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以人為鏡: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由 清說清語 發表于 人文2022-12-28
簡介縱觀曾國藩的一生,他的做人做事之道,集中體現在九個字: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以人為鏡體現了什麼思想

文:清說

以人為鏡: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物,他出身於耕讀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通《史記》。

他是晚清時期的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也是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僅看他的頭銜,就足以看出。此人的確非同一般,智慧超人。

進入仕途後,他十年七遷,連升十級。去世之時,獲得清朝國葬的最高優待。去世之後,他的子子孫孫依舊都能平安又獲福。

這個人就是曾國藩。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他的做人做事之道,集中體現在九個字: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不論在家庭中還是在事業上,他一生的思想和智慧,在中國歷史上都頗有濃墨重彩的一筆。

以人為鏡: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事不拖

《曾國藩家訓》中,有這樣一句話:處事易決斷。他還說過: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惰字致敗。

也就是說,大多數人一輩子平庸,都離不開這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做事拖拖拉拉,懶惰多餘勤勞。

不妨看看自己,或是看看身邊那些平庸之人,是不是在生活中,或在工作中,身上大都有著懶惰的特質。

懶惰,會讓人沒有追求,沒有目標。或者說,如果有人生追求的目標,那就是,凡事“差不多”足矣。

曾國藩在軍中時,每日聞雞起舞,每天堅持寫日記,反思自己的不足,每天堅持閱讀歷史書籍,飯後堅持寫字不下半小時。

在曾國藩看來,人之氣質源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可以改變其氣質。

以人為鏡: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話不多

曾國藩認為,說話需要給自己留有餘地。

那些不論在什麼場合,總是說話喋喋不休的人,往往是淺薄俗氣,缺乏涵養之人。

曾國藩說,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他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

所謂禍從口出,最忌諱的就是,言語不走心和為人自負和自滿。

說出不恰當的話,或為了自我誇耀,撒謊吹牛,不切實際。如此一來,不僅會給自己招致災禍,還會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和尊重,遭人嗤之以鼻。

總之,喜歡逞一時口舌之快,又喜好口無遮攔之人,終究都難成大事。

所以,曾國藩做人做事的處世之道,他事不拖、言不多、人不作。他舉止端莊,堅守底線,平心靜氣,做人低調。難事必作於易,大事必作於細。

就像他在家訓中說的:

好勝人者,必無勝人處。能勝人者,自不居勝。

在常年修身養性的磨練中,曾國藩練就了他一生從容不迫、處事不驚的優良品質。

以人為鏡: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人不作

很簡單,所謂不作,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能把握好度。

《曾國藩家訓》中有言: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轎。也就是說,在為人處世中,曾國藩認為,要保持低調,拿捏有度。

關於做事,曾國藩還有一言: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我即做之。

《大學》中這一段話也在告訴我們: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古人的話無不在忠告後人。人要保持平靜的心態,唯有遇事不衝動,深思熟慮,三思而後行,方能做事踏實,成就自己。

所以,每一位成功人士,他們身上大多都具有相同的特質。那就是:自律、堅持、低調,有大格局、大氣魄、大智慧。

一定有許多人在感嘆:唉,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啊。

那就慢慢學,慢慢做。學一點,做一點。在點點滴滴中,一定能凝結出屬於自己的智慧。總有一天,不但自己受益,還能影響子孫後代,興家旺族。

以人為鏡: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檢視往期更多內容: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會說話你就贏了

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

婆婆留下的遺產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