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只有心中無懼的人,才能真正擁有信任

由 時代光華出版 發表于 人文2022-12-30
簡介《人本教練模式》中的第六節“信任模式”認為,信任能為團隊創造張力,人們擁有信任是因為心中無懼,信任的表現是放棄對別人的控制,並且讓別人發揮所長

七擒七縱反映了什麼問題

只有心中無懼的人,才能真正擁有信任

///

在中國經典名著《三國演義》中,有一個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人本教練模式對於信任的理解,即從諸葛亮七次擒拿又釋放孟獲,到最終將他感化。

從諸葛亮七擒孟獲一事可見,諸葛亮的信任與“我相信”有關,與孟獲留給他的印象毫不相干。“我信任你”,主動權在諸葛亮身上,孟獲的表現動搖不了諸葛亮的信任。如果諸葛亮的信任真的與孟獲有關,那麼諸葛亮應該一早便對孟獲失去了信心。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反映出諸葛亮對自己充滿了信心。

無論孟獲如何不守信用,諸葛亮仍然相信自己有能力應付。諸葛亮對孟獲的信任,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格局:不廢一兵一卒,將整個巴蜀平定。諸葛亮能這樣做,反映出他心中的無懼和放棄對別人的控制。

《人本教練模式》中的第六節“信任模式”認為,信任能為團隊創造張力,人們擁有信任是因為心中無懼,

信任的表現是放棄對別人的控制,並且讓別人發揮所長。

01

創 造

信任可以創造出嶄新的局面,可以開創新的合作渠道和新的生活模式,可以開創出更有效的方法。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足夠的信任,那麼人類現在估計還活在原始社會中。信任使交易成本降低,人類開始互通有無;信任使人類發明貨幣,令彼此的購買力可以儲存,資本得以積累。最終,透過經濟的進步刺激科技的進步。信任的價值是創造,創造一種新的關係,創造一種新的模式,創造出遠遠大於個人能量的團隊張力。

在團隊中,信任是非常重要的。沒有信任,就沒有團隊成員黏合在一起的基礎;沒有信任,就沒有團隊成員之間的優勢互補和協同效應,也就沒有了團隊力量大於個人力量總和的奇蹟發生。沒有信任,就沒有融洽、沒有快樂、沒有默契,導致不能借力、不敢借力,也就沒有了效益。對於個人而言,信任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生活在社會中,必須與社會發生關係,建立關係的基礎不是別的,就是信任。

02

無 懼

信任,首先是對自己有自信,自信的人會更相信別人。其次,信任是對他人的瞭解。缺乏信任實質上就是缺乏瞭解,無知產生恐懼,恐懼令人失去信任。有了自信和對他人的瞭解,就會勇於開啟自己的心扉,展示自己的不足;有了自信和對他人的瞭解,會更願意付出,願意幫助別人。沒有自信,就會害怕受傷,因而就會不敢信任別人。無安全感是內在的感受,被遺棄感也是內心的活動。被社會拋棄的人,往往先自我拋棄,因為一個自信能夠與社會同步的人,總會想方設法跟上社會的腳步。無安全感和被遺棄感會令人心生恐懼,一旦恐懼超過自信,人們就會在自己與別人之間設立一道防線,不信任就會產生。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的個性不盡相同。有些人總是開朗、信任別人,有些人卻是對人不信任、懷有敵意的。影響信任的主要因素是什麼?對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根據心理學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艾瑞克森(MiltonHyland Erickson)的看法,信任主要取決於人們的童年經驗。

而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等人本心理學家的看法是,決定信任的重要因素是個人對自己的體驗。相對於弗洛伊德和艾瑞克森,馬斯洛主張性格較容易改變,因為人們能夠改變自我概念。

誰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呢?或許所有理論都有正確的地方。

總結一下,信任的形成是受到童年經驗和自我概念互動影響的。精神分析學派宗師弗洛伊德提出,人生有五大心性發展階段(psychosexual stages),如果任何一個階段的發展得不到滿足,就會令個人的性格發展受到障礙(fixation)。口欲期(oralstage)是人類信任形成的重要階段,主要指從嬰兒出生到一歲半的階段,嬰孩在這個階段透過口腔來得到滿足。若此階段的發展得不到滿足,嬰兒會形成“口腔攻擊性格”,他們會對其他人表現出非常多的敵意、跋扈及不信任。這些人格發展上的停滯反映在行為上,就會出現如吸菸、暴飲暴食、咬齧指甲,以及對別人抱持不信任的態度等情況。

心理社會發展論的創始人艾瑞克森認為,由嬰兒出生到一歲半的階段為第一階段,即“嬰兒期”,信任的觀念基本在此階段形成,每一階段都由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的概念來貫穿。在第一階段,其認同危機就是“信任與不信任”。如果父母能在此階段讓嬰兒感到父母對待他的態度是親切的、前後一致的和連續不斷的,他就會感到安全,繼而對身邊的人產生信任。

如果嬰兒在“嬰兒期”能對人產生信任的態度,則他們對周遭的事物就會充滿希望,無論環境順逆,他們仍相信事情終會好轉。由艾瑞克森的理論我們可以看出信任的重要性,因為信任是社交與人際關係的基礎,擁有信任的人將更能適應這個世界,更能得到豐盛的人生。

馬斯洛認為,大部分人類的動機是基於生理的需求,也就是減少和避免痛苦的需求。他認為動機的範疇其實更廣,由此,他提出了需求階層(hierarchy of needs)。信任是出於安定和安全的需求,這屬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第二層。馬斯洛假定,只有當最低層的生理需求被滿足後,才會達到第二階段的安全需求。他指出,擁有安全感的人性格穩定,對環境有一定的信心,並免於生理、經濟或心理的焦慮。沒有這些焦慮,人們就有力量去信任環境和他人,他們不會浪費時間在推測人的心意上,會發揮無懼的精神。這與人本教練模式中的無懼不謀而合。

明白了信任是如何被心理機制影響後,我們要做的就是加強自信,放下陰影,做到無懼地信任別人。馬斯洛也認為,一旦人的基本需求被滿足,每個人都有能力向自我實現之路進發。

所以無懼是信任的外在表現,你對自己有足夠的把握,你心中沒有恐懼,就會撤掉信任的防線,並且透過信任創造出新的可能。

03

放棄控制

信任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種體驗。概念可以有不同的解釋,體驗卻是直接發生的,騙不了自己。你在用人和做事的時候,心裡如果感覺到不舒服,體驗告訴你產生了不信任;如果心情十分舒暢,沒有壓迫感,體驗讓你知道你在信任。

當人有安全感,知道別人是信任自己的,就能明白信任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決定,只有自己才能決定是否信任。看透了信任的本質後,人就可以自由選擇了。自由選擇後,人就從被動到主動,就會感到無比的輕鬆。

不信任的特點是控制,只有牢牢控制,一切均在掌控之中,不信任者才覺得安全,控制因此成為缺乏信心者的保險。因為控制,領導者對手下人的信任起點是 0,然後根據對方做得合意的事情,逐漸增加信任度。這種控制導致管理成本增加,工作效率降低。

信任別人的領導者,從“我”開始建立信任。

他們對人的信任起點是 100,放棄控制,完全信任,相信對方有能力把事情辦好,相信對方會全力以赴,相信無論出現什麼局面,自己都有能力解決。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