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學藝術的並非都有天分

由 鐵劍幫幫主 發表于 人文2023-01-18
簡介沒有培養具備藝術天分的學生的制度和氛圍,就會讓藝術出現資本和權力的屬性,也缺少了創新精神

造詣的意思是什麼意思

很多學藝術的並非都有天分,而是從小開始培養,或者“半路出家”,躋身藝術領域,時間長了,就會獲得一定的發展。但他們的發展也只是在老師指導下的發展,自己的創新並不是很容易,甚至完全丟掉了創新精神,變成了混飯吃的一群人,也就沒什麼出息了。

學藝術的並非都有天分

可以說,很多有藝術天分的人並不能走上藝術的道路。他們大多有一些比常人更好的藝術感觸力,也更容易獲得藝術審美境界,只是,由於種種條件的限制,他們只能幹別的,卻不能走上藝術之路。有人從小就喜歡唱歌,唱的也不錯,但家裡沒錢,請不起老師輔導。於是,他只能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去找一份工作混口飯吃,等到找到了工作,還是喜歡唱歌,聽歌,卻把自己的才能埋沒了。想找老師搞專業訓練,已經過了那個年歲,或者說已經不適合在藝術之路上走下去了。畢竟,藝術界就是吃青春飯的,尤其是歌唱演員,舞蹈演員都是要吃青春飯的。至於古董鑑賞什麼的,越老越有經驗,不過只能算是鑑賞,不能算是純粹的藝術。繪畫也是如此,年輕的時候見多識廣,試過很多種風格的作品,畫起來就會得心應手。不過,很多繪畫的人缺乏天分,只能重複前人的作品,卻不會自己獨創,也缺少畢加索、梵高那樣的天才,只是自己畫來畫去,沽名釣譽之後,就開始教學生,教會學生或者根本教不會學生,只要收了錢就算是成功。就好像一個具備名師頭銜的老師用頭銜做廣告,教學生賺錢一樣,其實名師頭銜只是噱頭,卻並不管什麼用。真正教學成績好的不一定是名師,而是在教學一線長期奮鬥,默默無聞的老師。而那些經常投機取巧講評優課的老師,正是不好好教學的老師,也是經常拉關係請客送禮的老師,獲得名師頭銜之後,就要靠著頭銜吃飯了。

學藝術的最重要的是混口飯吃,但混飯吃只是生存的目的,卻不是最終目的。藝術要有所創新,要有所進展,要超越前人,如果只是原地踏步,裹足不前,那麼藝術也就不成其為藝術了,而是成了拾人牙慧的東西。但是,並非搞藝術的都是為了創新,而是為了混口飯吃。於是,很多學藝術的學生大多都是家裡有條件的,從小就學習,能跟著輔導班學習,也能請得起老師,跟著老師學習。只是,他們從小培養的藝術習慣帶有了老師斧鑿的痕跡,並不容易突破,也不容易搞創新。甚至很多教藝術的老師只是為了讓學生考上某些專業藝術院校,而並非為了藝術創新而教學。他們的教學套路生硬死板,具備很強的封閉性,也具備可重複性。教鋼琴的只教考級內容,教一些專業學校考試的內容,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教,甚至只教一些固定的曲目,卻不會教其他的曲目,甚至連一些深一點的樂理知識都不教,也就只能讓學生反覆練習了。學生很辛苦,沒有什麼樂趣,而老師要讓學生逐漸在辛苦中認可這種訓練,並且認為這種訓練一定會成功。其實,已經違背了藝術教學規律,也讓無數的孩子學起來很艱難,甚至哭著彈鋼琴,哭著畫畫,也就沒什麼意思了。

學藝術的並非都有天分

可以說,有藝術天分的孩子大多學不起,而沒有藝術天分的孩子大多能學得起。藝術領域成了資本和權力的集散地,資本和權力合謀打造了藝術市場,用高昂的學費把一些具備藝術天分的孩子自動排斥在外面,而不是經過普選或者專業選擇。誠然,一些有藝術天分的孩子自己就會學習,還會弄出很好的創新作品,不過,這種學習和創作在以前的時代是可以脫穎而出的,也能受到追捧。到了現在,就不行了。藝術領域已經完全被資本和權力把持,造出了學院派的權威。權威們都是大學的知名教授,在某一藝術領域具有較高的造詣,說話當然具備一定的力度。也正是他們成了權貴們的代言人,讓藝術遠離了民間,成了象牙塔內供奉的東西,而他們自己成了祭司,成了神職人員,不論是帶學生,還是開辦藝術公司,抑或是跑專案都能賺錢,至於論文就不是自己寫了,完全靠自己帶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寫,還要做第一作者。如此一來,學院派的藝術鑑賞標準就成了機械化的,成套的,可批次複製的標準,哪裡還有什麼創新精神。如果他們吹噓說,有藝術的創新,也一定是藝術權威們的作品,畢竟,他們擁有絕對話語權,說是創新就一定是創新,再邀一幫同道中人互相吹捧,也就真的飄飄然起來。還有的居然竊取外國人的作品,稍加改造,變成自己的作品,拿出來招搖撞騙。

藝術講究靈動性,不是一成不變的,更不是學院派倡導的僵死模式,而是要有很大的創新,甚至出現模式的創新。而創新需要有天分的學生,需要那些學生成長為藝術領域的大師,不斷開拓進取,而不是僅僅培養一幫權貴的學生,讓他們玩弄藝術混飯吃,或者掙很多錢,卻忽略了藝術的創新。以現在的情況來看,很多學藝術的都沒有天分,只是在學技術,即便技術已經非常熟練,甚至自我感覺很好,也不一定會有所創新,只是為了考上某些專業藝術院校而努力,也就等而下之了。

就像魯迅說的那樣,國內不但產生天才難,而且產生天才的土壤都難。關鍵不是天才,而是產生天才的土壤。沒有培養具備藝術天分的學生的制度和氛圍,就會讓藝術出現資本和權力的屬性,也缺少了創新精神。即便已經被學院派把持,也不會有太大的進步。或許,應該改革藝術考試和評價標準了,讓更多愛好藝術和有藝術天分的人加入進來,成為它們想成為的大師,而不是讓考試捆住了手腳,更不能讓家庭條件成為困擾一些有天分的學生的絆腳石。

學藝術的並非都有天分

藝術在民間,不在廟堂。學藝術有天分的學生也在民間,不在學院,需要那些藝術領域的所謂權威看看腳底下,培養一些民間的藝術家,而不是始終高高在上,只知道撈錢……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