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同志們,讓我們領跑區塊鏈!

由 網際網路週刊 發表于 人文2023-01-01
簡介一個理論問題我們從中提煉出一個理論問題,比特幣與通證的實質區別在於,前者是一般等價物,是價值(支付)中介,通證是非一般等價物(資訊),是實體的資訊(支付)中介

不通水火代表什麼數字

一件有重大意義的事情

12月21日,中國通證數字經濟峰會,經濟學家樊綱主持了會議,會議探討了數字經濟:時代的機遇與思考。提出通證數字經濟,這是一件有重大意義的事情。

通證(token)的全稱是“可流通的加密數字權益證明”

實際意義是可互動使用的加密數字權益證物。token來自通訊術語,本意是令牌,信令,著名話劇《虎符》中信陵君竊符救趙用於調軍的虎符,就是令牌。前段時代,幣圈把它亂譯為代幣,顯然是錯誤的。因為網路通訊中的信令,絕無發行代幣的意思。

區塊鏈的走勢不出《網際網路週刊》所料

三年前刊發的《區塊鏈以比特幣打頭不正常》從開頭就準確地看到了結尾。通證是區塊鏈受到沉重打擊後,選擇的第二個主攻方向。對此,我們再次給出一個提前三年的判斷:選擇通證顯然優於選擇比特幣,但走得通走不通取決於路徑選擇:選擇以“流通”為重心,結果將與比特幣差不多;選擇以“權證”為重心,是可能走通的。

網際網路+金融,不是一場金融革命,而是一場資訊革命

在網際網路金融問題上,《網際網路週刊》多年來與金融界主流觀點勢同水火。實踐證明,我們一對再對,他們一錯再錯。分歧歸結到一個根本問題上,在於對變革性質的判斷完全是反的。金融業認為網際網路+金融,是一場金融革命,既如此,一定要以金融為中心;我們認為,網際網路+金融,是一場資訊革命,既如此,一定要以資訊為中心。

那些不甘心幣圈慘敗而回到鏈圈的投機分子自然希望模仿上輪再來一輪

在通證問題上,矛盾又開始浮現。如果強化“流通”這個思路,勢必將通證向代幣的方向引,那些不甘心幣圈慘敗而回到鏈圈的投機分子自然希望模仿上輪再來一輪。流通的證,一旦證在一般等價物上,沿著這個鬧起來,在美國、中國、德國央行已徹底明白過來時,成功比登天還難。沿權證方向引導,是在向資訊服務方向發展。對比鮮明,前者是金融,後者是資訊;前者是一般等價物,後者是非一般等價物。

一個理論問題

我們從中提煉出一個理論問題,比特幣與通證的實質區別在於,前者是一般等價物,是價值(支付)中介,通證是非一般等價物(資訊),是實體的資訊(支付)中介。前者包含的資訊,是一般等價物資料資訊(所謂“硬資訊”);後者包含的資訊,是非一般等價物資料資訊(“軟資訊”)。

一切事宜都是,有理論,就好辦

進一步推論,對應價值與使用價值的權益的性質不同,前者印證的是支配權(無差別的價值資訊),後者印證的是使用權,印證的是千差萬別的使用價值的資訊(即凡是有質的區別可以進行經濟利用的權益)。

邏輯學,比經濟學更重要

歸納通證經濟有可能在正確道理上對數字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經濟學邏輯在於,實現支付從第二次浪潮向第三次浪潮的實質轉變。

支付擁有金融、資訊雙重基因

金融業走向網際網路的過程,是它的金融基因向資訊基因的轉基因過程。支付的基因變異,正是發生於它從前一種中介(作為融資中介),向後一種中介(作為商品交換中介)的重心轉移之中。

馬蔚華關於“兩種支付”的思想

其可以用來解釋支付基因變異的邏輯線索,加深我們的思考:“銀行具有兩大屬性,一是社會融資中介,即充當存款人與借款人之間的中介角色;二是社會支付平臺,即市場經濟中的商品交換要透過銀行進行結算。”

1.5萬億,與15萬億,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據粗算,把中介點位於金融,總收益大約在1。5萬億;而定位於資訊,可達15萬億。從事通證的第一代人,普遍特徵是舍大取小。他們相差幾歲的“下一代”將繼承他們的遺志,去掙後一步大錢。對宏觀經濟來說,這將意味著個性化定製時代、多樣性紅利時代提前到來。而GDP的價格構成,將出現向拉姆齊定價的演變,這是由於在通證作用下,歧視定價將轉變成為情境定價。

結語

但首先,總之,通證領跑區塊鏈也要尊重規律。

(文/奇平)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