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讀書|流行音樂情報到處都是,為何評論場卻消失不見了?

由 文匯報 發表于 人文2023-01-20
簡介理解流行音樂的最佳方式就是去聽,如果從來沒有聽過這類音樂的話,本書的討論讀起來可能會讓人覺得非常乏味

消失是什麼意思啊

讀書|流行音樂情報到處都是,為何評論場卻消失不見了?

《流行音樂與資本主義》

[日]毛利嘉孝 著 耳 田 譯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流行音樂是從資本主義製造出來的無用的、過剩的、廢棄的事物中被創造出來的。它曾經是資本主義的副產物,而現代社會的諷刺之處,便是這種副產物現在逐漸改頭換面,變成了主要產物。那麼,處於這樣的時代之中,我們對流行音樂應該進行怎樣的思考?本書循著音樂研究中經常缺失的政治、經濟視角,自“流行音樂純粹只是音樂”這樣的觀點中跳脫出來,從全面包裹著流行音樂的整體社會性脈絡出發來對其進行重新思考。

>>內文選讀

本書的書名是“流行音樂與資本主義”。流行音樂與資本主義之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本書試圖以流行音樂為中心,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出發來思考這個問題。

“流行音樂”和“資本主義”這兩個詞之間在存在著某種共犯式關係的同時,也存在著一種緊張性的關係。本書的目的就是透過各種方法,將這兩種不同的脈絡用“和/與”這個詞聯絡起來。

自“流行音樂純粹只是音樂”這樣的觀點中跳脫出來,從全面包裹著流行音樂的整體社會性脈絡出發來對其進行重新思考,這是本書尤其想要指明的方向。所以,我們或許可以說它是一本關於“流行音樂社會學”的書。

我本人曾在大學裡開設過關於流行音樂或透過流行音樂來講解現代社會的課程。每年課程開始的時候,我都會痛感到,現在的學生不像我們從前那樣瘋狂地聽音樂了。但是客觀來看,對於現在正處於18到20多歲的學生來說,曾讓十幾歲時的我受到過沖擊的朋克(punk)和雷鬼(reggae),已經是30多年前的音樂了,就連浩室(house)都是他們出生以前的東西,所以他們會有這樣的表現也可以說是理所當然。

有時候我會被學生揶揄:“現如今還聽什麼朋克的,也就只有老師您這樣的中年大叔啦。”甚至還曾有學生在我就鮑勃·馬利(Bob Marley)大講特講一番之後提問:“不過話說回來,您剛才說的雷鬼是什麼意思啊?”搞得我啞口無言。另外,現在只需要過上三年時間,大家聽的音樂就完全更新換代了,所以如果想就最新的音樂進行評論的話,時常對情報進行更新就變得非常必要,可這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不過與此同時,由於過去的黑膠唱片最近全部都以CD的形式重新開始發行,網際網路上也鋪天蓋地都是各種各樣的音源和影像資料,所以也存在著一些一個勁兒地向我介紹連我都不知道的古老、稀有音源的學生)。

讀書|流行音樂情報到處都是,為何評論場卻消失不見了?

(圖源:視覺中國)

不管怎麼說,面對著這樣的年輕學生和全新狀況,我痛感到,我們一直以來談論音樂的方式實在需要改一改了。我覺得就算是過於粗略(或者多少存在著一些偏見)也好,流行音樂的教科書式的歷史和縮略化的結構示意圖也還是非常必要的,這便成了我動筆撰寫本書的動機。

單純地相信流行音樂就是一種自由的自我表達手段的傾向似乎正在增強。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更加認為,對流行音樂和資本主義重新進行思考已經變得極為必要。

但是,今天我們進入了一個對流行音樂進行文字書寫變得無比困難的時代。

讀者都只尋求著目錄化的情報,於是暢銷的音樂類書籍要麼就是些《××經典100張》之類的東西,要麼就是些藝人自己出的東西。在很多雜誌上,真正稱得上音樂評論的東西現在都消失了。這些雜誌都向著塞滿宣傳軟文和新碟介紹的目錄志方向發展,而其最終的結果便是逐漸被大品牌連鎖唱片店的免費刊物奪去了生存空間。

同時,大家稍微上網看一眼就會發現,流行音樂情報到處都是。音樂人自己運營自己的官網也不再是件新鮮事,為了自己的粉絲和仍是路人的觀望者,大家都不停地在網上上傳著各式各樣的資訊。

以往的音樂媒體工作者光是憑著“可以近距離接觸到音樂界”這一條特權,就能夠合情合理地完成資訊的傳送。然而現在,這樣的特權早已經消失,大家要麼就是寫一些“喜歡”或“討厭”之類的個人化感想,要麼就是得意洋洋地東寫西寫一些瑣碎的八卦和逸聞,漸漸地,評論的場所就消失不見了。

所以在剛開始寫本書的時候我就考慮,能在網上讀到的詳細資訊就交給網路,而我則僅僅是利用盡可能基礎性的情報,來描述流行音樂和將之包裹於其中的社會的狀況。我不去搜集音樂人的逸聞或故事性的事件,而是透過利用大家都知道的主流音樂人和音樂事件,將最低限度範圍內的知識統合起來,以作為我們討論的基礎。

音樂體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時代和環境的左右,所以我並沒有試圖主張一種中立性的、普遍化的觀察事物的方法。二十多歲前後聽的音樂對我有著極強的影響,所以關於1970年代到1980年代的描述會佔據比較大的篇幅,同時也不可否認,這些部分的文字可能會略微帶有一絲絲傷感的色彩。另外,書中對於J-pop之前的日本流行音樂的討論相對較少,這也是因為受到了我自身以西方音樂為中心的聆聽經驗的很大影響。

但本書並不是想要發表“過去的日子真美好”這樣的言論。大學裡的知識分子的模式化傾向之一,就是一邊懷舊式地談論過去,一邊對現狀提出批判。透過這樣的行為,他們便可以將自己英雄式地擺放到“最後的”知識分子、“最後的”評論家、“最後的”藝術家、“最後的”左派這一類亂七八糟的位置上去,但是這樣不但否定了現狀,也可能導致對未來將會出現的可能性視而不見。所以筆者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從頭到尾都一直提醒自己不要落到這樣的立場之中去。

理解流行音樂的最佳方式就是去聽,如果從來沒有聽過這類音樂的話,本書的討論讀起來可能會讓人覺得非常乏味。雖然筆者在本書中提及的作品,已經是以“這首歌的話,應該所有人都聽過了吧”這樣的流行音樂名作為中心,但假如真的從來沒有聽過的話,那麼也希望你能以此為契機,將本書作為索引,一邊讀,一邊將書中所提到的作品當作背景音樂播放來聽聽看吧。

作者:毛利嘉孝

編輯:金久超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