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孩子越來越討厭父母?看了這5個讓孩子絕望的時刻,我陷入了沉思

由 新東方家庭教育學堂 發表于 人文2023-01-29
簡介它是臨床心理學家喬尼絲韋布提出的概念,簡單來說,“父母如果沒能給子女足夠的情感迴應,將會給孩子造成低自尊與自卑、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甚至是抑鬱等心理創傷,並嚴重影響到他們今後的個人成長與人際交往

我豈能真的無視父母的一片苦心

作者:主創團·筱恬

為人父母,最大的心願莫過於養育出一個健康、快樂、幸福的孩子。

然而很多時候,隨著孩子的長大,我們卻有了力不從心的感覺。

那個曾經被寄予厚望的寶貝,如今渾身“臭毛病”,不僅離我們愈發疏遠,而且還對我們充滿厭惡。

我們不禁要問,這到底是怎麼了?

事實上,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時候父母一個無心而微小的舉動,卻會產生蝴蝶效應;

不僅導致了孩子成長軌跡的偏航,還有可能帶來難以磨滅的負面影響,甚至摧毀他們的一生。

正如下面這五個成長路上的瞬間,一步步讓孩子遠離我們、討厭我們、直至深陷人生的泥潭,要用一生去治癒……

孩子越來越討厭父母?看了這5個讓孩子絕望的時刻,我陷入了沉思

3歲時:

“孩子哭鬧,我選擇視而不見、一走了之。”

不久前,在遊樂園看到了這樣一幕。

一個兩三歲的孩子不知為何,忽然大聲哭泣起來。

這時候,孩子的媽媽卻並沒有上前安撫,而是選擇在一旁站著,冷眼旁觀。

當時,身邊家長的一番討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孩子確實不能慣著,不可以一哭就抱。”

“沒錯,這樣會強化他們的哭泣行為,以此來要挾父母。”

……

但真的是這樣嗎?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哭泣或發脾氣時,會選擇置若罔聞,漠然對待。

正如上世紀30年代,在歐美風靡一時的“哭聲免疫法”。這種方法概括來說就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由於它見效快,讓父母省心省力,所以一度深受歡迎。

然而結果卻證明,那些經“哭聲免疫法”長大的孩子,長大後“輕則睡眠障礙,重則人格障礙甚至精神分裂。”

英國心理學家威尼科特說:“無迴應之地,就是絕境。”

當孩子的情感需求被無視,就相當於剝奪了他們對愛的渴求;伴隨而來的,還有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坍塌。長此以往,弊端無窮。

網友風荷舉ya曾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我總記得小時候想讓我媽抱或依偎在旁邊,我媽總會很不耐煩地一把推開我:‘去一邊去!’

如今都奔三十的大人了,依然忘不了那時候的陰影。

我媽一直覺得委屈,覺得我跟她不親,其實我也很無奈,小時候沒得到過好臉色被打被罵被推開陰影太重。”

其實,這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童年期情感忽視(Childhood Emotion Neglect, CEN)。

它是臨床心理學家喬尼絲韋布提出的概念,簡單來說,“父母如果沒能給子女足夠的情感迴應,將會給孩子造成低自尊與自卑、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甚至是抑鬱等心理創傷,並嚴重影響到他們今後的個人成長與人際交往。”

這樣的孩子,可能一輩子都會與父母疏離,一輩子都在渴望愛的補償。

孩子越來越討厭父母?看了這5個讓孩子絕望的時刻,我陷入了沉思

7歲時:

“孩子不聽話,我一氣之下打了他幾巴掌。”

還記得此前在武漢發生的那起悲劇嗎?

有個初三男孩在教室與另兩名同學玩撲克牌,結果被班主任請了家長。

母親趕到後,在盛怒之下當眾扇了兒子兩個耳光,隨後揚長而去。

片刻後,這個男孩從五樓一躍而下,最終因為傷勢過重不幸去世。

孩子越來越討厭父母?看了這5個讓孩子絕望的時刻,我陷入了沉思

一念之間,天上地下。情緒失控的我們,最終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後果。

有研究發現,父母的不良情緒行為會在多方面傷害子女。比如,影響他們的大腦發育;讓他們變得行為衝動、自控力差、情緒也更容易暴躁。

除此之外,還會導致孩子長大後出現更多的心理與行為問題,包括不合群、社交能力差、婚姻關係不理想等。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父母是什麼脾氣,子女就是什麼命。

我們的情緒裡,正藏著孩子的未來。

孩子越來越討厭父母?看了這5個讓孩子絕望的時刻,我陷入了沉思

12歲時:

“孩子愛寫小說,我卻以學習為由撕掉了她所有的作品。”

《少年說》裡,曾來過一個叫塗思睿的初一女生。

她喜歡寫小說,從三年級開始,5年時間裡已經寫了56本小說,累計有30萬字。

然而,儘管思睿的文科很好,但她卻嚴重偏科,理科成績不理想。為此,父親認為是女兒寫小說惹的禍,於是一氣之下把她所有的小說作品全都撕毀了。

多年創作心血毀於一旦,想想就能感受到這個女孩的心碎!可是在節目中,她的父親依然態度強勢地表示,只有先把數學成績提上去,才能考慮繼續寫作的事。

之後看到思睿情緒崩潰、哭著跑下天台的背影,我不禁感慨萬千。

這位父親怎會明白,他撕碎的豈止是56本小說呢?其實更是女兒的精神寄託、興趣夢想,以及對父母最初的信賴!

事實上,在許多家長的字典裡,對孩子從來就沒有“尊重”一詞。

電視劇《小捨得》中,田雨嵐就是這樣一位媽媽。為了逼兒子顏子悠好好學習、考上金牌班,她沒收了子悠最喜歡的足球,絲毫不考慮兒子的感受。

就因為是小孩子,所以能夠被隨意拿捏、被忽視一切抗議和不滿、被任意處置自己心愛的東西……忍不住唏噓,大人有時真的很殘忍!

其實,究其原因,便是家長並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平等的“人”來看待,總是習慣了說一不二的霸道教育,從來不懂換位思考。

殊不知,高高在上的家長權威,培養不出心智成熟、健康快樂的子女;而缺乏尊重與共情的人生,對孩子註定是噩夢一場。

孩子越來越討厭父母?看了這5個讓孩子絕望的時刻,我陷入了沉思

15歲時:

“孩子被老師叫家長,我不問青紅皂白責罵了他。”

曾經讀過作家麥家的故事。

由於家庭成分的原因,他的少年時代過得並不好。同學們歧視他,老師也看不起他。處處存在的不公平對待,讓他深陷在生來有罪的自卑感中,過得苦楚而壓抑。

有一次,因為有幾個同學辱罵自己的父親,麥家在忍無可忍之下,與對方廝打起來。

當父親得知訊息趕來時,麥家以為他是來給自己撐腰的,因此滿懷期待地跑到了父親面前。

沒想到,父親二話不說,當著眾人的面用力扇了他兩個耳光。

這一打,讓麥家大為受傷。回憶那一刻,他曾如此形容:“我心窩裡插了一柄刀,怎麼也拔不出來!”

明明以為會無條件站在自己身邊、為自己兜底的人,卻偏偏狠狠傷害了他。父親的態度,成為了壓垮麥家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此,他對父親的感情徹底破裂。他開始寫日記和小說,在文字的世界裡給自己療傷。

後來,儘管麥家成為了聞名全國的作家,可童年的夢魘依舊時不時困擾著他。在節目《君品談》中,他一一列舉著童年給自己留下的那些創傷:

不喜歡和生人打交道、到了陌生環境容易拘謹、總感覺被社會拋棄……

他直言:“小時候那段經歷對我造成的影響,我可能一輩子都走不出來。”

孩子越來越討厭父母?看了這5個讓孩子絕望的時刻,我陷入了沉思

事實上,孩子成長路上最重要的,並不是優渥的物質條件,也不是顯赫的家庭地位,而是擁有深愛並無條件信任與支援自己的父母。

這份底氣,是盔甲,能夠幫孩子抵禦人生的任何磨礪;

但倘若一旦失去,他們則終將困在人之初的灰暗之境裡,一輩子都難以走出來。

孩子越來越討厭父母?看了這5個讓孩子絕望的時刻,我陷入了沉思

18歲時:

“孩子高考結束,我偷偷篡改了她的志願。”

曾經有一個熱搜——“被父母篡改了高考志願,該原諒嗎?”

在置頂的帖子裡,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孩子越來越討厭父母?看了這5個讓孩子絕望的時刻,我陷入了沉思

當年,他的分數超過一本線三十多分,全省排名三千多名,選擇餘地很廣泛。

原本,他想選擇去偏遠地區985高校的英語或法學專業就讀,但他的母親卻偷偷將他的第一志願改成了某個普通一本學校的會計專業。

面對網友的抗議,母親不惜以跳樓自殺相威脅,逼迫他更改。至於理由也很簡單——學了會計,將來更好就業。

然而,由於會計專業的錄取分數線太高,這位網友最後沒被錄取,而是調劑到了這所學校的一個二本法學專業。從此,他的人生軌跡發生了改變。

儘管事情過去了十年,但這位網友始終難以釋懷。他直言不諱:“我咬牙切齒,真的非常難受,感覺人生都完蛋了。”

在這個帖子下面,很多網友感同身受。其中有一條留言獲得了高贊——

“這正是中國式父母教育的理念——父母都是為了你好。”

孩子越來越討厭父母?看了這5個讓孩子絕望的時刻,我陷入了沉思

在很多家長心裡,“為你好”是最理直氣壯的理由,由此便可以心安理得地干預孩子的一切。但其實,這份強勢的本質並不是愛,而是控制。

心理專家李雪說過:“父母的控制慾伸向哪裡,孩子一生都將在那裡體驗到扭曲的痛苦。若父母把孩子的人生都活了,孩子活什麼?少一分控制,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種可能。”

的確。這份密不透風的包辦,百害而無一利,只會毀掉孩子的未來。

有研究表明,小時候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干涉隱私的孩子,長大後不但獨立性差、依賴性強,而且容易自卑膽怯,無論在哪個階段,幸福指數都更低。

可見,被過度指導與幫助的孩子,註定過不好這一生。

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