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家人們,教師節快樂~

由 廈門大學 發表于 人文2023-01-05
簡介今天是中秋節也是教師節在廈大有許多溫馨的“教師家庭”現在,小夏帶你走近他們感受家風中的師風故事是父子,也是師徒有傳承,也有創新張業(左)、張志昊(右)“父親在教學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雖然我和我父親的專業相差甚遠,但教學的方法和技巧是相通的

晃晃什麼成語

家人們,教師節快樂~

今天

是中秋節

也是教師節

在廈大

有許多溫馨的“教師家庭”

現在,小夏帶你走近他們

感受家風中的師風故事

圖片

是父子,也是師徒

有傳承,也有創新

圖片

張業(左)、張志昊(右)

圖片

父親在教學上給了我很大的幫

,雖然我和我父親的專業相差甚遠,但教學的方法和技巧是相通的。”

張志昊是廈大材料學院的一名教師,他的父親張業是廈大醫學院的退休教授。在從教的30多年間,張業出版與發表了許多教材和科研論文,獲得多項省市教學、科研成果獎項,被評為市級優秀教師。在張志昊心目中,父親是“

一個低調、勤勉的教育工作者

”,是他從小的榜樣。

家庭的薰陶對張志昊的職業影響很大。在成為了一名廈大教師後,

張志昊經常向父親請教教學方法

。父親在教學上善於創新,曾是廈大最早使用計算機進行多媒體教學的教授之一,直到現在,在教學模式創新方面仍為張志昊提供著持續有力的指導。

在父親的影響下,張志昊也不斷探索啟發式的、開放性的、創造性的教學方式。一個課程的內容要修訂多次,嘗試各種教學改革,

“要讓學生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教學沒有效果就是浪費大家的時間。”

為了激發學生興趣,他購買了大量的教具,課堂也從教室搬到實驗室甚至拓展到校外企業,讓學生在無人機探索校園、模型製作和自主研究飛機部件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張志昊還表示,希望自己的兒子也能從事教師工作,

“希望能夠把這個責任傳承下去。”

圖片

圖片

“很感恩有這樣的合作伙伴

與我一起經營生活”

圖片

郭建鵬(左上)、楊凌燕(右上)與女兒們的合照

圖片

即使到現在,楊凌燕和郭建鵬也依舊記得,十幾年前,還是研究生的他們,一起坐在北京的一趟公交車上,在晃晃悠悠中暢想未來,熱愛排球的兩人忍不住想象起工作之餘在廈門大學校門口的白城沙灘上一起打沙灘排球,“可以看大海,可以打沙灘排球,很美好。”那時的兩人怎麼也不會想到,

玩笑般的想象能在十幾年後成真

如今的他們,分別成為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和社會與人類學院的老師。

“教學生的過程,也是我們成長的過程。”

有一次,郭建鵬在課上發現,學生們對他要教授的內容“未講先知”,原來學生們在課前就已經透過網路渠道學習完了課堂內容,這讓他開始反思,在資訊如此通達的今天,一位老師的價值何在,能為學生提供什麼。為此,郭建鵬研究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O-PIRTAS翻轉課堂通用模式”,

這也成為兩人如今共同踐行的教學理念

“愛自己,愛家人,愛國家,愛地球”

是楊凌燕與郭建鵬的家訓,他們的“親子時光”豐富多彩:飯桌上的成語接龍,每週五的家庭電影夜,各種球類運動,跑步騎車,徒步越野,清理山林垃圾,商討假期鄉村支教方案,推廣閱讀……公益活動中印刻了他們的親子回憶。今年7月,他們獲評了

2022年廈門市“最美家庭”

“工作與家庭相輔相成”

,“感恩遇見,郭老師的支援和參與讓我對一個美好家庭的許多幻想得以成真。”楊凌燕的語氣中滿溢著幸福。

圖片

圖片

和另一半一起探索

如何成為一名好老師

圖片

李非慄(左)、鄒斯嘉(右)

圖片

2021年,在結束國外多年的學習與工作後,李非慄和鄒斯嘉

選擇一起加

入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在廈門這個海濱城市共同開啟生活的新階段。

在廈大,他們有了新的身份——老師。

“還帶著自己是學生的感覺,反過來看學生們會感覺更為熟悉。”

雖然已經從事海洋研究多年,

但作為老師的他們,還是新手。

如何安排好科研與教學、如何與學生互動、如何為學生的研究指引方向……這些,是他們“新身份”下的“新任務”。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

即便是在假期,夫妻二人也常常一起回到學校工作

閒暇之餘,他們會找對方談論各自的工作情況——這是多年來共同從事科研所形成的習慣。如今,他們討論的話題,多了個

“如何做一名老師”

。鄒斯嘉注重細節,指導學生較為細緻;李非慄則比較注意把握方向,更傾向於讓學生自主地探索新東西。

儘管觀點不同,他們會在保持各自的風格的基礎上,相互借鑑。

但當認為對方的工作出現問題時,“我們會坦誠地指出對方的問題。”

“希望我的學生們,能夠在這裡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

對李非慄和鄒斯嘉這對廈大“新老師”“新夫妻”來說,這是他們共同的目標。

圖片

圖片

在各自的軌跡中

用“踏實”傳承家風

圖片

姚光華(左)與許書環(右)

圖片

66歲的姚光華是廈大化學化工學院的退休教職工,加上他的父親和女兒,

姚家三代都是“廈大人”

姚光華的父親姚文粦,是從鄉下走出來的大學生,廈大畢業後於化學系任教師。至今,

在姚光華心中,父親都是很了不起的存在

。由於父親常年離家在外工作,姚光華對父親的工作知之甚少。但當他來到廈大工作時,

他從父親的同事們口中得知,父親是一個工作很踏實的人

1978年,姚光華進入廈門大學化學系供應室。認真踏實、態度積極的他,在工作的第二年,就被評為

“新長征突擊手”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就連像雞蛋、鹽、火柴這些物資,都需要姚光華和同事騎著三輪車到市裡跑腿申請和採購。但姚光華說:“現在講來是很辛苦,但是當時覺得都是應該做的。”

同父親一樣,姚光華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一干就是40年。

退休前,姚光華被聘任成為了實驗師。

如今,姚光華的女兒許書環也回到了廈大做行政老師,她說,“誠實做人、踏實做事是我們家的家風”。

從1955年到2022年,67年的時光見證三代廈大人的成長

,而姚家人與廈大的故事,還將繼續書寫下去。

圖片

扶持、相守、傳承……

在廈大

還有更多的教師家庭

他們堅守崗位、默默付出

書寫著一個又一個

廈大故事

圖片

圖片

圖片

見證不凡|教學改革創新的廈大探索

圖片

謀思路、破難題、出實招!

圖片

歡迎你,廈大新同學!

圖片

文:盧楊靜、王婧昕、莫凡、洪福菊、陸詩瑩

責編:張火火、曾浣浣

廈門大學黨委宣傳部出品

圖片

廈門大學

“自強不息 止於至善”,廈門大學官方公眾平臺

627篇原創內容

公眾號

快給溫馨的廈大教師家庭點個

在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