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漢字本義是各義項的根本和源頭,學習一詞多義認識本義是關鍵

由 古文那些事 發表于 人文2023-01-13
簡介但在前就是本義嗎

什麼跟什麼源詞語

漢字是形音義用四者的結合體。比如:蚤,甲骨文字形象人用手抓撓跳蚤叮咬處。上部又中一點是抓下的皮屑。本義:跳蚤,讀作zǎo。也可以理解為用手捉跳蚤,抓住跳蚤後,人們往往用指甲擠死它,小點兒像指甲,或上面的血跡。在古代文獻中常通假為早。比如:不可不旦日蚤來謝項王。(《鴻門宴》)

不過,有人提出:蚤的本義是搔,搔癢的搔,因為跳蚤叮咬後紅腫發癢,人就會去抓撓。也就是說,有人認為本義是名詞跳蚤;有人認為本義是動詞抓搔。那麼到底哪一個在前呢?

我們來思考,為什麼會出現一個加上扌的搔?這是文字的分化,目的是為了表義的精確。也就是搔在後,蚤在前。但在前就是本義嗎?不一定。

漢字本義是各義項的根本和源頭,學習一詞多義認識本義是關鍵

只能認為,理論上說,蚤的跳蚤義和抓搔義,應該有一個是最早的,但是後來已經很難分辨出來了。我們看到的只是,後來蚤同時具有跳蚤和搔癢兩個義項,用搔分擔了蚤的搔癢的義項。這裡一定要注意的是:有時後起的字是可以表本義的,比如益和溢,溢是後起字,益本義就是水溢位。後來假借為益處,於是又為本義造了溢字。不能認為後出的分化字,它的義項就一定晚出。

我們再來看一個字朩,《說文解字》:朩,分枲莖皮也。從屮,八象枲皮。這個字又寫作林,《說文解字》:葩之總名也。這和木與林的關係一樣。這個,又寫作麻。《說文解字》:麻,麻與林同。麻是麻類植物的總稱,而朩根據《說文解字》本義是剝取麻皮。這和前面提到的蚤和搔哪個是本義是一個道理。

換句話說,我們也可以認為麻皮是它的本義。因為動作和動作支配的事物是同時發生的,有時很難分清先後的。你要確證,還是要拿出哪一個義項在文獻中最早使用。我們認為蚤和朩的本字問題,實際上還牽涉到由本義到引申義時,詞性的轉換問題,是動詞轉為名詞,還是名詞轉為動詞。

漢字本義是各義項的根本和源頭,學習一詞多義認識本義是關鍵

比如:名,《說文解字》:自名也,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思是早上模糊不清人們看不清楚對方,於是需要向對方報出自己的名字。也就是自稱其名,是動詞。因此,本義是自稱姓名。引申為名字,就變成名詞了。這就是從動詞轉化為名詞。

又比如:圖,《說文解字》:畫計難也。從口,從啚,啚,難意也。按許慎理解,圖是謀劃義,為動詞。可是按照一些學者的理解,啚為邊鄙義。就是邊界上的城邑。所以本義是地圖,這又是動詞了。

所以要判斷一個詞的本義究竟是哪個義項,有時是難以判斷的,必須結合文獻分析,如果沒有確切的證明,就不要隨便說哪個義項是本義。關於本義我們需要澄清這樣三個概念。

一、區分字形義與本義。

字形義是根據字形得出的意義,如休字,字形義就是人靠在樹下休息。但是人要休息,未必都會在大樹之下,所以休息才是修的本義。本義是抽象化的,用與語言中的。字形義不同於本義。本義就是造字時的最原始意義,這種意義由於當時造字環境不重出現,後人與造字時的人的思維無法做到心心相印,後代很可能是無法復原的。

漢字本義是各義項的根本和源頭,學習一詞多義認識本義是關鍵

還有就是,漢字從古至今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義項紛紜,用字複雜,探源溯流本就是很困難的。因此我們所謂的漢字本義,只能藉由字形,並有文獻佐證,才能確立一個詞最早的含義。如果我們脫離文獻去解釋,本義就會陷入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境地。張三看出一個意思,李四看出一個意思,你認為是這樣,我認為是那樣,爭論不休。還是拿那個休字來說,人和木為什麼不能是人伐木?不能是人爬樹?不能是人種樹?而只能是人在樹下休息呢?這是因為有文獻的支援。

二、區分本義和引申義

。一個字的義項往往有很多,但是本義是根本是主流,是詞義引申伸的主要依據,其他引申出來的義項是分枝是支流,把握住了本義也就等於掌握了詞義系統的核心和關鍵。

三、區分基本義和本義。

本義是漢字在文獻中使用的最原始的意義,但基本義是該字當代最常用的意義,比如兵的本義是兵器,而基本義是士兵,我們閱讀古文獻要注意。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