寶一起去看。

朋友自己先看了一下宣傳片,就婉拒了我的邀約:“我家寶寶本來就膽小,看見托馬斯還要害怕上一會兒呢!這樣的電影雖然是動畫片,但是估計剛開始他就會鬧著要回來的。我們還是趁早不去了吧!”

我好奇怪她家寶寶的膽子為什麼會這麼小,我家小二寶從2歲多就開始和我一起看漫威系列,對於鋼鐵俠、蜘蛛俠、雷神等等,如數家珍;最近和大寶一起看《哈利波特》,我一度擔心到第6部、第7部對於他來講是有些血腥的,他依舊一邊躲在我的懷裡,一邊看的津津有味。

朋友嘆口氣,說她家寶寶原來也是比較膽大活潑的孩子,在孩子2歲多的時候,有段時間因為自己和孩子爸爸工作都忙,就把孩子送到奶奶家了一段時間。回來之後就開始變得膽小,動輒都要躲在自己身後,睡覺的時候也要寸步不離,還經常會驚夢。

後來有一次和孩子一起回奶奶家才知道,奶奶本來就是個急脾氣,偏偏那段時間寶寶正調皮,天不怕地不怕,奶奶就總是用“鬼”嚇唬他。孩子哭了,“鬼”就來了;孩子不好好吃飯,“鬼”就會把孩子抓走;孩子不睡覺,“鬼”也會出現……總之,“鬼”無處不在,無所不知,專門對付不聽話的小孩子。

好像老家裡的小孩子都是這樣嚇唬過來的,所以也沒有人覺得奶奶做得不對。有時候大家聚在一起,還會共同嚇唬孩子,把“鬼”描述的繪聲繪色,逼真形象,什麼大大的頭、尖尖的牙齒、紅紅的舌頭,看見不聽話的小孩兒就開始流口水,想要一口把孩子吞掉……孩子嚇得動都不敢動,大人還笑得沒心沒肺一般。

聽到這裡,我忍不住和朋友一起嘆起氣來。“嚇唬孩子”,似乎是老一輩對付不聽話孩子的“法寶”。

我現在還記得,在我七八歲的那個暑假,因為爸爸媽媽忙就把我送回了一次老家。那天天色已經暗了下來,鄰居家的一位奶奶到我家來看我,當時我正好在哭著想媽媽,她就告訴我,在老家的晚上,會有一個“老婆婆”,這個老婆婆專門躲在房間外面,聽到孩子的哭聲,就會變成一股煙飄過來,等大人不注意,就把小孩子抓走吃掉。

我嚇得好像是尖叫了一聲,她又立刻壓低了嗓門說,不能叫,叫了她也會來。就在那時,正好有一股煙飄過來,(後來想起,也許是當時我舅舅他們在抽菸罷了)可是依舊把我嚇得鑽進姥姥懷裡,既不敢哭,也不敢叫。

可是那種渾身涼颼颼的感覺,到現在我還能夠清晰的記得。並且,到目前為止,走夜路的時候我會不由自主的緊張、害怕。

嚇唬孩子一時爽,後果卻不堪設想;家長不要再這樣錯下去了

圖片源自網路

【為什麼小孩子會非常容易被“嚇唬”呢?】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研究兒童的語言和思維等認知能力的發展的時候,將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0-2歲是感知運動階段,即透過自身同周圍環境的接觸來認識世界,

2-7歲是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只能進行表面的、原始的思維,

7-11歲是具體運算階段,可以進行簡單的邏輯思維,

11-15歲是形式運算階段,認知結構趨於系統完整,智力逐漸發展成熟。

也就是說,在孩子1-3歲這一階段,他們逐漸從感知運動階段過渡到前運算階段,知道了很多,不知道的更多,理解力和表達力都很有限,需要藉助很多具體的形象來幫助思考。

這個階段的小孩子思考問題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認為其他人都能“看到”他的想法,稱為“自我中心”,並不是自我或者自私,而是從自己的角度看世界。

他們常常理所當然的認為,一切事物都跟自己一樣,遇到問題都有一樣的想法,比如如果他想吃糖果,那麼爸爸媽媽也一定也喜歡,甚至家裡的小貓小狗也都會喜歡;同理,如果他做了壞事,那麼“警察”一定知道。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對孩子說“你不睡覺女巫要來抓你啦”、“大灰狼要把淘氣的寶寶吃掉啦”這一類的話,他們是真的會相信的。

嚇唬孩子一時爽,後果卻不堪設想;家長不要再這樣錯下去了

圖片源自網路

【孩子更能記住這些恐怖、消極且虛構的事件,並會添油加醋】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發現,幾個孩子在一起滔滔不絕的時候,很容易聊起一些壓根兒不著調的事情,而且各個說的眉飛色舞、口沫橫飛,就像親身經歷了一般。其實,往往不過是他們道聽途說或者大人為了嚇唬他們而憑空捏造的事情罷了。

荷蘭馬斯特裡赫特大學臨床心理學系的亨利·奧特加爾和同事曾經找來76名年齡在7—9歲的孩子,要求他們回憶前一年經歷的某個真實事件(如表演音樂劇),以及一個虛構的中性事件(如換教室)和一個虛構的消極事件(如被冤枉抄襲同學作業)。

一週之後,再要他們記起這些事件和細節。結果發現,74%的孩子都記起虛構的事件,並補充了一些虛假的細節。

更重要的是,與那些回憶換教室的學生相比,回憶被指責抄襲作業的學生更有可能產生額外記憶。研究人員認為,因為大腦中儲存的消極資訊之間聯絡緊密,所以從一件壞事就容易想到另一件壞事。

眾所周知,不愉快的早年記憶可能導致孩子成年後出現心理問題。所以,父母最好拋棄嚇唬的方法、尋找更科學的教育方式。

嚇唬孩子一時爽,後果卻不堪設想;家長不要再這樣錯下去了

圖片源自網路

【嚇唬孩子,看似能夠爽快一時,後果卻不堪設想】

很多成人會說,自己也不想嚇唬孩子的,只是因為實在管不住孩子,才會“出言恐嚇”,而後發現“恐嚇”的後果最為明顯,立竿見影不說,還能夠持續很久,一旦提起這個足夠讓孩子恐懼的事情,就足以讓“熊孩子”變成“乖乖寶”;尤其是針對那些2-4歲的孩子,簡直是屢試不爽。

可是你可曾想過,若孩子經常被恐懼感佔住心靈,精神就容易受創傷,發展下去,還可能會引起口吃、遺尿、失眠、智力發育遲緩,甚至患精神類疾病,影響孩子心理的正常發展。有的孩子長大後則會表現出膽小怕事、懦弱無能、缺乏獨立性。

若在深層一點的去想,孩子之所以相信我們,難道不是因為他們覺得我們很值得信賴嗎?可是我們親手打破了孩子對我們的信任,因為他們總有一天會長大,而我們在那時就會明白“欺騙”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所以當孩子出現不聽話或是與父母對抗時,父母更應該採取誘導的方式,在他們還十分願意相信父母的時候,他們是非常樂意接受父母的意見和勸導的。

對於那些因恐嚇已經造成恐懼感的孩子,父母要及時幫助孩子,細心的觀察孩子究竟在害怕什麼,設法從心理上去消除他的恐懼感,克服緊張情緒。

比如孩子會害怕黑暗,不用盲目的告訴他加油,黑暗並不可怕這樣的話,而是可以和孩子一起關了燈講故事、聽音樂,做遊戲等等,使他將害怕的事和愉快的事聯絡在一起,父母的陪伴也會使他產生安全感。也可以在孩子的房間裝一盞小夜燈或者感應燈,讓孩子可以隨時看清楚整個房間,逐步不怕黑暗,慢慢地他就會習慣獨自在關燈的房間裡睡覺。

嚇唬孩子一時爽,後果卻不堪設想;家長不要再這樣錯下去了

圖片源自網路

在所有嚇唬孩子的故事中,我認為最最愚蠢的是把“警察”這個本來是我們保護神的角色扯進來,彷彿孩子不聽話、不睡覺、不吃飯等等,都是會被“警察”抓起來帶走的。

所以,當在孩子心中,“警察”不再是“保護神”,不再是孩子遇到困難時的值得信賴的人,那麼在關鍵時刻,受盡“驚嚇”的孩子,在本能的選擇上就會錯的離譜,真真是會讓家長追悔莫及的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