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那些具有“權威人格心理”的人,都很喜歡藉助道德綁架達成目的

由 第一心理 發表于 人文2023-01-07
簡介這個男人在求婚的時候,就像那些去朝拜的人一樣,三步一跪地走,看上去很虔誠,但是很多人卻認為他是自我感動,並且是譁眾取寵,對於這個女孩來說是一種道德綁架的行為

白色心理學代表什麼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對於女孩們來說,求婚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嗎?

如果兩個人相愛,那麼對於女人來說這勢必是她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候。那麼如果彼此不相愛,對於這個女人來說,當眾求婚可能是最她最大的侮辱和最大的社死。

在雲南有一個小夥,雲南小夥三步一跪向“表姐”求婚。

一個男子在街頭手捧一大束玫瑰花,旁邊還放著自己心愛的女孩的照片牌子,牌子上還寫著“此生只愛表姐,天若有情,就請成全”。

那些具有“權威人格心理”的人,都很喜歡藉助道德綁架達成目的

很顯然這是一個告白和求婚的場景。本來看上去應該是非常幸福的畫面,但是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其中有很奇怪的事情。

首先,這個牌子上寫的是“表姐”在我們的固有思維中,近親不管是在生理上還是在道德上都是不太建議結婚的。

其次是這個男人的行為非常令人匪夷所思。

這個男人在求婚的時候,就像那些去朝拜的人一樣,三步一跪地走,看上去很虔誠,但是很多人卻認為他是自我感動,並且是譁眾取寵,對於這個女孩來說是一種道德綁架的行為。

那些具有“權威人格心理”的人,都很喜歡藉助道德綁架達成目的

權威人格心理

這些道德綁架的行為其實展現了他們的內心,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作“權威人格心理”,一般總是對他人進行道德綁架行為的人都會存在這樣的心理表現。

毋庸置疑,從這個角度來,對於這位雲南小夥來說,道德綁架成為其滿足慾望的工具。

這種“權威人格的心理”也被稱為“專制人格”,它使得道德綁架者會想更多的對他人進行一種行為和思想上的影響和控制,

在這樣的心理表現之下,他們就會產生非常強烈的權力感,並且他們往往會失去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換位思考的能力,這種過激的行為就會讓他們產生一些過激的行為。

真正的道德綁架者其實並不是所謂的“聖母”,因為他們的出發點就不是為了人文的關懷。

那些具有“權威人格心理”的人,都很喜歡藉助道德綁架達成目的

對於大多數道德綁架的人來說,他們所處的利益主體是不同的,導致前置的條件不同,就會造成真正的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一種工具

道德綁架

給人最直觀的行為就是將道德放在一個負面的狀態,讓人處於一種非常虛偽的狀態,並且是不講道理的。將道德綁架當作滿足自己願望的一種工具,甚至已經成為了一種傷人的工具。

真正的道德綁架確實是否定的,並且一般是以底層向高層的進行綁架的行為。主要產生的道德綁架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那些具有“權威人格心理”的人,都很喜歡藉助道德綁架達成目的

這一類人想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決定這件事情,並且心裡想要成為正確的一方,在社會中,成為正確的一方往往就會被賦予一種權利,這種權利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武器,讓他們去傷害那些人。

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很多人都想要站在更高的地位,去表現自己是正確的,並且讓自己的權利是可以左右別人的。

這一類總是道德綁架別人的熱可能是因為自己曾經就是道德綁架的受益者,他們也想要保持這一種現象來為自己所用。

那些具有“權威人格心理”的人,都很喜歡藉助道德綁架達成目的

這一類人他們通常無法看清楚事情的本質,總是將所謂的道德停留在比較淺顯的簡單對錯的道理上,這種一刀切的行為方式會使得他們無法對發生的事情做一個系統性的評估。

這一類人只是希望滿足自己的願望,從而將自己的壓力轉嫁在他人的身上,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站著說話不腰疼”,這也就是所謂的道德綁架。

他們總是站在一種上帝的視角,不論對方說什麼他們都有反對的理由,因為他們無需顧忌這種行為帶給自己的表現,因為損害不到自己的利益。

那些具有“權威人格心理”的人,都很喜歡藉助道德綁架達成目的

那些喜歡用道德來說話的人,通常是覺得這種方式非常好用,因為絕大多數的中國人是非常謙遜有禮的,在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哪怕寧願隱忍也不願不給對方面子,這是一種傳統的認知和行為。

這些擅長使用道德綁架的人就使用這種方法來對對方進行要挾,認為只要自己站在道德高的地方,就可以將對方打敗,因為沒有一箇中國人想要成為不道德的人。

對於這些道德綁架的人來說,他們通常是沒有什麼自我,也沒有什麼追求,更沒有什麼見識和成就,他們無法站在更加全面的視角去看問題。

那些具有“權威人格心理”的人,都很喜歡藉助道德綁架達成目的

只能透過道德綁架他人,貶低對方的地位,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這種變態的錯位心理,才是他們滿足自己的唯一方式和唯一途徑。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