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道教、佛教、儒教”三大教派,成就了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底蘊

由 百荷書房 發表于 人文2022-12-30
簡介傳說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曾經從泰山到鹿邑,向老子探討“仁義禮法”方面的思想,談話中,孔子把話題轉向“仁義禮法”

飛禽走獸都包含什麼

文/蹤影

“道教、佛教、 儒教“三大教派,成就了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底蘊。

“道教、佛教、儒教”三大教派,成就了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底蘊

道教——老子的“道法自然”說

道教,為我國本土宗教之一,由東漢順帝時張道陵所創五斗米(入道者須出五斗米)道,為道教成形之始。它源於古代的鬼神崇拜,巫術,六仙之說和道、墨、陰陽諸子學說。

道教奉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為教祖,以他的著作《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信仰“道”為宇宙萬物之源。以“道”、“德”合一,為修行之目的,以“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處世哲學。其核心是做事要自然而然,順勢而為,保持本真,自由發展;在符合規律的事情上“竭盡所能”,不做違背心願和違反規律的事情。

老子、名李耳,李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周王朝任他做藏室史,即皇家圖書管理,使老子有機會博覽群書。他透過長時間的探討學習,觀察了自然天地萬物變化的情狀,以及社會的、歷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與敗,存與亡,禍與福,古與今相互間的關係與因果。初步揭示了宇宙本原——元氣生成之說。他認為,天下萬事萬物,都是從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元氣中滋生出來的。此乃自然規律,即“天道”。他把“天道”執行中的矛盾稱為道與德。道與德完整修煉,才能進人事,庇禍福。

傳說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曾經從泰山到鹿邑,向老子探討“仁義禮法”方面的思想,談話中,孔子把話題轉向“仁義禮法”。而老子卻說出一番自己的見解:“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日不言而自明。星辰有列,人獸有別,何必用得著“仁義禮法呢”?精明的商人從不輕易顯示自己的財寶;美德的君子反而謙遜樸拙。有錢的人

用財物

送人,有道德的人用良言贈人,如此罷了!

在回魯的路上,孔子一連三日默默不語,回想著老子的話。子貢問:“夫子以為老子如何?”孔子答曰:“天上的鳥,我知道它會飛;水中的魚,我知道它會遊;山中的野獸,我知道它能跑。但是,會跑的逃不過陷阱,會遊的逃不過釣餌,會飛的逃不過弓箭。至於龍呢?我就說不明白了,只知道它能乘風雲而上九天。這個老子,大概就是龍吧!”

“道教、佛教、儒教”三大教派,成就了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底蘊

儒教——孔子以“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的儒家思想

孔子的儒教思想,其核心是“仁”和“禮”,以“仁”和“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處世方法,主張“仁者愛人”的處世思想,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事原則。

孔子身先士卒,興辦學堂,聚徒以詩書禮樂講學。首開私人講學之風。他誨人不倦,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其教育思想和文化修養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他先後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藝的優等生有七十二人,他創立的“儒家學派”在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中高居首位,其思想成為後來主宰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築及意識形態的正統思想。“儒學”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代名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以致人們把“儒”看作是文化學問的代名詞,如:儒將、儒商等等。

“道教、佛教、儒教”三大教派,成就了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底蘊

佛教——倡導“由戒入定,由定生慧”的外來戶,源於

把佛教帶到中國落戶的人是達摩。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娑羅門種姓摩訶迦葉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達摩,經海上三年抵達我國廣州,後經南京渡江北上來到少林寺。北魏孝文帝為安頓印度僧人跋跎(佛跎)落籍傳教興建少林寺,主要以翻譯佛經和傳授印度早期,以自我解脫為目的的小乘佛教。當時到少林寺學佛求法的有數百人,慧光、僧稠就是跋跎的兩個高足弟子。

達摩在跋跎開創的基礎上,廣收信徒傳授禪宗。禪宗“藉教悟宗”內容,孕育和形成了自由解經的特點;達摩禪宗對《楞伽經》“如來佛性”的重視,為禪宗的形成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方法。

“戒、定、慧”三學為佛學之總括,所謂“由戒入定,由定生慧”,定又處於聯絡戒與慧的樞紐,而禪是佛教定學之核心,達摩禪宗以壁觀,清白無雜的心態去投契佛理,以《楞伽經》四卷傳授弟子。這既不同於印度之禪,也不同於小乘的歸禪。達摩在少林寺五乳峰的石洞面壁九年,終於悟得禪境——“外息諸緣,內心無惴,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傳說達摩面壁精誠所至,以致影入於石,稱為“面壁石”。達摩也成外籍落戶中國的禪宗始祖。

“道教、佛教、儒教”三大教派,成就了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底蘊

少林寺 達摩洞

小結:

人類自從站立起來,有了刀耕火種之技能,也就開始了衣食之外的追求。生產力的發展,價值的剩餘,精神的,信仰的需求。人與人之間貧富差別的拉大,生存質量的懸殊,信仰的危機;其社會的,歷史的原因,都成為一種宗教產生的有利土壤。使其不可避免地擔當起懲救人們心靈的歷史重擔。“佛、道、儒”三大教派的產生也不例外。

任何一種事物,都不是孤立而存在的,一個學派,一種宗教……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它自身的和歷史的侷限性。在歷史的存在中既有它精華的和有生機的一面,又有它腐朽的和糟粕的一面。道教一一開始就是以“儒、道”互補為特徵的宗教派別,它在極大程度上表現了我們這個民族文化、心理、思維方式上的某些特色。因之,宋時發展和完善起來的“程、朱理學”也吸收和容納了道教的一些傳統觀點,而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大支脈。

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儒、釋(佛)、道”三股源流的匯合中,歷史地張揚著我們中華民族所獨具的個性,智慧和意志。幾千年來,那些為了中華民族的強盛而奮鬥,而犧牲的仁人志士們,以及在收穫和失去之中,歡樂著,也痛苦著的人們,已經意識到了各派文化元素融會貫通的重要性。因此,“佛、道、儒”三教合一,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成就了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底蘊。

蹤影 2022/11/23

“道教、佛教、儒教”三大教派,成就了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底蘊

感謝瀏覽,感謝關注;歡迎留言討論,我們一起學習。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