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一哥“俗人讀水滸”之——恩斷而義未絕

由 一哥於一 發表于 人文2023-01-22
簡介怒殺閻婆惜之後直到反江州之前,宋江的“忠”表現為對朝廷王法的順從與逃避,先是逃避殺人風頭,再是以殺人的小罪逃避清風山殺人放火的大罪,然而一路走來,宋江從來都沒有放棄效力朝廷的夢想,白虎山莊二別義弟武松,不忘安排其招安受降,在梁山泊見到眾好漢

以義斷恩到底是什麼意思

宋江與武松的故事,眾人皆以為兄弟二人初識於他鄉陌路、寄人籬下之時,結義於逃難途中、窮途末路之季,分裂於梁山排位、重陽宴會之日,恩斷義絕於武松最終選擇與朝廷決裂、出家六和寺之語。果真是這樣的嗎?斷然不是。

一哥“俗人讀水滸”之——恩斷而義未絕

其一、宋江對“忠義”的理解與心路歷程

宋江最初的“忠義”理想模式可謂是“妄忠”、“情義”,他口口聲聲忠於朝廷,可卻幹盡了把持公案、斂財枉法的壞事,連閻婆惜都說他“閻王爺面前須沒有放回的鬼”,而當得知晁蓋等人強盜事發後,毫不猶豫地飛馬報信,可見其“忠”於朝廷是虛無的,是山呼“萬歲”式的口號;而他的“義”也不是平等的,他是以高人半頭的方式行使他的“義”的,無論是對下層人還是對待朋友,宋江的“義”表現得大方而得體,從無巴結之態、少有施捨之意、更無濫施之嫌,其實他的“義”是一種讓人推辭不得的恩典。這個時候,宋江的“義”在“忠”之前。

怒殺閻婆惜之後直到反江州之前,宋江的“忠”表現為對朝廷王法的順從與逃避,先是逃避殺人風頭,再是以殺人的小罪逃避清風山殺人放火的大罪,然而一路走來,宋江從來都沒有放棄效力朝廷的夢想,白虎山莊二別義弟武松,不忘安排其招安受降,在梁山泊見到眾好漢,對吳用說了句“只有先生深知我心”,乃至到了江州牢營,他都從來表示要忠於朝廷、甘願伏法的,就是那幾句歪詩,同樣證明不了他要當皇帝,他是知道黃巢下場的,宋江這個時期的“忠”可謂之“順忠”;而這一路上,宋江的“義”卻從沒有消停過,一個戴枷的囚犯,不停地與人錢財、比如病大蟲薛永,而且從來不是求人的,這“義”可謂之俠義。

上梁山之後的宋江,終於找到了忠於朝廷的一條捷徑,那就是招安保國,因為他看清了時局,朝廷需要這樣的力量,他們中間的絕大部分人也同意這樣幹,於是他謀劃著他的招安,宋江的招安不是單純的投降,而是有條件的招撫,而這種條件需要內部團結,需要用戰力說話,更需要與朝廷的部隊打到恰到好處,既要勝、又不傷一團和氣,這個時候的宋江,可謂漢賊曹操,一臉“奸忠”;而這個時候宋江的義,則表現為為梁山大多數人謀福利,努力平衡內部關係,消除招安掣肘,這種“義”則是“道義”。

受朝廷招安之後的宋江,一心為國效力,從不考慮梁山弟兄的死活,可謂是“愚忠”,而對於一個個將領的犧牲、死亡、離去,雖唏噓有聲,卻多了幾分虛情假意,這個時期的宋江不能視其為絕義之徒、無義之輩,也只能算是“偽義”吧。

一哥“俗人讀水滸”之——恩斷而義未絕

其二、武松對忠義的理解及心理歷程

武松為人“上上”之評是後世公允之理,原因只有一個,這個人敢愛敢恨、愛憎分明、疾惡如仇、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簡單、單純是其人物性格的優勢所在,而對於國家的“忠”這個概念,他或許從來都沒有考慮過,在去二龍山前他說的招安那番話或許是其真實的內心透露,他只希望自己能在戰場上與敵人廝殺,拔取些功名,過上好日子罷了,而他的義也單純到你對我好,我脫下褲子給你,你再對我好,我為你賣命式的好,這點在其對待施恩與史進不同的態度上可見一斑。

一哥“俗人讀水滸”之——恩斷而義未絕

其三:宋江尊重武松的選擇

戰爭結束了,損兵折將的宋江部隊要返回朝廷了,而此時魯智深卻聞潮圓寂了,在看望魯智深葬禮後,武松說出出家六和寺的心聲,宋江一句“任從你心”聽起來讓人覺得心寒,後人或謂二人至此亦恩斷義絕了。其實不然,要知道宋江多次論及武松,皆言“你是個曉事的”,足見宋江對其是尊重的,而這種型別的尊重,在梁山泊恐怕沒有幾個,也就是宋江口中常常尊稱的魯“師父”、林“教頭”吧,絕不是李逵諸人“那廝”們可比的。更何況這位武行者,可是堪比佛家六世禪宗“盧行者”的,六和寺出家也正應了這個六字。

武行者參悟禪心,宋公明順應弟意,雖是恩斷了,然而義卻未絕啊。或許也如宋江那句話:“唯有汝知我心”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