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

由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 發表于 人文2023-01-26
簡介果得失不定就是老子說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果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似乎無有變化不定,輪轉不休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怎麼解釋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制定的法律順應人性,與民生益,不為難百姓,如此百姓自然自發的奉行你的律法。百姓遵紀守法,表現在外,似乎百姓淳樸。制定的法律不順應人性,損害百姓的利益,如此還要求百姓去遵守,世人又怎麼會自願遵守呢,如此的律法下,自然人人爭著鑽法律漏洞,能不遵守就不遵守,表現在外,似乎百姓又刁又狡。是謂“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但從更本質上講,百姓淳淳,是因為百姓趨利避害;百姓缺缺,也是因為百姓趨利避害。淳淳之民有好,缺缺之民也好,百姓趨利避害的本性從來沒變過,都是一樣的,之所以表現出不同的行為來,恰恰是因為其政啊!

以變化的角度來看,任何變化都可以概括為:外動——道動——前名——後名。

雖然是道推動了事物變化,但決定事物變不變化,決定事物朝什麼方向變化的卻是外動。

把水放入冷庫,而後有水化冰。把冰放到火上,而後有冰化水。外動不動,道何以動?

君王之政是外動,人心趨利避害是其道,人之淳淳、缺缺是變化之後名,人本身為變化之前名。所以說又怎麼能把民之缺缺,民之淳淳歸因於百姓本性善變故而沒有恆定之態呢?

所以說用“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來解釋“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真的對麼?

得福而後受禍,受禍而後得福,難道是因為福禍本身就善變,故而福禍無常定麼?故而老子接著說“孰知其極,其無正?”——人世之間,福禍輪轉不休,變化不停,這個輪轉變化有盡頭麼,是福為正位還是禍為正位?

一個人勤政愛民,所以大家推舉他為君王,他因此得以享用君王之尊,是謂得福。他在當上君王后,不再勤政愛民,反而殘害百姓,然後大家推翻他,他因此失去了君王之位,是謂受禍。因為勤政愛民所以得君位,因為不勤政愛民所以失君位。以老子的理念來看,君位是果(後名),勤政愛民是根(前名)。有根所以有果,失根所以失果。表面上看得果失果,果得失不定。果得失不定就是老子說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果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似乎無有變化不定,輪轉不休。但是正是因為人們不能深入的看待事物,無法看到產生事物的根,人們只是將目光聚焦在果上,所以才會產生福禍無常,無法把握之感。果實之所以時有時無,得而復失,失而復得,不是因為果實本身善變無常,而是因為你時而握住根,時而鬆開根的緣故啊!人之迷指的是“見果不見根啊!”君王若能常保初心,堅持勤政愛民,君位又怎麼會從有變化為無呢?福又怎麼會變化為禍呢?

守於根,則果常享。如此何來失果?是謂“長福不禍”之法。

故聖人行事不因得果而恃驕,能做到守根不離,這就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啊!

參考: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變化四要素”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不責於民”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福兮禍兮”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恆常”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滌除玄鑑,能無暇乎”

推薦文章

  • 湄洲島的第一晚,我們就被坑了,心情很不爽

    我們到湄洲島停車場的時候,正在找車位,這個停車場好大好大,這時候過來一個騎摩托車的人,他告訴我們這裡到碼頭還有很遠,你們如果走過去的話,要好長時間,說裡面還有一個停車場,就在碼頭售票大廳邊上,他讓我們跟他去,他也去停車,我們想也行,到了那裡...

  • 中國好喝的醬香型白酒排名,這5款好喝不貴醬味十足!行家:會喝

    秉衡的故事提起醬酒,不得不談貴州,貴州作為釀造醬酒的聖地,誕生了數不勝數的醬酒,而除了茅臺、珍酒之類的老牌醬酒酒企外,也有一些名氣雖不大,可酒質不錯的酒廠,譬如說這酒...

  • 雙倍呵護秀髮,DOCO負離子速幹吹風機體驗!

    雙倍呵護秀髮,DOCO負離子速幹吹風機體驗!這款吹風機採用了冷暖風雙模式的設計,風力一共兩檔柔風與強風,1800W的額定功率精準把握秀髮養護適宜環境溫度,不會因為功率過小而久吹不幹,也不會風力過大而損傷髮質,另外機身還內建了高靈敏溫控+保險絲熔斷的雙重保護,當機身檢測到溫度過高時,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