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忻州人物:元好問,忻府區,“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由 家鄉的記憶xiang 發表于 人文2023-01-19
簡介元好問在文藝創作方面,詩詞文章都很突出,正如當時名人所評的:“詩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邁往之氣

猜生死相沖看誰人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忻州市)人,金代著名文學家。

元好問祖先系鮮卑族,複姓拓跋,北魏時隨孝文帝南遷洛陽,改姓元,落籍河南汝州,五代後遷居山西平定。其高祖元誼,在北宋宣和年間官忻州神武軍使。曾祖元春,任北宋隰州團練使,其間由平定移居秀容(今忻州市)。祖父元滋善,做過金朝柔服(今內蒙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其父元德明,累舉不第,放浪山水間,長於詩,著有《東巖集》。

元好問出生後,過繼給叔父元格。從5歲起,就隨在山東掖縣做縣令的叔父讀書。14歲時,元格調任陵川令,元問便在陵川名儒郝天挺名下就學。21歲時,叔父病故,元好問扶護靈柩回到原籍秀容,在故鄉居住四五年。金貞祐四年(1216),蒙古軍圍攻太原,元好問攜帶家眷逃往河南,在三鄉、登封、昆陽等地漂泊五六年。金興定五年(1221),元好問中進士,曾任國史院編修。金正大四年(1227)後,元好問先後任鎮平、內鄉、南陽縣令。金開興元年(1232),當金朝行將崩潰之際,調回汴京,任左司都事,繼任尚書省掾。次年春,金朝守將崔立叛變,京陷落,元好問被羈管在聊城(今山東聊城)。兩年後,又移居冠氏(今山東冠縣)住了4年。南宋嘉熙三年(1239),元好問回到故鄉秀容,構築野史亭,專事著述。為了蒐集金史資料,他不辭勞苦,四處奔走,廣採博納。元憲宗蒙哥七年(1257),病故於獲鹿寓舍,終年68歲。

元好問在文藝創作方面,詩詞文章都很突出,正如當時名人所評的:“詩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邁往之氣;文宗歐、韓,正大明達而無奇纖晦澀之語;樂府(詞)則清新頓挫,嫻婉瀏亮,體制最備,又能用俗為雅,變故作新,得前輩不傳之妙,東坡、稼軒而下不論也。”為此,後人又說他是“集兩宋之大成,是金詩人之殿,元文章之祖。”從數量上看,元好問現存詩1360餘首,多於李白,近於杜甫。由於這些成就,他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在文藝理論方面,他形成獨特的體系和進步文藝觀。其《論詩三十首》、《論詩三首》、《楊叔能小亨集引》、《陶然詩集序》,集中反映了他的文藝觀。尤其是《論詩三十首》,系統地敘述了建安以來重要詩人的成敗得失,創造性地提出自己的文藝主張,對於改變當時文壇弊病,啟發後世文藝創作起了重要作用。他主張反映現實,反對“暗中摸索”,提倡建安風骨;主張天然真淳,反對模擬因襲,鼓勵創新精神;主張剛健豪放,反對纖弱險怪,力求感情誠摯;反對矯揉造作,重視作家情操;主張文道統一,反對形式主義,強調廣師博取。

在史學方面,他的成就也非常突出。他收集的《壬辰雜編》史料,為編寫《金史》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他彙編的《中州集》,是金朝的詩歌總集,不但較完備地儲存了金朝的詩歌,而且開創了斷代詩史的新體例。他積累的野史資料,對後世影響也很大。

內容摘自:《忻州地區志》1997年12月

資料彙輯:黃翔,網名“陰山小蟲”,包頭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書長、包頭九原博物館 理事、包頭烹飪餐飲飯店行業協會 副會長。讀萬卷書、行千里路、嘗百般滋味。

忻州人物:元好問,忻府區,“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