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重新做一個小孩,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打造極致親子關係

由 灰鴿聊奇聞 發表于 人文2023-01-21
簡介很多親子之間的爭吵或冷戰,其實都不是很必要的,比如孩子不愛吃東西,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是挑食,但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那你就會覺得這你自己也有不喜歡吃的,然後就會理解孩子

以小孩視角有什麼好處

去年,由於自己從事教師職業,每當回到家裡,總會被哥哥拖去輔導他的孩子。在輔導的時候,總會產生

"我都講得這麼明白了,為什麼他還是不懂"、"他怎麼不能自主一點,學習又不是我的"

諸如此類的想法,相信很多家長也有過。我們習慣站在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世界,

代入了成人的思維模式自然無法理解孩子的很多行為。

重新做一個小孩,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打造極致親子關係

在《小王子》裡有這樣一幅畫——一隻正在消化大象的蟒蛇。小朋友把這幅畫拿去問大人“怕不怕”,大人認為那是個“帽子”有什麼可怕的。於是他又畫了一隻敞開肚皮的蟒蛇,這次大人看懂了,卻讓他把興趣放在像地理、歷史等正途上。

"每個人觀察、認識問題,都會有自己的視角和立足點",

大人有大人的認知,孩子也有自己的世界,當孩子與大人所站角度不同時,溝通交流就產生了矛盾,親子關係就有了間隙。

很多親子之間的爭吵或冷戰,其實都不是很必要的,比如孩子不愛吃東西,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是挑食,但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那你就會覺得這你自己也有不喜歡吃的,然後就會理解孩子。所以

,很多親子矛盾的避免需要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重新做一個小孩,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打造極致親子關係

打造極致親子關係,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蹟出現",

這是陶行知給教育工作者的建議,但其實也是對家長的建議,重新做一個孩子,你會對孩子有更深的理解;你會看到孩子世界的精彩;你會變成孩子的朋友,同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嬉笑。

重新做一個小孩,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打造極致親子關係

用提問代替說教

紀伯倫在《論孩子》說到:"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很多家長在認為孩子的行為無法理解時,就容易以說教的方式去糾正孩子的一些行為。比如講道理等,這其實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情緒。但如果用提問的方式就不一樣了,它會讓孩子感覺到被信任和被尊重,在他們看來,你是站在一個平等的角度去同他們進行對話的,他們會更容易接受你想對他們表達的“道理”。

就好比,當看到孩子把屋子弄得髒亂時,選擇用“你的屋子是這樣的話,你喜歡呆在這嗎?”的提問方式,會喚起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代入環境,然後乖乖地進行整理。

重新做一個小孩,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打造極致親子關係

傾聽孩子的需求和想法,讀懂孩子的情緒表達

帕蒂·惠芙樂在《傾聽孩子》裡說過:"學會正確地傾聽孩子的心聲,運用合理的方法應對,才能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建立起良好的親密關係。"

孩子很多時候做出讓你不理解的行為是有他自己的理由的,他是在表達著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如果這時候父母選擇忽視或指責去對待的話,會促使孩子對你的信任度降低,加劇內心的不安全感。

前段時間看過一個影片,影片裡孩子正透過各種途徑來發洩自己的憤怒,如扔椅子、掀桌子等,而一旁的家長卻面無表情,也沒有安撫孩子。孩子在表達憤怒其實也是在表達他內心的痛苦,為什麼不花些時間去傾聽孩子,緩解孩子內心由於痛苦帶來的壓力呢!傾聽是和諧親子關係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重新做一個小孩,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打造極致親子關係

給予孩子屬於自己的空間

當我們在社會上生活、工作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想有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在那裡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不會被他人所打擾。孩子也一樣,他們會想在父母的養育下依然能做自己,而不是受到父母的影響,變成父母規劃的樣子,這樣的孩子一般獨立性和自主性都會比較差的。

家長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要給孩子留出屬於他們的個人空間。這個空間有兩個,一個是生存空間,一個是發展空間。

生存空間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在家庭裡能感到放鬆,比如說孩子成績沒考好,父母要做的是理解、疏導和幫助,而不是“你看別人都考得那麼好,你怎麼就考這一點。”

發展空間就是孩子未來的發展領域,這個就要求父母不對孩子的未來做過多的干預,給孩子留足發展空間,孩子才能對自己的未來付得起責任。

重新做一個小孩,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打造極致親子關係

結語

親子關係要求家長和孩子相互理解,讓孩子站在大人的角度看待問題顯然是不大可能,何不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重新做一個孩子,畢竟我們都是從孩子長成的。

(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