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普明禪師的牧牛圖頌分為十大階段,主要著眼於調伏妄心、證悟本來。

由 穿越家 發表于 人文2021-06-18
簡介普明 的牧牛圖頌分為十大階段: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主要著眼於調伏妄心、證悟本來,講究修行次第、歷階而升,最終證 得人牛兩忘、法法圓融的究竟涅槃境界

能所雙泯什麼意思

禪宗很多祖師喜歡用“牧牛”譬喻“修心”,即將牧童比作人,將“牛”比作“心性”,後來許多牧牛公案逐漸形成圖卷,並由許多禪師依據圖卷作成偈頌, 從而成為圖文並茂的禪門心法著作。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禪詩中的佼佼者。因其詩“言近而旨遠”、其圖“象顯而意深”,故為廣大參禪者所珍愛。普明 的牧牛圖頌分為十大階段: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主要著眼於調伏妄心、證悟本來,講究修行次第、歷階而升,最終證 得人牛兩忘、法法圓融的究竟涅槃境界。

《牧牛圖》講漸修法門,我們的心念就是一條牛,亂跑。這個圖在明朝禪宗很有名的,當年是木版的畫,日本人更捧這個《牧牛圖》。一條黑牛,發瘋一樣到處跑,這個牧牛的小孩子拿著繩子在後面追。這代表什麼呢?代表我們這個心,思想情感就是這一條黑牛,到處亂跑。這個牧牛的小孩拿繩子在後面追不上,拴不住。我們打起坐來心念第一步就是這樣。他寫了四句詩:

一 未牧

猙獰頭角恣咆哮

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

誰知步步犯佳苗

禪宗《牧牛圖》講解

“猙獰頭角恣咆哮”,牛的那兩個角,威風得很,我們形容一個人很聰明,就是頭角崢嶸。恣是放任自己,咆哮是發脾氣亂跑亂叫,到處吹牛。“奔走溪山路轉遙”,這一條牛在山上田地裡亂跑,越跑越遠,我們的情緒妄想就是這一條牛。“一片黑雲橫谷口”,天黑了,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第四句話是自己的反省,這個妄想情緒到處亂跑,“誰知步步犯佳苗”,自己把善良的根都扯斷踏平了,挖了自己的根,好的種苗都不發了。這是《牧牛圖》的第一步,就是我們打起坐來,平常情緒思想亂跑,想了很多的花樣,要做這個,要做那個,或者要做生意發財,要做官,都是妄想在亂跑。這個題目叫“未牧”,拴不住自己的妄想心念。

把牛套住

二 初調

我有芒繩驀鼻穿

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製

猶得山童盡力牽

禪宗《牧牛圖》講解

第二步我們只好學打坐,自己觀心了。十六特勝講“知”,知道了,犯了錯誤,要把這個心拉回來。“初調”,總算找到了思想念頭,把這個亂跑的思想拴住了。 “我有芒繩驀鼻穿”,拿個繩子把這個牛的鼻子套進去。現在我們用佛法的修出入息,用這個氣;呼吸這個氣是條繩子,把心性這個牛套進去。“一回奔競痛加鞭”,這個牛再發脾氣亂跑,就抽它一頓鞭子。所以你打起坐來修安那般那就是一條繩子,把這個心念拉回來。“從來劣性難調製”,亂跑了,就重新來過。像修呼吸法,安那般那,一下又忘了,又是別的思想來,心息沒有配合所以又跑了,這是自己的習性,愛向外跑。“猶得山童盡力牽”,要靠這個牧童拉回來,牧牛童子是我們人自己的意志,用意志把思想念頭拉回來了。這是第二個圖案,你看畫的這一條繩子,穿到牛鼻子上去了,這個牛要走,這個小孩拼命拉。

三 受制

漸調漸伏息賓士

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

牧童終日自忘疲

禪宗《牧牛圖》講解

第三步叫“受制”,“漸調漸伏息賓士”,這個牛給繩子穿慣了,漸漸乖了,小孩子輕輕一拉就帶走了。

這裡我講一個故事給你們聽,抗戰的時候我有兩個師長朋友,一個帶兵笨笨的,胖胖的,他的部隊很散漫,不大訓練的,可是打起仗來他的兵都會拼命。另有一個帶兵非常精明,沒有哪一點不知道。有一天我去看他,正好看他的部隊經過,有一匹馬在跑,他就罵那個管馬的馬伕,笨蛋!把那匹馬拴住。馬伕跑過去拼命地拉,反而被馬拉著跑。這個師長跑過去,兩個耳光一打,把繩子接過來,一轉一轉,轉到馬的旁邊,輕輕一帶就拉過來了;然後把繩子交給馬伕,又打他兩個耳光,笨蛋!馬都不會帶。

牛也好,馬也好,發了脾氣,你把那條繩子轉一轉,轉到鼻子邊上,輕輕一拉,它就走了。你看佛教我們修安那般那,你心念亂跑,心性寧靜不下來,所以佛教你眼觀鼻,鼻觀心,只要把呼吸管住,慢慢那個心念就調伏了。所以我講這個故事是親自看到的,看到“漸調漸伏息賓士”,這個牛不敢亂跑了,鼻子拉住了。“渡水穿雲步步隨”,這個牛跟著小牧童,一個七八歲的孩子,跟著他一步步走,乖乖得不敢動,因為繩子在牧童手裡,氣已經被控制了。“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牧童手裡拿著芒繩,一步都不敢放鬆。所以你用功做呼吸法調息,自己不感覺疲勞。你看這個圖案,黑牛的頭髮變白了,呼吸已經慢慢調柔了,自己看住它。你的牧童是什麼?就是意識;你的繩子是什麼?就是氣,出入氣,安那般那。

呼吸調柔

你的意識心念專一把心息合一調柔,這是第三步了。你看他畫的圖案,這個牧童很輕鬆了,拿著鞭子,隨便拿個樹枝。牛呢?頭開始白了。白代表善良,黑代表惡業。受制了,你的工夫心息能夠合在一起了。

四 回首

日久功深始轉頭

顛狂心力漸調柔

山童未肯全相許

猶把芒繩且繫留

禪宗《牧牛圖》講解

第四步“回首”,這個牛回頭了,就是心念給呼吸、給繩拴住了。“日久功深始轉頭”,這個牛不亂跑,心歸一了。“顛狂心力漸調柔”,平常那個亂跑的心性軟下來了,跟著呼吸的來去,就是數息以後隨息了。“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繫留”,可是我們的意念不要放鬆,心息固然可以合一了,心念專一還不能放手。這個圖案畫得很有意思,牛的頭頸這裡都變白了,個性柔和得多了。本來這個放牛的孩子站在牛旁邊的,第六意識不用心了,不過拉牛的繩子還要拉住。

心息合一

五 馴伏  

綠楊蔭下古溪邊

放去收來得自然

日暮碧雲芳草地

牧童歸去不須牽

禪宗《牧牛圖》講解

再進一步“馴伏”,“綠楊蔭下古溪邊”,這個放牛的孩子不拉繩子了,意念不再那麼用力,自己的心性思想也不再亂跑,隨時跟出入息合一了。這就是六妙門的隨息快到止息的階段。“放去收來得自然”,舒服啊,這個牛乖了,思想不亂跑,隨時在做工夫的境界裡。“日暮碧雲芳草地”,這個境界自然舒泰,“牧童歸去不須牽”,牧牛的孩子手拿牛繩,自己回家了,牛也不拉了。我們鄉下小的時候看過,那個乖的牛,到晚上自己會回來的。畫的牛已經三分之二都變白了,善良了。

六 無礙  

露地安眠意自如

不勞鞭策永無拘

山童穩坐青松下

一曲昇平樂有餘

禪宗《牧牛圖》講解

第六步“無礙”,這個牛差不多全白了,都是善良,心性調伏了,只剩尾巴那裡一點還黑的。牧牛孩子在哪裡呢?吹笛子去了,自己去玩了,牛歸牛,小孩子歸自己了。這個圖案叫“無礙”,工夫差不多打成一片了。“露地安眠意自如”,露地就是曠野空地,白天夜裡工夫自然上路了,永遠在清淨定的境界裡頭。意識不用心,自然都是專一清淨,就是我們第一次講的,已經是四瑜珈到“離戲”階段了。“不勞鞭策永無拘”,這個牛都不要管了,心性妄想自然不生,清淨了,也不要鞭子打了,也不要注意了。這個第六意識自然清淨,妄念清淨了。“山童穩坐青松下,一曲昇平樂有餘”,身心非常安詳。這個牧童什麼都不要管,這個第六意識、意根已經清淨,穩坐青松下面,無事吹笛子玩。宋人的詩“短笛無腔信口吹”,隨便了。這個牛呢?到家了沒有?還早呢!

心無掛礙

七 任運  

柳岸春波夕照中

淡煙芳草綠茸茸

飢餐渴飲隨時過

石上山童睡正濃

禪宗《牧牛圖》講解

到了第七步“任運”,這個牛後面尾巴也沒有黑的了,剩下都是善業,念念清淨。“柳岸春波夕照中”,詩中的圖畫多可愛啊,江南的春天,水綠山青,堤岸楊柳,太陽照下來的那個境界。“淡煙芳草綠茸茸”,煙雨濛濛,淡淡的煙霧,滿地都是芳草,綠楊一片青幽。這個時候有沒有妄念呢?有妄念。但是處理任何事情,自己念念空,沒有煩惱,很自在,觀自在菩薩了。“飢餐渴飲隨時過”,餓了就吃,口乾了就喝,隨緣度日,一切無礙。《心經》上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第六意識呢?這個牧童呢?“石上山童睡正濃”,睡了,太舒服的境界,第六意識不起分別了。你看畫的那個小孩子,躺在那裡睡覺,牛也沒有離開,自然在吃草。工夫到這一步叫任自在。哪怕你做董事長,做老闆,或者給人家打工,開會、做工的時候,心境都是一樣的。就是十六特勝的“喜受,樂受,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那麼自在。

八 相忘  

白牛常在白雲中

人自無心牛亦同

月透白雲雲影白

白雲明月任西東

禪宗《牧牛圖》講解

這是第八步功夫“相忘”,這個牛不是普通的牛了,已經昇天,相忘了,也沒有呼吸往來,也沒有妄念,也沒有身體,也沒有空,也沒有知覺,一片清淨,一片善的境界。“白牛常在白雲中”,一片光明。“人自無心牛亦同”,一切煩惱都沒有,一切妄念沒有了,身心在這個境界。“月透白雲雲影白”,月亮透過白雲光明出來,白雲、月亮,一片光明,“白雲明月任西東”。這第八步工夫是得大自在,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心無掛礙。

九 獨照  

牛兒無處牧童閒

一片孤雲碧嶂間

拍手高歌明月下

歸來猶有一重關

禪宗《牧牛圖》講解

第九步“獨照”,牛沒有了,妄念雜想沒有了。牧童,第六意識睡覺也走了,什麼都沒有。“牛兒無處牧童閒”,牛找不到了,牧童閒,就是意識清明。百丈禪師講的“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牧童悠閒自在,牧童就是我們自己。“一片孤雲碧嶂間”,青天上面還有一點點白雲;碧嶂,這個境界清明,牧童自己明白了,工夫到了。“拍手高歌明月下”,一切空了。密宗講見到空性,空了什麼都沒有,你以為對嗎?還早呢。“歸來猶有一重關”,因為你觀空了卻不能起用,一起心動念就覺得亂,那是工夫沒有到家。所以我罵某人,要他工夫做到了再出來做事,那個時候就不會亂了。所以這步叫“獨照”,能夠出世,不能入世,還不行,不是大菩薩的境界。

十 雙泯

人牛不見杳無蹤

明月光含永珍空

若問其中端的意

野花芳草自叢叢

禪宗《牧牛圖》講解

到了第十步“雙泯”,能夠入世,也能夠出世,提得起也放得下,能夠空也能夠有。這個時候可以入世做事了,在家出家都可以,做男做女都可以。“雙泯”,空有都沒有了,人也不見,牛也不見。“人牛不見杳無蹤”,照見五蘊皆空了。“明月光含永珍空”,只有自性一片光明,有也可以,無也可以;入世也可以,出世也可以;煩惱也可以,不煩惱也可以。工夫到這一步境界,可以說修行有了成就,差不多可以開悟了。“若問其中端的意”,究竟怎麼是對呢?很自然,“野花芳草自叢叢”,到處都是,不一定出家才能做到,也不一定在家才能夠修道。得大自在,就是觀自在菩薩。

《牧牛圖》講完了,我們這裡這一條牛也擺在前面,怎麼管它?有十步工夫,心地法門配合十六特勝,現在你都知道了。

牧牛圖——禪宗十境界

禪宗《牧牛圖》講解

第一尋牛,即尋求業已失散的心牛。

所謂“心牛”,就是真實的自己,是生命的本體,也就是臨濟和尚所講的無位真人,這一階段是立志求道的階段。

禪宗《牧牛圖》講解

不過,實際上心牛(無相的自己)從未失去。真人總是在我們的面門,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中出入。僅僅由於缺乏正確的自覺,而與本來的自己疏遠了。根本沒有必要從外從他而求。只要照顧好自己腳下就行了。

忙忙撥草去追尋,

水闊山遙路更深;

力盡神疲無處覓,

但聞楓樹晚蟬吟。

著語:從來不失,何用追尋?由背覺以成疏,在向塵而遂失。家山漸遠,歧路依差;得失熾然,是非蜂起!

詩的意思很明瞭,在此不再複述。暫且談一下著語大義。心牛從來就沒有失去,哪裡用得著去追尋?由於缺乏自覺以致與心牛疏遠,在塵世的迷亂中心牛逐漸被淹沒。離本來的自我愈來愈遠,前路參差峻峨。於是得失之心愈盛,是非之爭更烈。

二、見跡:依經解義閱教知蹤

禪宗《牧牛圖》講解

《十牛圖》的第二圖為見跡,只是發現了心牛的足跡。這是一個閱讀經書禪典,諦聆師家教誨,理解佛教法理的階段。

透過這一階段,從而知曉一切都是獨立存在的,而它們卻處於矛盾的統一之中;明白萬物的客觀與自我的主觀是息息相關的存在;理解萬法都是一個心牛的千變萬化,即一切存在都是本來的自我的變體的禪的思想。

不過,在這一階段還無法弄清牛是白還是黑。所以,仍處在禪門之外,只是見到了蹤跡而已。

水邊林下跡偏多,

芳草離披見也麼?

縱是深山更深處,

遼天鼻孔怎藏他?

著語:依經解義,閱教知蹤;明眾器為一金,體萬物為自己。正邪不辭,真偽奚分?未入斯門,權為見跡。

在水邊、林下、萋萋芳草中到處都有牛的足跡。那遼天的鼻孔,沖天的氣勢,縱是深山老林,也隱藏不住。

著語大意跟上述大同小異。所謂“眾器為一金,萬物為自己”的表意為:金鐲、金爐、金項鍊等器皿,林林總總,形態各異,都是金子製造的。所以宇宙間的萬物都出於一體,都與自己合而為一。

三、見牛:從聲得入見處逢源

禪宗《牧牛圖》講解

《十牛圖》的第三張圖為見牛,即終於看到了真正的牛。

聞物之音聲、見物之形色,這一直接的感覺,引觸了大死一番後的禪定境界,即身心安然統一的三昧之境,從而得以使大活現成之後的個體、有限、差別世界與整體、無限、平等的本源相遇。開眼一看,萬物全非他物。在眼前,只見一頭心牛。

這時,才確切體認“自他不二,物我合一”的至理。由此亦可清楚地看到知與悟的巨大差別。

有一位和尚在劈柴禾時,聽到一塊乾柴落地對發出的聲音,頓時醒悟了。他作了一首禪偈:“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坐。山河並大地,全露法王身。”

意即掉落在地上的不是其他的什麼東西,而是自他不二的無相的自己。縱橫有別的萬物並不是擋住本心之鏡的明亮的灰塵,而是真如之相。山川河流以及宇宙天地。都是真理的表現。

黃鸝枝上一聲聲,

日暖風和岸柳青;

只此更無迴避處,

森森頭角畫難成。

著語:從聲入得;見處逢源;六根門著著無差,動用中頭頭顯露。水中鹽味,色裡膠青;眨上眉毛,非是他物。

風和日麗,楊柳青青;河岸邊的柳枝上,黃鸝在千呼萬喚,啼囀不停,真是一派賞心悅目的風光啊!只見那岸邊有一頭高大的牛,牛角高聳,那種活潑之態,就是丹青妙手也難以畫出。

但見她處處顯露,一樣不差。從眼、耳、鼻、舌、身、意;到她的動作。彷彿水中的鹽味,包裡的膠青。表面一看不識真底,而實際上它的作用十分明顯。你眨眨眉毛,睜眼看看,她並非他物,正是心牛。

四、得牛:久埋郊外今日逢渠

禪宗《牧牛圖》講解

《十牛圖》之四為得牛。光是看到了牛,還不能使牛成為自己的東西,所以必須用手緊緊攥住她。

這頭長期在妄想的原野放逐的心牛。雖然現在終於找到了,但是牛的野性猶存。她還十分留戀那美麗的煩惱的草原,環境的影響仍然很大。稍有疏漏。他又會跑走。所以有必要緊緊把住韁繩,牽著她的鼻子。

古人說過:“見惑如破石可頓斷,思惑如藕絲宜漸斷。”(理須頓悟、事須漸修)也就是說,知性的困惑可以立刻割斷,而情意的迷惑只有十分忍耐,慢慢地才能斷除。因為見性悟道有深有淺,所以悟道後的修行是必不可缺少的。

竭盡神通獲得渠,

心強力壯卒難除;

有時才到高原上,

又入煙雲深處居。

著語;久埋郊外,今日逢渠;由境勝以難追,戀芳叢而不已。頑心尚勇,野性猶存;欲得純和,必加鞭撻。

好不容易竭盡心智找到了牛,可她心強力壯,習性難改。有時才到清淨的高原上,又急地逃進煙雲深處。勝境牽引著她,她賓士得那麼快,難以追上,青青芳草地令她留戀不已,不思回返。要蕩其頑心,淨其野性,求得純和之境,必須多加鞭撻,牢牢抓住她,馴化她的習性。

五、牧牛:前思才起後念相隨

禪宗《牧牛圖》講解

《十牛圖》之五為牧牛,即小心放牧好這頭手中牽著的牛。在悟道之後的修行中,要保持正念不起邪念,既需要得牛的修行又需要牧牛的修行,即透過得牛使牛與我合一,透過牧牛使我與境合一。

在日常千差萬別的環境中.我們往往才起一念即生二念。看到美麗的花,就想把它摘下來養到花瓶裡。雖然這種見到類物即起美化她的念頭並非壞事,然而這隨之而生的第二念往往會引發迷惑之心。

為此,當一念已起時,能如“紅泥爐上一點雪”那樣,隨即返回正念、抱持正念即可。這樣的話,就會如古人說得“後念即生,前念自滅”,始終保持一個正念。

鞭索時時不離身,

恐伊縱步入埃塵;

相將牧得純和也,

羈鎖無拘自逐人。

著語:前思才起,後念相隨;由覺故以成真,在迷故而為妄。不由境有,惟自心生;鼻索牢牽,不容擬議。

牧牛時當特別仔細小心,要把好鞭索,時時加以管束,以防此牛縱步走入塵世紛迷之中,以便把她馴教得純和而不頑野,即使不用鞭索,他也會自動跟隨著她的主人。

這頭牛本來已覺悟成真,由於迷惑她常生妄想。這迷惑不是來自外境,而是發自己心。所以要嚴加束教,耐心垂訓。永遠保持正念。

六、騎牛歸家:干戈已罷得失還無

禪宗《牧牛圖》講解

《十牛圖》之六為騎牛回家。牛(真實的自己)與人(現實的自己)之間的干戈已息,到了無所謂得牛失牛的階段。

從發奮求道(尋牛)、諳習法理(見跡)、實踐修行而見性入理(見牛)、徹底悟入以致見性悟道(得牛)、到努力在動中保持滅念(牧牛),已經費了一番辛苦,現在進入干戈已罷、人牛一體的境界了。現在不再需要繩鞭了。

騎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短笛,奏一支山歌俚曲,何等逍遙,自有牛兒載著你回家。這是一種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然安詳的境地。見性已不再是難事,然而要把所見所悟變成己身之物卻並非易事。比起徹悟,悟後的修行就難得多了。

騎牛迤邐欲還家,

羌笛聲聲送晚霞;

一拍一歌無限意,

知音何必鼓唇牙。

著語:干戈已罷,得失還無。唱樵子之村歌,吹兒童之野曲。橫身牛上,目視雲霄;呼喚不回,牢籠不住。

七、忘牛存人:法無二法牛且為宗

禪宗《牧牛圖》講解

《十牛圖》之七是忘牛存人。牛(真實的自己)與人(現實的自己)並不是自我存在的兩面,而是一體,牛隻是作為一種理念的象徵物而已。

苦苦地求尋,到得頭來,原來追尋到的目標競是剛剛仍在尋求的自身。這是一個回到本來的家,連牛都給忘掉的階段。捕兔時套兔繩是有用的;抓魚時魚筌同樣不可缺少。一旦捕捉到手了,工具就不再有用了。這也如乘船過河,到了對岸後,船就無用了。

“忘牛存人”圖中,也只見一位唯我獨尊的人,在家中高枕無憂,牛的蹤跡再也找不見了。

騎牛已得到家山,

牛也空兮人也閒;

紅日三竿猶作夢,

鞭繩空頓草堂間。

著語:法無二法,牛且為宗。喻蹄兔之異名,顯筌魚之差別。如金出礦,似月高雲,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騎牛回家後,牛已不現;主人高枕而臥,室外日已三竿。如金子出礦,月高雲層,盡現本來面目。它的萬丈光芒,延伸到無窮盡的時間長河裡,永遠高照一切。

八、人牛俱忘:凡情脫落聖意皆空

禪宗《牧牛圖》講解

《十牛圖》第八圖為人牛俱忘。迷妄之心已經脫落,了悟之心亦無蹤跡,這才是真正的空境。從尋牛到忘牛存人.雖然完成了參透生死的修行,在這之上更進一層,即不以悟為聖才是禪的真正特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佛之上”的境界。

牛頭和尚(594~657)未晤四祖道信之前,修行之妙令百鳥銜花獻奉;見到四祖識得祖師禪後,百鳥卻不銜花讚歎了。開始他心懷聖意對百鳥之意感激不盡,在四祖啟示之後,他識得一切皆空,他就不再把百鳥之意掛在心上了。

趙州和尚有一句妙語道:“有佛處不用住,無佛處急走過。”道的便是空境。

鞭索人牛盡屬空,

碧天遼闊信難通;

紅爐焰上爭容雪?

到此方能合祖宗。

著語:見情脫落,聖意皆空。有佛處不用激遊,無佛處急須走過。兩頭不著,千眼難窺;百鳥銜花,一場懡鑼!

鞭、索、人、牛,一切都不掛在心上;碧空遼闊,資訊不通,而一切皆通,紅爐焰上怎麼能容許雪花停留呢?達到這般爐火純青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境界,才能不執著於美醜、善惡、是非、生死。

這種境界縱使你生千隻眼亦難以窺透。這種境界使你為以前的沾沾自喜而感到慚愧。你就是那無邊無際的宇宙,萬物都與你一起,你獲得的是大自由!

九、返本還源:水綠山者坐觀成敗

禪宗《牧牛圖》講解

《十牛圖》之九為返本還源,即“真空無相”的境地。這樣詮釋,人們容易把禪誤解為一種不求實際的虛無主義。事實並非如此,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另一面。正如柳自然綠、花自然紅,“真空無相”本來就是“真空妙有”,它有無窮的功用。

“佛法高妙的人,看起來跟不知佛不懂法的凡人一樣。”即“悟了同未悟”。因為本體就是本來清淨,不染一塵的。通禪之人在本質上仍然不同於混璞未分的凡人。

水綠山青,都是本來清淨的真實存在,沒有任何的造作;身居世間萬物的榮枯流轉之中,而能超然物外,冷眼觀之,便不會流於世俗,居無為中而有為,做真正的主人翁!

返本還源已費功,

爭如直下若盲聾?

庵中不見庵前物,

水自茫茫花自紅。

著語:本來清淨,不受一塵;觀有相之榮枯,處無為之凝寂。不同幻化,豈假修治?水綠山青,坐觀成敗。

大意為要說返本還源,還不如當下直觀,如盲似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反而花費許多功夫。這樣在凝寂的無為中,冷眼觀察水綠山青的本來面目,便可以有異於變幻敗壞之物;一切依照自然的本色去視聽觀察,便能與自然融為一體,獲得永恆的生命,實現真正的價值!

十、

入廛垂手:酒肆魚行化令成佛

禪宗《牧牛圖》講解

《十牛圖》的最後一圖為入廛垂手。即進入市街上的酒屋魚肆中,謙遜地為眾生說法,使他們趨向於善,成就佛道。禪的絕對意義也就在於此,它的宗教意義也完全體現在這裡。

整體上來看,《十牛圖》的八、九、十體現了真正的人的事體、實相和作用。本性即實相,即一切真實,作用即不僅利己而且要利人。利人是禪者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標。一切的學問、修行都要為人,主要是為他人著想,為整個人類謀求更自由、更純善、更有創造力的生活。這就是禪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

露胸跣足入廛來,

抹上塗灰笑滿腮;

不用神仙真秘訣,

直教枯木放花開。

著語:柴門獨掩,千聖不知;理自己之風光,負前賢之途轍。提瓢入市,策杖還家;酒肆魚行,化令成佛!

推薦文章